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分区|《独立电影人》拉片&杂谈
来自:卡斯帕爾的浮雲(明日を信じて進みたい)
4.14更新_第十一集 《生根》获奖,雪夜并行 禁拍八年,想到娄烨说过的「对抗是没有用的,但是对话有用。」离不开电影的人,不是在拍片的路上,或者拍片的路上。但是路上总能有奇遇,遇到一些贵人,还是蛮欣慰的。顺接第十集的情绪,小兰生终于把莘野当男人去欣赏了。
第十一集谢兰生的发言——「打破一成不变」,这是他吸引片方目光关注度的方法,也是《生根》电影结尾的「异化」,正是因为这种非典型非传统的叙述风格,才将这种家庭人物的环境瞬间击碎,这种拍法其实还蛮像香港电影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或者如许鞍华《天水围的夜与雾》结尾的杀戮,结尾段冲突的「非常突然」其实也是一种呐喊。 (卖版权莘野的商业头脑可以的,谈判与推销的一把好手。
18:07 「谢导恭喜你,你要拿奖了。」BGM又是一种激动的情绪,人声再次转场接续画面到颁奖礼现场,好喜欢这种非典型的专场风格。19:42的BGM中定时器一般的声音配合紧张的氛围连听众都开始紧张了。21:40 宣布BP是《生根》,在谢导发表感言的时候,脑内片段闪回,艰难的组队与选角,剧组矛盾,拍摄的困难,洗胶片照X光,与莘野的相遇,不都是冥冥中注定的吗。恭喜谢导!!!
28:52 「谢兰生与莘野到此一游!」我最爱的一幕,一种沉静的浪漫。并行雪夜,是一种无声的爱意流动。兰生掌中雪化了,但内心依旧是温热的,无论是电影之梦还是那如朝阳般的至真心性,依旧映在莘野心中。
33:02 看电影这里我直接脑补了《天堂电影院》结尾的吻戏合集,BGM是《Amazing Grace》呀,一曲通俗的赞美诗,莘野的爱意都化成一汪春水了。
会有人吻你,爱你,下一集该表白了吧。(听完这集,好家伙莘野你真能忍
————————
3.31更新_第九集 都灵,一场电影狂欢
给森田配音的小姐姐配得太好了,听到今村昌平的我立刻赶来写东西。
莘野你不要惊讶,电影的魅力真的可以打通语言的壁垒,喜欢一部电影喜欢一个导演,遇到同样热爱电影的同好,那种极致快乐的交流魅力实在是令人欢喜。
看到森田和谢兰生手舞足蹈的聊天,让我想到前几年在油麻地电影中心,有一次看完深夜场出来,帮同场一个坐轮椅的老奶奶下门口的坡道,于是我们边走边聊,直到在地铁站不知不觉聊到快凌晨一点末班车结束才分开。这种遇见影迷同好和年龄无关的快乐,实在是不能简单用语言去表达。
11:32 森田:「你知道今村昌平吗?」(我能和你聊三天三夜啊,穷尽一生将电影视作生命的他,那我简单安利一下今村昌平吧:
首先是他的书《草疯长》(映画は狂気の旅である)):
今村昌平的生活方式给了他最好的教育,拍电影要给人物写家谱,写这本书又像是在梳理自己的家谱。今村昌平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精彩的电影呢。文风朴实,全是热爱“拿出勇气来,朝着无人的旷野疾奔!”
