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能读到不赞同的地方也挺好的,我总是会跟着作者的思路跑完全认同作者
我看完了,极其讨厌
这本书注重虚无,否定存在,部分观点不赞同,部分观点还不错。
这本书一个是比较难读,观点输出比较多,相比于其他心理类的治愈书籍,显得冷冰冰和教科书化。另一个就是,阿德勒的“原因论”和大众认知的“结果论”差别还挺大,接受起来会有难度
喜欢+1
对我很有用,你连这本书畸形错误在哪里都不说,又说书的观点很多强词夺理,不觉得自己才是那个强词夺理的人吗?好歹给点你的论据再批判?
以及这个世界上有绝对正确的真理吗?有永恒正确的科学吗?
确实我也没看进去
这位uu,你火气也太大了,本来读书就是交流啊,倒也不必一连几个问号,显得好咄咄逼人。被讨厌的勇气里面本来哲人输出的观点就和大众所认为的不太一样呀,不然为什么会有年轻人这样一个角色的存在呢?因为哲人输出的观点和大众的观点不一致,但是我觉得作者并没有给出很好的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并没有说服我,所以我觉得它并不一定是对的
这本书对我来说的意义就是,他有浅入深的介绍了很多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些概念,但具体这个概念我赞不赞成对我合不合适,其实我还不知道。现在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会带入这些概念去解读和思考。这一点我觉得是有用的。
说这种书如果是哲学简直是侮辱了哲学
[内容不可见]
关于很多人因为觉得被冒犯而不喜欢这本书,我记得作者在一开始就有提到过这本书可能会冒犯到大家,哈哈哈哈。不过是心理学里阿德勒流派的一些理论罢了,不见得是真理,择之而取。
你都没看完…1/3就要开始批判吗?当然你有你的理解,但你至少全部看完以后再做评判,不会显得不那么幼稚。
从此对阿德勒心理学流派十分感兴趣,局限性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这本书主要能够带来一种启发思考的方式,这就足够了。
我看完了,开始的觉得他的一部分观点还可以看到后面就满头问号了。首先我很讨厌他的表达方式,通过反驳一个白痴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显得他的观点更加没有说服性。 其次,他的观点感觉就是心灵鸡汤的另一种模式,过度夸大个人主观能动性。以及他说了一堆都是类似于:只有你不自卑你就不会自卑,只要你想做到你就可以做到这种挺有道理但是没有什么实践价值的废话。 最后他一味的否定外界对自我的影响。包括伤害之类。我曾经试图像他的理论一样:只要我自己不觉得我受到了伤害,我就没有受到伤害。然而现实是,否定伤害并不能解决问题,伤害存在就是存在,并不只是存在于我个人的意识中。一味的否定伤害的存在,只会带来更多的情绪问题。
以及这本书里我没有看到哲学的思辨,只看了爹味的说教,还是没啥逻辑性的说教。说它是哲学书我真的难以理解
啊我也是 可能因为我还蛮相信原因论还是说决定论 一上来就直接否定这个让我很难接受 文字看着也不太舒服 但听说是本好书啊 还想再坚持看看
哈哈哈目前感觉唯一的收获就是书名🥲
感觉对这本书的评价有点两极分化哈哈,对我来说它陪我度过了无数次抑郁,尤其喜欢里面人生是连续的刹那不存在过去和未来的观点(虽然承认我总是想归罪于过去很痛苦)
阿德勒很有名,但没想到这本书就纯挪用他的观点来贩卖,真的很像欺骗。而且了解一种学说为什么不看经典作品,或者论文,为什么要看畅销书?其中都不知道包含了多少转述者的偏见/理解错误。 以上,赞同楼主。
真的是毫无逻辑,有些句子狗屁不通,语法问题也不少
很好奇这个充当“转述人”角色的作者是什么大哲学家😅
我觉得很有用 至少不要把自己的错误归罪过去 而现在是可以改变的这种想法 对我真的很重要 而且真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恕我不能苟同,至少这是我认为2021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我也讨厌。我就记得这本书里面有一个片段讲的一家人吃完饭以后妻子一个人默默洗碗,作者好像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还说妻子一边洗一边自我安慰。看到这里来我就觉得……嗯……
同样是哲学科普类书 我觉得哲学的慰藉比它好看易读很多 是真的慰藉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同系列还有别的书,但是我感觉看不看的进去还是要看自己能不能从中学到什么哈哈哈~我一般看心理学的书是为了剖析自己,转变思维
加一,一些观点仅仅是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考角度而已,但是这种思考方式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就是很像在强词夺理。
原来被讨厌的勇气不是阿德勒写的啊……就像楼里uu说的 为什么不看哲学原典要去看一个转述者写的断章取义的东西呢?
