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文学|一个关于京圈的简单科普贴
来自:如石(她既想死,又想去巴黎。)
进小踩后把这个帖子修改后又发了一遍,感兴趣的uu可以直接看小踩版京圈贴:
以下是原贴:
文娱界的京圈听起来很神秘,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互换信息资源、人帮我我帮你的人脉圈子,类似的还有:西北圈、东北圈、沪圈等等。
京圈,不是仅仅生在北
京或者在北京工作就能进的。“北京人”只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甚至有时候,不是北京人也没关系,比如马伊琍。
早期京圈中很多人都是大院子弟,这些人能在当时垄断相当一部分的文娱资源,一方面是有关系有人脉,另一方面则是阶层环境和家庭条件让他们能够接触电影艺术,流行文化。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普通人看样板戏的年代,京圈子弟在听披头士。
也就是说,在那个大多数中国民众精神贫瘠的年代,他们不但能看中国书籍,还能看外国的电影,听外国的唱片。
京圈核心就是这样一批人,要么高干出身,要么父辈就从事文艺工作,拥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
01 京圈旗帜手王朔和那些导演们
王朔,出生在南京,小学时随着父亲工作调动,住在北京复兴路29号军区大院,认识了同一个院子的郑晓龙,两人成了好哥们。

王朔原本写小说,是个文坛红人,郑晓龙欣赏好友的才华,在成为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分管制片的主任后,直接越级审批,把王朔的《空中小姐》拍成电视剧。
王朔也由此从文坛跨界影视圈,成了日后京圈的旗帜手。

另一个核心是叶大鹰,也是一位大院子弟,爷爷是著名的叶挺将军,父亲叶正明生前是军队的科技顾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母亲安琪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演员。第一次考北电复试被淘汰,去西部电影集团演员培训班呆了一段时间发现不合适,又去考了北电导演进修班。

叶大鹰的导演处女作电影《大喘气》,正是改编的王朔的小说《橡皮人》。
同年,王朔还有另外两篇小说拍成电影上映,《顽主》和《轮回》。一年有3部小说登上大荧幕,并且自己当编剧掌握改编话语权,现在很少有作家享受这种待遇。
翻看王朔的作品履历,能看到大陆早期影视的半壁江山:
电视剧《渴望》,赵宝刚执导,王朔策划,成了当年的收视神话;
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同样是赵宝刚执导,王朔、冯小刚当编剧,葛优、侯耀华等人主演,还有英达、郭冬临、李诚儒、于谦、张国立、濮存希等人客串。

赵宝刚是北京普通家庭出身,由于出众的文艺才华,进入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和王朔多次合作后,也成了京圈一分子。
顺便一提,葛优是北影大院长大的,他爸就是电影导演,母亲是剧本编辑。
英达,宋丹丹的前夫,家世更为显赫,家族代代人才辈出。他和姜文是发小,在内务部街5号大院长大,也就是总政宣传部、文化部家属院。

姜文的处女座《阳光灿烂的日子》讲了动荡十年间大院子弟的青春躁动,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国内外评价都很高,载入了华语片影史。

王朔也很张狂,自称“横躺了电影界”,成了京圈乃至大陆影视界大师级人物。
对了,王中磊王中军也和王朔一个大院出来的。
可以说,大陆娱乐圈最早一批的大导演、大老板,很多人都有点那方面的背景。
02 各位大佬和他们的演员
说完了编剧、导演,来聊聊他们提携的演员。
徐静蕾,初届“四小花旦”之一,另一个身份是王朔的红颜知己,她也由此进入了京圈的核心。
在王朔的帮助下,徐静蕾的事业可谓顺风顺水。
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赵宝刚执导,徐静蕾主演,搭档姜文的兄弟姜武、濮存希,是徐静蕾开启知名度的开端。
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获得百花奖影后,电影《我的美丽乡愁》获得金鸡奖最佳女配。
再随便看看徐静蕾合作过的导演、演员:

吊打那位伪京圈格格了。
梅婷则与叶大鹰关系匪浅。
梅婷19岁时,就担任叶大鹰执导、郑晓龙策划的电视剧《血色童心》女主角。 这是当年意义十分重大的一部剧,感兴趣的uu可查一下。
1997年,梅婷在中戏读大二。中戏对学业抓得很严,还有苛刻的“甄别”制度,成绩不理想就有被淘汰退学的风险。在同学章子怡、袁泉、秦海璐、刘烨还在为考试担惊受怕时,梅婷为了演电视剧《北方故事》果断主动退学。
退学后的那一年,年仅22岁的梅婷,出演叶大鹰执导的《红色恋人》,搭档张国荣。

导演管虎也是京圈人士。他爸管宗祥,和陈凯歌他爹陈怀皑在北影厂共事,都是导演。
马伊琍以前和管虎谈恋爱,本是上海人的她由此进入京圈,出演了赵宝刚执导的《奋斗》,认识了文章。 同时,她还和滕华涛成为朋友,文章爆火的《裸婚时代》、《失恋三十三天》都是滕华涛导演的。
白百合也曾在京圈分得一杯羹:《失恋三十三天》搭当文章,滕华涛执导;《私人定制》冯小刚导演,搭当葛优,等等。
在过去,京圈捧人的手段屡试不爽,搭上大导演,演上他们的作品,就能火。
03 流量时代京圈“失灵”后的妥协
2014年,四大流量先后回国,内地娱乐圈逐渐进入流量时代。
那几年,社交媒体快速发展,互联网去中心化日益凸显。时代变了,京圈那套凭借privilege优势捧人方法已经过时了。
最典型的例子,徐静蕾之后,王朔力捧王子文就失败了。
王子文原本是个糊糊北漂小演员,得到王朔的赏识后,签约赵宝刚的公司,演了《男人帮》,《家的n次方》这些作品。作品质量不差,但捧人效果和之前他捧徐静蕾、叶大鹰捧梅婷差远了。

王子文真正地火,还是靠与京圈无关的作品《欢乐颂》。
今年冯小刚按照京圈老口味拍的《北辙南辕》,也不出意外地口碑商业双扑街。
郑晓龙的电影《图兰朵》也是历代级失败。

大环境今非昔比,京圈也想过办法,最直接的对策就是利用流量:
管虎执导、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儿》用了当时两位男流量,徐静蕾导演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也用过某位流量,还有滕华涛的《上海堡垒》,赵宝刚的《青春斗》等。
不过他们对流量的态度,很明显和过去捧人时不一样。以前是成堆地给资源,把你当自己人看待,现在对流量则大多是一次性合作,用完就扔。
现在混内娱的年轻人很少听到京圈这个词,更多的是鹅系、桃系等。
这也能说明京圈在落寞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谁家清冷佛子 (momo)
- 又是男同。。。难评。。。宫琳2.0堂堂来袭(加了时间线和截图... (蚕豆爱善意)
- 华表奖提名名单。。。 (小耗子爱天使狗)
- 带大家看看判决书 (流糖🥐)
- 夏家扇千金巴掌统计报告 (Fëa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