电影的话,安利几部我最爱的(今村昌平是小津《东京物语》的副导演)
1、《赤色杀机》 赤い殺意
奇情佳作,片子里没有一个「正常人」。女人卑微的家庭地位,光影和镜头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强盗的出现打破了一切。抢到要把把女人揉碎,感觉这样就可以带她去东京。爽快决绝的现实感,女性的另类人物变迁书写。
2、《复仇在我》 復讐するは我にあり
看了HKIFF45的大银幕,像在看纪实现场,真实的冷峻、快准狠与兽性,每个人都真实的可怕,好一个父子对峙,「杀死自我」。
3、《鳗鱼》うなぎ :动物隐喻的风格化
4、纪录片:《今村昌平,自由的思想家》(95年的《我们时代的电影人》系列作品之一)
好的,回到电影人这集的拉片:
25:37的配乐,酒店内谢导发小广告,俏皮的钢琴配上兰生「小心谨慎」的状态,在他国语境之下,为自己电影宣传的一个诙谐小插曲,听感画风有喜剧片的风格。
29:36《生根》的技术检查应该是本集的戏眼所在:(戏眼往往是情节亮点或者题旨精神闪耀之处,「一篇之精神所发源处」。)它往往不是那么高潮迭起,是平静的但同时又传递了本集的情绪。一起等审核,靠莘野肩睡,这种暗流涌动的深邃情感,是情感稳固的必要段落。
31:47 莘野:「快睡吧」,双线并行的平行剪辑,BGM参与叙事,背景音是《生根》的电影段落。一边对话的叙事是莘野和谢兰生情感的流动,另一边《生根》检查完毕,场景感不是单一,而是丰盈的。
结尾段,撤片回国的要求,类型片中经典的「大收煞」,主角(谢兰生)坚定的信念继续参展,但前路何去何从呢——依旧是沼泽还是一片闪耀星光,未曾可知。
但还好,他不是一个人。「还有我呢。」莘野道。
————————
3.24更新_第八集 破局重生,下一步,去都灵
俗话说得好,从哪跌倒就从哪爬起来。冲印胶片用废弃药水显得憋屈,但偏偏最终达成意外之喜。其实这不就是绝境之中产生的美妙回响吗,观众就爱看这样的「人生电影」。
10:36 叶倩文《焚心以火》的背景再次揭示谢兰生内心,细想原曲配合电影《秦俑》,本就是凸显爱情的坚毅与信念,还有那种「无畏」用在剧里此处就是谢兰生补拍与冲印胶片的坚定,哪怕是绝路,他也拼了,绝不回头。
17:35 「烟头往哪扔啊?」「行了,烟头给我吧。」莘野点燃烟屁股,沉溺于兰生残留的气息。而那又呛又烈的味道,何尝不是一种爱意的渴求。(影帝收藏get
三次开机,补拍电影。配合《生根》的BGM,这段仿佛是《生根》电影的幕后纪录片,还是那些演职人员和工作人员,却有着各自对电影的升华理解。《生根》的新篇章。
24:18 用放映机转场阅片《生根》,并且点题——在市场垄断下独立电影人们破局,将「创作自由」呐喊出来,人们终将会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电影人的作品。作为娄烨的粉丝,听到这里又想到我在大银幕看到风雨云的时候有多快乐了。
结尾段,谢导终于要去电影节了,我喜欢的段落就要来了。
(一些延伸:简介一下都灵电影节(Torino Film Festival)
官方网站:https://www.torinofilmfest.org/it/
原名都灵国际青年电影节,作为意大利第二大电影节,仅次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82月11月。在80年代中国的独立电影人们就开始在都灵电影节舞台上活跃。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自行查阅影片信息,我就不罗列了(小声
最著名的,应该是1988年关锦鹏执导的《胭脂扣》获得了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审员特别大奖(Special Jury Award)。


简单写几部我之前的短评:
张元《妈妈》(1990),独立制片的开端,这部处女作关注边缘人群和女性压抑,穿插的采访视角带有一定的伪纪录性,有一定的惊喜。但还是太刻意的展现试听技巧,用特写和凝视展现焦虑,是一种“情绪的展现”而缺少“情绪的表达”。结尾那段彩色黑白交织,倒是很有力度。