我好讨厌这本书
对我来说没用,我觉得就是心灵鸡汤(个人观点,不赞同就是你对)
跟我的感觉一样
我觉得主要是翻译的问题,对话读起来很日式,但是因为是对话的方式使阿德勒心理学更加通俗易懂。这个书我觉得内在逻辑也不是陈述的很有逻辑(我这个话好没逻辑),不过我读了纸质版,书里的关键词句是黑体加粗的,把这些内容重读一遍会有不同的感悟。
有些地方是有点牵强,主要解决的是自己,是向内求的方法,不是说服别人.特别是那段一直付出会得到别人认可,想想江歌案,诶….
我天生容易脸红,皮肤还很白,我身边人都说我,不管做什么脸都红,非常困扰啊
课题分离 受用了
心理学的书不是工具书,就像药能治病,但健康的人吃了也不好。 所以如果看待这本书作为甜点,那或许是不恰当的。(个人意见)
我个人认为阿德勒心理学唯一有用的就是“课题分离”,其他的太乌托邦了,不现实。
确实是哲学………因为我们上哲学课有讲这本书
握手,尤其是否定过去,自我麻醉
只能算一种自我安慰了。我后来还看了阿德勒的《自卑和超越》,我个人理解他认为人类的所有心理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学会主动爱每个人,就算被打击被伤害了也别放弃心中的大爱,实在是太理想主义了。
就很自欺欺人的感觉,很多日系小说也是这样的主题,昨天刚踩雷看完山本文绪的《自转时公转的都小姐》,也是这种主题,看完满脑问号😤
我读这本书的感受是,好多卑鄙的被害者有罪论都是披着这个理论的,包括网暴我的那些人,所以一度感觉很复杂。而且说实话,这本书很可能并没有对部分高敏感人群有真正的触动。道理是有用的,但是并不能读过之后就做到,但是做不到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要被同情,而是因为我们没有被尊重。并不是我们不想走出受害者角色,而是我们受到的伤害必须先被承认、我们不被伤害的权利必须先被尊重,然后我们才能走出去。这就是为什么《拥抱你的敏感情绪》中的“哀悼童年”这个概念会真正帮助到我,而《被讨厌的勇气》则不能。
《被讨厌的勇气》的问题是作者认为肯定创伤的影响和改变自己是不能同时存在的,这种观点让我感到我并没有被尊重,反而在强化我的羞耻感。我觉得《治愈隐形虐待》的观点更好,就是说要把自己定位为幸存者,而不是受害者。我们确实受到了创伤,但是我们是有力量治愈的。我们依然要充分理解创伤对我们的影响,要深刻认识自己内心的小孩是怎样因各种经历形成、怎样在各方面影响我们的生活。因为只有理解创伤的形成并不是我们的错,我们才能化解内心的羞耻感,我们作为人的个性和尊严才能被尊重。而只有意识到创伤的影响,才有选择的可能,以成年人去治愈小孩。
后来我去看了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就彻底被劝退了。因为他的书里没有讨论“权力”这个问题,都是假设个人要为自己的“失序”负责,这就真的是受害者有罪论了。所以我认为他的哲学不够辩证,并不高级。
我超级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的很多观点都和我想的是一样的
刚看的时候,觉得唯心主义,实在是无法理解,也喜欢不起来,放了好久,又读起来,觉得很好,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世界,所以无法释怀,不断折磨自己,看了这本书,很多事情都看的开了,高敏的我,觉得不错的。
阿德勒心理学的入门书吧,浅显易懂,我挺喜欢的,作为我无意中听的第一本心理学类书,让双相的我仿佛打开新世界
我觉得阿德勒有个观点特别难做到,就是过去的已经过去,重要的是未来,未来应该如何做。可是过去的经历影响了我认知思维,间接不也影响了我对未来的看法吗,会让我对未来毫无信心,无法振作
我觉得他是在告诉你不用在乎别人看法吧,中国最好面子和攀比了,明面的攀比或者暗中较劲刻在骨子里一样
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书推荐吗,我也在找书
什么爹味,可以举个例子吗
我觉得他说的部分有道理,比如不受外界影响,做好自己课题,但是和你一样,我也觉得过去的伤害痛苦并没有消失,也会影响着我的当下和未来,没有办法像没经历痛苦和伤害一样活在当下啊
同样,课题分离这个我赞同,当时过去发生什么对现在没影响的理论,让我困惑很久,因为我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影响了我的现在
