关于剧情设计和观众批评,关于我又吐槽又沉迷鹤剧这件事
来自:ももこ
🚨🚨🚨🚨🚨🚨 预警 🚨🚨🚨🚨🚨🚨
这是一篇吐槽帖,给和我一样感到过矛盾的人看的,或者对作品构造方法的兴趣大过对这个剧本身的。
其他人不想扫兴、不想被误伤的话就快走吧…… 3 2 1 -------------------正文开始------------------ 沉迷鹤唳的第二年,终于能分析出自己追剧时的矛盾心态,也更理解很多争议的缘由和无解,因为拉踩的双方喜欢和厌恶的根源就是同一个,就是它的精巧、它的设计感,就是那种工整对仗,还有那些完美而残忍的闭环。 从开始追剧说起吧。
【关于言之无物这类批评】
前6集,感觉这剧不傻,正好剧荒,看下去吧。 第7集,我感到自己开始入戏了! 师生的对手戏彻底把我拉进了坑。老师的指导讲话提示了很多东西,道啊术啊度的,有点激动。当时还不知道自己激动什么,就是觉得这会是一篇荡气回肠的史诗。这么久了我有点明白了,我潜意识里期待的是类似这样的情节:是商鞅变法强秦,虽身死而无悔;是曹丕推动九品制,打开天下寒门的上升通道;是曹孟德以弱胜强以贱胜贵,从孤勇报国走向北方霸主……在我心里,这样种种澄清积弊的制度沿革、扫荡天下的雷霆手段,才配称作“君王的道”! 当我是自作多情了吧,可我相信接收了类似暗示的观众不只我一个。这部剧的框架是一群男人之间的权游故事,所以一开始吸引了不少权谋剧爱好者,它所呈现出的正剧范儿,又吸引了不少历史剧观众,但以我的观点,鹤并不算是正剧,也不算是很优秀的权谋剧,而且女性视角过重,那部分观众应该是看着看着就走了很多。 观众群就这样第一次分裂。 吐槽空洞无物的,反驳他们get不到精髓的,这两拨人其实永远是鸡同鸭讲谁也不可能说服谁,一方认为只是皮囊的东西,另一方认为是最重要的血肉,这话你正着看反着看都成立。替吐槽的人解释一句吧,真的没那么难懂,细节确实很难厘清,可大事件就那么几件,故事内核也一直是摆得明明白白的,可能人家就是觉得缺少波澜壮阔的剧情,无法支撑“道、术之高下“这样的宏大命题。如果没说过这些话没点过这些题,有些吐槽反而不会有。 可不管他们看不看,我一直追完了。因为之后一波接一波的剧情冲击、还有演员走心的表演,让我逐渐淡忘了潜意识里的期盼。屏风定情和卢尚书死谏两个神场面,足够把我死死摁在坑里很久了。大层面暂时放下了,可我的吐槽走向了更具体的点。 组里很多人从儒家角度、帝王角度、古人和现代人的角度分析了人物的很多行为,我的分析则要粗暴很多,直接从情节设计的考量去看。 沉浸在故事里,你必定能为每个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梁园的智商做到这一点肯定没问题的。可站在与编剧对等的位置,站在故事之外去看就会发现,很多虐心的情节,用设计感更容易解释通。
【剧里有很多闭环和对仗】————
【男主角度】
只要未来太子能扳倒李柏舟,皇帝就能顺理成章给卢世瑜翻案,这对太子而言已经是很强的驱动力,可他偏要下旨说谥号永世不可更改,偏要让太子在谥号和陆英之间二选一。满朝都是李柏舟的人在对抗皇权,皇帝却非要拿为数不多的忠臣的命,去考验和鞭策儿子。这一次,无关猜疑和打压,真的就是调教。从设计上看,只有这样男主的挣扎才能有一个开始。 老师自毁名誉、牺牲生命,就是为了保住太子、保住陆英这些可用之人和年轻的未来栋梁们。如果太子懂老师,他就该明白老师并不是一个迂腐儒官,清白对他不是最最重要的!可男主却因为对老师的爱,反过来辜负了老师的心愿。就算他对皇帝的心思有九成把握,也确实有一成是在拿陆英的命去赌。 另外,老师说过不要用“阴险诡诈之臣”,太子也明知张陆正“人品堪商榷”,却还是主动与其联姻。结果后来陆英就……