娄烨1995参加都灵的《周末情人》,年轻的王志文和贾宏声,一个摇滚一个不羁,结尾那首《累》和电影气质太契合,充满灵魂的呐喊。整部电影娄烨的作者性凸显,那些潮湿氤氲,性与哀愁。一段独有的青春往事。
第六代的这批导演或多或少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如《妈妈》里有“纪实性”段落穿插。还有宁瀛获奖那部,启用非职业演员,融入生活的体验视角,也有“扛着摄影机上街去”的妙趣。
————————
3.17更新_第七集 「是结局也是序章」
电影中常有典型的套层结构,也就是在剧集中大量展现—「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单元布局,然而在每一个独立的单元布局中再次细化这四种结构。本集《生根》分为上下部,上部重点展现整集的「开端—发展」,即生根杀青,邮寄胶片,是温和而美好的叙事段落。而后半部就是「高潮-结尾」段,情境激化,再现生机。
《生根》上
开场直接进入电影情境,以女主视角口述案情并闪回回忆。这个剧情走向让我脑内闪现了前段时间刚看完的剧《迫近》,女主开场车祸落海,法医帮助她追溯案件缘由,一些苦难女性的精神压力与悲剧性共情。
前十分钟的剧情线走完,10:33 谢兰生:「杀青!」《生根》稍落幕,情感渐渐发芽。(确实,以后等兰生开窍,影帝你要天天感受他的独有「矫情」呢
22:29 讲解分镜本的段落,不用过多的音乐烘托,只用简单的背影音街道场景,产生一种:谢兰生就是身处在世界某个角落的普通人,可是他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宝贵财富的人,那就是他对电影的热爱。这段打电话沟通的段落莫名让我很喜欢。
26:12 莘野:「因为另外一件想做的事,现在还做不成。」这段对话还蛮有意思的,谢兰生的梦想步入正轨,而此刻莘野的「梦想」才刚发芽。两人深夜交流,逐步建构美好的未来。想到我KK的歌《愛されるより愛したい》,与其被爱不如去爱。莘野如是。
「帮你完成你的艺术,帮你实现你的梦想。」莘野就是谢兰生身后那个默默无闻爱着对方而不求回报的人。
《生根》下
确实,作为听者,谢兰生走的每一步都「不那么顺畅」。正如世界上每一个普通人,他每一步虽然踏实的走,却也走得艰难。
03:30 胶片被海关检查照X光,谢兰生脑内轰鸣,前一秒还飞奔在阳光下,此刻就如被大雾裹住一般,看不见前路。
胶片。废了。
05:10 冷水浇下,情绪再次崩塌于一瞬。
08:00在痛苦的抽泣与呜咽中,谢兰生脑内闪回——拍《生根》这段岁月中出现的人物群像,拍摄之路的艰辛,电影生根发芽,而后仿佛如梦之梦于兰生心中破碎。天空哭戏好强,情绪被撕扯……
12:06 前一秒还故作镇定的莘野,在打通兰生电话后难掩担心与焦虑,可他永远都是谢兰生坚强的后盾。莘野分享自己「挺不过去」的时光,不愧是影帝,瞎话张口就来。
没想到第七集整集最感触的段落,竟是结尾电话这段。这集营造了普通人的生活瞬间与生活高光让人会心一笑,(我也想到了以前读书申请gap的那些岁月)一些心酸过往与拼搏的时光,都是人生独有的财富。谢谢这集的浓郁「鸡汤」,会心一击。
正如歌词所言,人生「是结局也是序章」。
————————
3.10更新_第六集 一整集「暗涌」,「电影内外」中的互文
好家伙……开场春梦循环n遍!!!
02:30莘野:「或许是真的,也不错。」弦乐延绵开场的情绪配合,为这集定下基调,展现莘野的爱恋与心酸,是他暗恋「生根」后必经之路。(又是一种互文
开场依旧是《生根》电影的拍摄段,「唇印」是重要段落。
08:42 「这都是为了艺术。」「好,行。」莘野回吻,谢兰生依旧沉迷戏中。任他内心千般焦灼万般悱恻,这吻依旧如开场春梦一般,于莘野而言,是转瞬即逝的。
09:15-09:20 音乐的串场,与我而言这里的听感像一块幕布,或者说一种时空分差的段落。莘野一脚踏回银幕中,成为王福生。(然而大哥脑子里都是与兰生的吻,救命了,你清醒一点。
此时莘野对于谢兰生而言,可能还在「崇拜」阶段,是谢兰生的一种人生向往的投射。
14:46 一种类city pop的音乐氛围,由对话递进转场,乡村流转到城市的霓虹氛围诠释的太好,后期太太真的很厉害。
谢兰生和莘野对话,背影音乐《潇洒走一回》,我再次解读为这是一次「互文」。莘野无法言说的爱恋困顿,《潇洒走一回》的歌词更显得落寞。爱人在侧,但他只能喝闷酒。
