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德要求别人是不道德的
霍尔顿(sophisticated innocence)
今日,道德运动越发尖锐。即使人类智识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叙事方式仍能轻易地遮蔽人们的思考,然后陷入肤浅的价值争辩,并上升到人身攻击。这是社会的退步。
男女平权、对跨性别者的尊重、对民族前景的信心、让座、抗疫,本是高尚的、正确的,为何衍生出众多悲剧,其中不乏以人身安全、动物生命为代价?
这都源于同一件事,即人们并不了解什么是道德。天天可见的概念,你并不见得懂。就像大多数人并不懂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快乐。
1 道德是什么
道德,其词源虽可追溯至老子对于道和德的论述^1,但今义其实是英文单词morality的中文翻译。从广义上来讲,道德是指人们认为正确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2;狭义而言,是指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美德,比如感动中国人物,其作为道德模范的评判标准,就是基于道德的狭义定义。
1.1 道德作为社会规范
年轻人常吐槽长辈的观念,30岁前必须结婚、必须进体制内、不能纹身染发。然而,从长辈的角度来看,前面列举的确实是他们眼中极正确的事,在他们的理念里,都是能自圆其说的。可见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3
因此可知,没有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自己相信的价值,强加于他人身上,必然错误。试想,如果你认为的事情这么对,为什么不直接写法律里呢?
这也是为何法律,只规定最基本的社会规范,比如不能烧杀抢掠。因为历史已经有无数教训,告诉人类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要求他人。
比如,赡养老人很对的,但如果一个家庭充满长幼之间的暴力、性侵,如果把赡养老人写进法律强制执行,就必然沦为坏人的保护伞。比如,倾向于对女性的保护也是很对的,但当受于巨大舆论压力,即使可能是女乘客自身原因跳车,也逼迫男司机认罪,就让道德的触手,不知不觉地越过了正确的边界。这都是人类自然施加道德标准给他人后的悲剧。
还有复杂的伦理问题。比如抗疫是一面极其正确的大旗,打着这面大旗把可疑动物杀死,对不对?
因此,各类道德事件教给我们的唯一正确真理,就是不能用道德要求他人,道德只能用于自律。这和道德作为社会规范,看似是相矛盾的。什么是社会规范?就是要求这个社会中,哪些事能做,哪些不能做。而现在,我们的结论是,道德又不能要求他人。
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很有帮助,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因此,在相同的群体、时间之下,我们可以遵循相同的道德标准,而脱离了这个群体、时间,就要结合具体情况。
30岁前必须结婚、必须进体制内、不能纹身染发,可以作为老一辈的道德标准,结婚、工作、身体的自由选择,可以作为某些年轻人的道德标准。这些都要基于群体、时间而彼此尊重。
每个人、每件事、每个年代都是如此不同。因此不管怎样,都不应该轻易地用自己的道德规范,去要求他人。
1.2 道德作为美德
美德的本质,就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这与自利的人性相悖,因而美德令人敬重。而当我们以美德要求他人时,美德舍己为人的敬重本质,就丧失了。这就是美德的悖论。
事实上,弘扬美德,本就是一件与美德无关的事。德者,其德高望重就在于牺牲自己、不求回报。你去歌颂ta,则与ta的出发点相悖。而歌颂的目的,如果是推崇美德,那么这和美德的本质相悖。因此,不管是基于对德者之赞美,还是对德行之弘扬,都不能通过歌颂美德实现。
中国民族先人对德之论述,都是要求君子以之自律,而非以之要求他人。
为何我们更容易在国外,体验到人与人的互相信任和尊重,而非天天弘扬传统美德的中国大陆?可见美德不是弘扬出来的。那么如何让人们的行为举止更加亲和,促成和谐社会的真正因素是什么,且看后文。
2 不要求他人也能改变他人
我们已经知道,道德作为社会规范,随时间发展而变化。有些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随着时间发展,就会变成错误的,比如黑奴,比如和性别有关的传统观念。但我们又知道,道德不能要求他人。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更正过时的社会规范?
对此,伟大的人类领袖,留给我们很多智慧的参考。
林肯作为白人,主张解放黑奴;甘地作为受害者,主张非暴力抵抗。伟大权利运动的领袖们,都先要求自己,从而引领更多人用新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而实现整体改变。
这种自我要求的实现途径,不是懦弱,不是造作,而是美德本身。
比如,男女平权的理想实现途径是什么?它应该是由主张尊重女性权利的男性领袖,和主张尊重男性权利的女性领袖来领导的。不管是普信男,还是田园女,都是笑话。
3 燎原的美好行为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整个社会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为什么众多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在市井间并没有看到?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在没有传统美德的别国中,常常体验到?
这个问题成因复杂,我喜欢秦晖教授提出的洞见,即中国社会的“儒表法里”^4。简言之,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表面遵从儒术,实则践行法家方略。朝廷的触手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行为规范,取代了人与人的信任和由之而来的民间道德。我们熟知的连坐制,以及近代文革^5,都是此类制度的典型体现。这种儒表法里的传统,阻碍了社会信任和美德的形成。
良好的风气,和良好的经济类似,需要自由。想要经济好,就得让各经济要素各得其所、价格反映真实供需关系,而这不是靠人工计划分配,而是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朝廷负责制定规则,实际操作让经济主体自由决定,规范大概、细节自由,经济就是最繁荣的,这就是市场经济。社会风气发展亦然,在法律的大框架之下,民间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让其自由形成,如此制度下的社会是最和谐的。
每个群体、事件、场所都有其道德规范,朝廷无法高明到决定每一个道德细节,正如其无法高明到决定每一个经济细节。因此,和经济繁荣一样,道德风气的和谐,关键是法制框架下,民间价值和行为的自由选择。这并不会导致猖獗,正如市场经济并未带领人类走向经济衰败。
因此,燎原的美好行为,要如何发生?我就不说透了。
4 最后
人生充满悖论。即使人类智识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同的叙事方式仍能轻易地遮蔽人们的思考,然后陷入肤浅的价值争辩。而解决之道亦是一个悖论,我们看到了不美好的一面,改变它的方法,却不是去直接改变它。
本文首发于 蓬勃人生学社
https://mp.weixin.qq.com/s/JPQskH2Tj2sGKTWFSmKlPw
脚注:
1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2 道德(英语:moral,源自拉丁语:moralitas, 文学上"举止,品质,适当的行为")是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生活形态)的价值观、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生产能力)来调整对他人和自己之间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或不正当等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的评价和断定的行为规范标准 - 来源于汉语词典。
3 源于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5%BE%B7
4 秦晖. (2014). 传统十论. 东方出版社
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http://www.china-cer.com.cn/guwen/2021111215603.html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豆瓣友邻整合贴 (梦游的松鼠)
- 想对一年后的自己说些什么吗?一年以后我再还给你。 (N.)
- 关于婚姻,很迷茫吗? (Grace)
- 隐秘地自言自语 (梨纱)
- 一个男人角度告诉你如何选择婚姻 (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