更像是老一辈说的,豁达。放下过去,也放过自己,这样才能更好拥抱生活。
就是没法振作🤦♀️比较心累,继续寻找激励自己的吧
加油😊
谢谢😊
我看过无数励志心理畅销书,包括《被讨厌的勇气》《正能量》(没错,正能量这个词一开始的到来,是源于这本畅销书词源翻译。)《人性的弱点》《六度人脉》等等,还有很多成功类,生活分析类书籍,包括古文和传统书籍。 我的建议是去看“林毛毛”而不是书店货架上的韭菜书。 我们在实践中认知成长,遇事时,理论和心态救不了人。 另外,现在很多心理学派的观点都十分落后陈旧,早就不适应我们所面对的社会人情,一些奉为“经典”“著名”“流传甚广”“地位崇高”的学说,称之腐朽糟粕,理应去除是完全不过的。
课题分离这个很有道理,不过对我来说就像如何把大象关进冰箱一样:打开门,把大象放进去,关上门。没有什么实践意义,简单的说,我做不到。因为我是高敏感讨好型人格,对我来说弗洛伊德的理论更加适用。我不停的审视我的现在和过去,去搞清楚过去如何影响我自己,然后尽可能的减少这种影响。就拿同样的例子:我听见别人大分贝的说话恐慌。课题分离就是:我不能受外界影响,别人说话其实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自己不觉得恐慌就不会恐慌。我依然恐慌。弗洛伊德理论:我恐慌是因为我童年时期父母的争吵,但是现在说话的人不是我的父母,我也不是以前那个小孩。 这就是课题分离对我也没有作用的原因,我性格的形成基本上都能在我的童年找到原因。对我影响最大的不是外界,而是我的童年。我把一切归结到童年不是为了甩锅或者指责他人,而是我相信童年会影响我的现在,我也相信现在会改变我的未来,这是我治愈我自己的内驱力。
我不讨厌 但看的时候有种强烈的“道理我都懂 但…”的感觉
我也是!!!!和你一样,课题分离让我一定程度上去暗示自己,不需要如此紧张,即使在工作场合,面对同事,我都会各种紧张,无所适从,用话语掩饰自己的不安全感,完全表现的不像自己,我也是童年的过度压抑
最赞使我马住了这本
我之前看过一个心理学上的小技巧,就是面试的时候如果很紧张千万不要心里默念“不要紧张”,而是转移注意力,比如观察面试官。我后来面试的时候试了一下,虽然开始还是有点紧张,但是我试着盯着面试官开始就慢慢的忘记紧张这件事。我个人经验来说,这种心理学上技巧比如冥想运动之类改变心理状态比让我想开点这种大道理有用的多。
这本书我看过2遍,看第一遍的时候是觉得非常好,现在虽然已经不完全记得内容了,但是对它的印象是很讨厌,可能是因为书中话说的太满了,给了我很高的期望,但是事实上这本书的理论没有他说的那么神奇和实用,对我来说有点过于唯心主义了,而且我尤其不推荐抑郁的时候去看这本书,书中的一些观点:否定过去的创伤,将责任全部归于自己,这种观点对于脆弱的人来说太沉重了。 当然,只要能从书中得到一些帮助或思考就好,当时觉得它很好的我应该也是从中学到了一点东西吧。
我是到课题分离那听不下去的。确实,上司不讲理,上司不好是上司的问题,你只要做好你的课题就好。但问题是,对我的薪水,我的工作内容,上司影响超级大。这真的能分离吗?感觉荒诞
反问自己,自己的认知就一定是对的吗?
这部书太震撼了,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头脑轰炸!化被动为主动,自己人生才能掌控
这是励志书?
这本书对我很有启发意义
我觉得很好的一本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实操性太差,太过理想化了。落实到现实问题的解决没有收获,只能说从个人心理角度上能想通一些问题,变得更豁达,尤其是有讨好型人格的人们。
我觉得吧 你还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打破它才能理解然后接受
该书的观点脱离了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认可欲,以下属一书友观点
我也不喜欢,很无聊的一本书
改变了我的书
我觉得还可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本书的读者可以是万千大众,但是真正喜欢它的人或许不多。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