李渔在《李笠翁曲话》中说过:「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在本剧中,就有很多照映埋伏的段落。本集中一些莘野视角的展现(暗恋与凝望,心酸与悲伤),都是为了后续表白乃至谢兰生回味时,给观众一个二次体会的触动点。这在电影里是屡试不爽的经典段落,可以解读为首尾呼应,也可以解读为情感的勾连。
莘野已经情感变质,于是所以的情绪都有了依托,谢兰生的任何举动都会影响他的情绪。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29:54唱《我不想说》段落,又是一次互文。谢兰生在听歌,而莘野早已把自己带入歌词。「可是我不能拒绝心中的感觉」「可是我不能忘记你的笑脸」「我不能没有你的世界」……每句歌词都是莘野的内心呐喊了。
结尾段,莘野对谢兰生的评价:「他是在朝圣。」他对兰生的爱恋之余,更强调了对兰生的理解,让一切情感的发生充满了命定感。「细砂」中的细腻情感,缓缓流淌了出来。
虽然「唇印与细砂」莘野已经悄悄掩埋心间。但已然「生根」的情愫,暗涌中也总会暴露于阳光之下。
不是吗。
———————— 2.24更新_第四集 内心草长莺飞,莘野继续「情感变质」
开端部:
03:42 报幕后顺接的《生根》拍摄,让听众直接置身于「情境」中,从剧情出发跟着谢兰生的视角走,继而喊cut从导演的主视角阐释剧情走向。
05:56 落水转场,视角转换,谢兰生视角落水,囡囡视角出水。而谢兰生没有上岸,这是很经典的惊悚片拍法,06:50「这水面上怎么连个气泡都没有?」「我下去看看。」烘托完氛围再被打破,虚惊一场,吊足观众胃口。同时,这段影帝审视谢兰生身材(啧
发展部的展开:
买药买桃酥,大雨天,谢兰生骑车受伤。发展部的故事情节一般都是深化矛盾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预示段落」,其实也就是稳定节奏,做一种恰当的「拖延」,因为后续的剧情是递进段落,甚至说是本集的冲突点。
18:10,谢兰生开门,无人,罗大经和张继先的消失,设备也不见了。此刻就是谢兰生和莘野人物性格的分差点,莘野说的最坏情况「他们带着设备跑路」,而谢兰生却认为不可能,他自认为剧组融洽。谭霈生在《论戏剧性》中说过「冲突独特的展开方式,内在的、根本的动力在于人物的性格。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独特性,赋予冲突展开的多样性。」这段便是如此。
20:46:小孩的对话「你傻不傻啊?」「你就是个小傻子」「傻子。」谢兰生展开的自我剖析。我又要夸赞了,剧组对于意象的把控拿捏的有意思,导演和剧组对剧情节奏的处理没有同质化,夸夸。
高潮段落要设备这段,其实就是莘野性格的高光体现啊,果然是靠谱的男人。33:40门内外罗大经和谢兰生的情绪互文,音乐卡的情绪点做得真到位。
莘野:「选伙伴,共同的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伴侣也是啊
好吧,这集又是莘野感情变质的过程(兰生你看看这个男人!
————————
2.17更新_第三集的生活流细节,《生根》开机大吉
生活流指:记录自然、琐碎、表面无意义的生活「即景」。它的出现一定是经过提炼、安排的,具有象征性和暗示性的。
本集走的是叙事性结构,从一些生活流中埋藏伏笔,窥探人物性格——
「今夜月色真美」「吻」,是莘野角度的暗示性细节,他对谢兰生逐步「变质」的关注度和愈发浓烈的凝望。而「结账」「剧组筹备」的部分是谢兰生角度的生活细节,他直白、大大咧咧不加掩饰的轴,与剧组人员的摩擦,是后续开机的第一个小高潮。
日常结构中营造的氛围,取决于「细节的真实」。张继先与罗大经的对话,看似在讨论艺术性与非艺术的「商业」,其实表现出行业里的一种普世视角,是他们对谢兰生的「嘲笑」,这种对话中隐匿的潜台词,更侧面凸显「矫情」的谢兰生对电影有多么独特和炽烈。
37:10《生根》开机,谢兰生:「我终于站在这里了!」「哭什么,得笑!!」,他,就是一个大写的快乐。
《生根》的拍摄是我原文最喜欢的段落,就像《诗学》里说的「一桩可信而不可能的事,比一桩可能而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这部片的拍摄,太有看头了。