一切都为了形成一个残忍的闭环:弥补老师,牺牲陆英;为了救陆英,又利用奸臣;最后这个奸臣,又害死了陆英。 另一个闭环:为了逢恩的理想,放他去长州;为了延续顾家的兵权,把逢恩继续摁在长州;反过来,逢恩父子又因为兵权死在了长州,并且害了男主自己。 一切都是为了形成剧情链,为了体现生而为人的挣扎、和挣扎的无效,为了成全那一句“人不摧折,难言君子”,也为了让太子最后的弃权更加难能可贵。
每一次你以为是解困的措施,同时也是在为将来埋隐患。就这样,剧情在悲喜之间紧锣密鼓地正反打,层层累加一步步把角色推向极痛极虐的顶点。 仔细想想看,老师致仕,陆英之死,赵氏封后,大结局,这些顶峰是不是都用同样的手法推进到位的?(老师之死则是用了文昔的失误,方法不一样。) 而成就这个故事的代价,就是男主做得越多越让人觉得窝囊。这也是为什么,太子的人设明明是个聪明人,但故事的主线上看,他其实是在拆东补西而最终保不住任何。难免让人反问一句,用“道”去赢术,一定要这么狼狈吗,这就是“道”所代表的能力吗? 【女主角度】 文昔冒死保住太子妃的腹中胎儿,可男主都没有对幕后黑手及时做调查,女主也没有想办法偷偷让他们知道真相,于是太子妃还开心地去赴赵妃的宴,于是赵王就有机会为了杀胎儿毒死太子妃。又是一个挣扎无效的闭环,同样手法,把剧情送上又一个顶点。 太子妃可以死得直接一点,可以不用有那碗酥酪,不用扯上小阿梁,这样女主也不会又多一个污点。可既然男主在抉择中,让女主失去了父兄,女主也必须在抉择中,让男主失去妻子。 一切都要对仗工整……在我看来这个情节的设计初衷不是为了展现太子妃的坚定友情也不是为了别的,而是要成就男女主之间的一个相互亏欠。
【皇帝角度】 明明太子命东宫卫擅闯后宫,又承认自己让张陆正一个外臣进后宫查案,已经犯了大忌;明明他说了国法家法甘愿受罚,凭这一个借口已经可以假装流露废储之意,把太子关上几个月并把他的势力废尽,可皇帝却偏要立一个自己认定的“弑君凶手”为皇后来维持局势平衡,寒了一大堆忠臣的心。明明人设是一个在权臣和强将之间、极限微操数十年的老政治家,而不是昏君也不是强势帝王,可就是做出了这么夸张的举动。而且,立了皇后之后也不去监视控制或者惩处那母子三人,完全就相信杀人犯以后会老老实实的,不会做自己不容许的事,陛下,您甚至没想过,他们可能直接对太子下手吗?结果童谣案就这样发生了。再加上前面提到“谥号之择”的奇怪考验,萧皇这个角色的塑造,也因为这些勉强之处,从英主变得更接近蠢人和小人,于是又难免让人反问,卢尚书到底要让太子跟这个蠢人学习什么呢? 可其实皇帝的轻率是为了成全另一个闭环:为了不让太子成为权臣,皇帝保“杀人凶手”;因为他保凶手,太子又被逼成了权臣;后来凶手又密谋诡计又自杀,维持局势的工具人最终毁了局势。 综上就是一句话,为了表达出人生轨迹中的挣扎,为了保持作品风格,一切都是“必须如此”。
【关于故事构建的方法】 (这儿本来还有句话,翻了半天找到出处,发现自己记忆有出入,不误导了删掉吧)编剧在认真地设计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去完美契合一些道理。 确实很美,能把那么多设计融合在一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很有耐心地为每个故事节点构造合理性,为此还特意塑造出了人物性格中,惹人怜惜的缺点:男主重情,女主重义,逢恩执拗,除了渣爹我认为实在没塑造好,真的不赖删减。
我不懂也不想深究专业名词,我想用一个修路的比喻去对比两种构建故事的方法:一是先勘探,根据地质情况去定路线;二是为了串起最好的风景而规定路线。 具体说,第一种就是先定好了故事背景和几类代表人物,再去想这种情况下应该发生什么;第二种则是先定好了应该发生什么,也就是最好的风景是什么,然后再去想这些事情中间又该发生什么,那么在几个“好风景”之间有些不适合修路的区域,也只能多加一些弯弯绕绕强行去把它修通了。