——————————
02.10更新_第二集「「不羁夜」的初遇,命运凝于此间。
这部剧的空间转场做得不要太好。
一、时空转场的惊艳
02:07 转场好莱坞同时报幕,时空非常流畅。我作为PTA的拥趸,第一时间通感了《不羁夜》开场长镜头。脑补一个旋转镜头摇臂俯拍,谢兰生一行人的好莱坞之行开始了,BGM传达出的是「好莱坞是做梦的地方」,于是谢兰生的拍片资金也有了着落。主角走投无路山穷水尽,之后凸显奇迹柳暗花明。多么「造梦」的段落。
二、尽情造梦——初遇
07:46 「Yes!我中了!!!」,谢兰生中奖段落,钢琴bgm传递的动人情绪,与谢兰生的激动大喊相呼应。而他者视角中的莘野还在为这个「二傻子」一般的人感到无语,可听众作为上帝视角,这种「命运」的冷热处理,传达的太到位。
镜头一推,视角随着莘野游走,后巷中他看到谢兰生快乐的逗猫,这个镜头传递的语境很明确——是谢兰生鲜活,生动,喜形于色的快乐。
初遇,有意思。
三、谢兰生的人生何尝不是剧情片
两重空间转场,买胶卷扒火车,空间叠化闪回。
18:05「你帮我看着点人啊,走了!」
扒火车的段落,鼓点的情绪带有冲撞感,谢兰生的冲劲,火车起步,伴随着铁轨声,抓不稳,到放肆大笑。此处全凭音乐和音效的处理,让我想到之前拉另一部作品的时候,有姐妹安利的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K411K7tC?from=search&seid=13410632335722072828&spm_id_from=333.337.0.0(如何用音效配合电影进行创作)
《独立电影人》这集的音效处理特别强,仿佛就是按照电影分镜做了音效,用「声」传情,主角不发声而是配合音效表达心理情感,非常精彩。
四、接机与看「大熊猫」
30:36 机场接机:
「谢兰生?」
「是是是」
「莘野。」
一个是只想拍戏的戏疯子,一个是对「大熊猫」好奇的影帝,这就像典型的新好莱坞时期风格浪漫爱情喜剧,借由「好奇」「偏见」所接触,继而产生情感的经典模板。
而「莘野」代表恬静美好的有莘之野,谢兰生的热望可以有如此恬静宽阔的依靠。
37:42 借由剧里兰生所说:「别小看服化道,只有人物看着真实了,才能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引起共鸣。」。我认为优秀的广播剧也是如此,借由后期的真实搭建,把虚构的场景由画面延展出真实空间,继而让听众产生「他们真实存在」的体验。
谢谢电影人的剧组。
我好爱第二集。
————————
01.27更新_第一集「越压抑,越疯狂」
第一集开篇,后期的年代感和画面空间的营造做的不错,简单拉片说下我喜欢的点。
03:16《魂断蓝桥》的段落是看译制片熟悉的「沉浸感」与年代感,延展至4:00声音由《魂断蓝桥》过渡到谢兰生独白,音效有打字机的声音(?那段生动的自述诠释得很好。
第一段的热开场,把谢兰生的情感完整展现在听众眼前,是谢兰生「真实」的外化。
一、用「动」打破「静」
当谢兰生的热望不被同学支持的时候,他激昂大喊:「我非拍不可了!」
这时听众可以想象一下画面感:
大全景,饭馆。宣泄后,沉默的「静态」。
前景:是谢兰生这桌的无声沉默。
此时,12:18后景中,另一桌有人说:「老板,这电视能看么?」,伴随着《Five Hundred Miles》的歌声,动打破静。这种空间画面感的营造是挺有意思的。
二、谢兰生的绝望到破局
38:07 「结果tmd被毙了!」
40:00「我哪有那么多五年啊」,「我不干了」。
41:44 谢兰生孤独一人绝望的哭泣
情绪的步步宣泄后是一种坚定的破局。
转场部分挺有意思,42:21拨电话(伴随接通的音效)「是孙凤毛吧」——海鸥与海浪-——画面切到两人面对面对话,把两重叙事剪辑到一起,很流畅,一种视觉的空间转场效果。
44:57 「老子要自己拍电影了!!!!!!!!」,弦乐最适合情绪激昂的段落,谢兰生对着海浪呐喊很难不想到《喜剧之王》,他破局重生,要用地下电影凿开天光。
天空的戏感太好了,压抑到绝望的哭戏段落是高光。压抑的哭是窒息的抽泣,其中的委屈,无奈,彷徨,更是一种压抑的内耗,边哭边与听众产生情绪拉扯。当他被现实打压后,那段吼,让整个人物丰满鲜活。更贴合谢兰生的「真实」。