梁园的文笔真的好,所以那些“好风景”真的美到让人灵魂出窍,悲到让人痛彻心扉。可是因为那些“弯弯绕绕”,也注定了既有人赞颂它百转千回,也有人抨击它为虐而虐。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即便她是为道理而虐,为内核而虐,刻意感也是无法避免的,很多人就是不能接受这种刻意为之的残忍,太正常了啊! 对于我这类精分人士就有点微妙了,这部剧就是掺砒霜的蜜,缺点即优点,没那些颠簸的弯路也就没那些盛景了!追着剧还没回过神来吐槽的时候我又一次被砸懵了,就是被其中一个极虐的顶峰砸懵的:我发誓,罗晋表演在宗正寺对父亲隔空决裂,那是我看过最震撼的感情戏,我又入戏了!那也是我人生第一次体会到心死,原来希望真正磨灭的那一刻确实是哭不出来的,也不愤怒,唯一的感觉就是,空了。 后来他终于走出宗正寺去赴舅舅的宴,剑拔虏张的那一刻接过酒壶,只轻轻地说了一句“我来吧”,那么温柔平静……这……这又是什么神仙才能想出来拍出来的场面?人物内里的天崩地裂因为外表的平静,反而更有张力了! 至于男女主之间因为隐瞒身份产生的复杂情境,数都数不过来。
如果说电影是为了“使人生的长度延长三倍”,那这部剧就让我的情感体验拓宽了三百倍!读一些以前没感觉的诗句现在简直秒懂,还要啥自行车!嗡嗡作响的脑子里有个小人儿说:“谁xx在乎合不合理啊,给我继续,看完再说!” (后面还有一个计划外的槽点,剧里面出现了很多离奇的删减,你能推敲出背后有事,只是不能完全说清,以为又要等反转呢,突然就剧终了。看完番外和小作文才明白过来,嗐,原来就是剧方为了合理化那个happy ending,删了很多阴暗面呗。怎么删也不可能删干净,我倒觉得大大方方地展示个半成品也无所谓。)
【空洞无物的批评又被唤醒了】 终于剧看完了,该下结论了。回过头去看看帖子开头,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过更高层面的期待,那你就会走向两个可能的方向——挣扎接受,或者脱粉回踩。 剧都看完了,观众群却开始第二次分裂。 要是你还比较冷静就会发现,虽然发生在帝王家,但这终究只是一个个破案故事和权斗故事串起来的、关于感悟和抉择的个体故事,而不是一部雄才大略治世经国的史诗。原来所说的“道”也更接近忍,太子不是死于什么更有意义的改革或是战事,而是死于自己那不受控的外戚势力。只是因为人物的特殊身份,小事也凶险万分,也会牵连天下人而已。这一点,应该也是无关版本差异,也无关删减的。70多集啊,我一直在等的人是什么样子我说不清,但我可以肯定他没出现,既没有治世之能臣,也没有乱世之奸雄,或者说,得靠自己脑补才勉强有。 起调越高落差越大,鹤的受众不会去踩一部无脑的古偶,因为不值,但他们会强硬批评这么一部可圈可点的作品,这种反常其实也没那么反常。你暗示我了,那么许诺我的东西呢? 另一类就是我这样的了,对我来说一切都晚了,我已经深深喜欢上剧里的人物,难过得根本冷静不下来,算是挣扎都没挣扎就接受了吧。而且前面就说过,只要沉浸在故事里,逻辑自洽没问题,以前没发现的盲点也是越挖越多,个体的选择也已足够让人动容,所以直到现在才有心思去整理这些。但是这么分析完了我也没法出坑,再刷片段还是一秒入戏,就,,我太精分了。
特意等了两天才发,可以回复了,方便大家反对或者讨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太子妃 张念之应该是赵王毒死的吧? (我爱王肥肥)
- 《鹤唳华亭》探案传奇番外之一 a quail Prepares(一个鹌鹑的... (爱思特梵·娃娃)
- 几个疑问请大神指点 (雷神)
- 那些口口声声说萧定权应该造反弑父篡位的,也是挺佩服他们的... (草莓牛奶泡泡糖)
- 物料资讯|鹤唳华亭60集 剧集版台词册(结合鹤友资料整合)(... (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