后期过渡流畅,善用音乐调动情绪但并不局限于音乐转场,用了声音,空镜,一些时空剪辑的巧思。总的而言,第一集满足了我的期待。
如果说我第一集的听感,一句话总结:
「谢兰生的生动人物侧写。」
————————
2022.1.1更新
戈达尔说过:「摄影是真理,而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实。」
这件事,阿巴斯在电影《二十四帧》里细致诠释过,如何把静态影像如何转变为动态24帧的魔法。
而这种魔法,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热爱电影的人们。

其实《独立电影人》这篇文本对我来说,更吸引我的是前半段故事情感与人物。(个人认为讲电影史的部分还是有些空泛了,时代性的特点有些堆砌,所以我比较期待广播剧会如何诠释文本中的一些横纵向的电影史内容)
说回预告,谢兰生就像生活中每个爱电影的你我他。无论是看电影的人还是拍电影的人,大家都把生活中全部的热爱都奉献给电影。那样热烈而执着。其实预告展现的并不算多,但充斥着谢兰生强烈的热望。《生根》是他第一部电影,是情绪冲突最强的一部分,本预告的焦点也是谢兰生主视角与他者视角的冲撞。
「大家都说新国片在欧洲没有市场,可是谁试过呢?」(这便是第一季的戏点所在)
而莘野,就是谢兰生那个背后最大的支撑点。(太期待车上抽烟那段了
个人认为好的广播剧,要讲清楚「相爱」的过程,情感链条的稳定性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广播剧能确立一种更具体的情感立足点。
以及《生根》的拍摄过程,希望剧组也可以尽情发挥创造。个人比较期待电影拍摄中的这些故事,因为广播剧的声音创作和电影恰好有一种共通,它可以用声音建构画面的想象力,所以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画面听感。
期待广播剧播出。
————————
12.21更新
反复循环N遍预告后,还是决定开个楼,做一个努力的产出er
在莘野对谢兰生初次告白的12月21日,终于等来了谢导。
喜欢这篇文的人有着千差万别的热爱,喜欢天空空和续续的家人们,也有着各自的期待。
恰巧前两日刚重温了今敏的《千年女优》,片中藤原千代子在后院种了很多睡莲,她问:「你知道睡莲的花语是什么吗?」「是纯真。」
在听完今天预告后,我脑内一闪而过就是这两个字,「纯真」。
「电影是一种分享的艺术:所有人都能看,所有人都能认得。电影能够再现世界的噪音,也能发明新的寂静。它能够再现世界的躁动,也能发明一种新形式的精致。」(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电影观点,分享给大家
我一直觉得,《独立电影人》这篇故事有其纯粹性,那就是当代读者(以及未来听众)在广播剧中攫取新的信息点时,我们也能对电影和广播剧产生新的思考。
话不多说,先盘一段预告:
莘野说:「他的快乐太简单了,他只是想单纯地拍部电影而已。」
谢兰生说:「人会希望,会幻想,会做梦,很美。」
两段人物预告其实就是一段简单的时空对话,无论是何种故事,预告给人的焦点都是一种初步导向:是观众对于作品的初探,也是制作方对于剧作的整体焦点把控。把最精华的部分展现给你,调动情绪,引起观看(聆听)欲望。这就成功了。
预告01:15「我要是没有理想,我是不是会过得容易一点?」那段情绪落点后,接着以众人掌声和谢兰生含泪而言的「谢谢大家」作为结尾。而中间这段情绪的空白,就是本剧听众的故事焦点所在了。
人们永远喜欢那些充满热望的造梦故事,不是吗。
就像谢兰生说的:「因为此间可以落泪。」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CP教材|中抓圈有哪些cv是真cp? (熵x殇)
- 求LM糖 (念稣然)
- CP教材|❤️春榭教材❤️春光敛艳晴方好,榭庭栏倚... (绝非善类_)
- 水帖闲聊|哪些社团要20周年了 (不辞)
- CP教材|❤️枫宁❤️ 漫步人生路 (难抗拒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