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小径的尽头
flower sick
涉及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小径分岔的花园》
最开始注意到这部记录片就是因为它的名字,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有种浪漫至死的氛围。真想不到这句话出自余华之口,并不是质疑余华老师的文学造诣,实在是他段子手的形象太过于深入人心了。这句话的原文是:我小的时候一直看海水是黄色的,但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有一天我就想在这里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
我相信贾樟柯导演肯定也是被这句话打动了,才用它做了片名,并把这句话放在末尾点题。我也深受这句话的影响,才有了现在的标题。当然《小径分岔的花园》与这部纪录片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甚至可以把它们分做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学流派。纪录片偏重记实文学,扎根于记忆深处,努力的把那些角落处的细节发掘并展示出来;而《小径分岔的花园》则更多的是作者对于自己世界的一次探索,抽离于实事本身,具象的描写服务于背后的虚拟世界,着重精神世界的探讨和思想的表达。其实我本想在这里详细的分析一下《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内容。这本小说虽然很短却有着非常精巧的结构和大量的碎片信息,非常值得读者仔细研究。它就像一个元宇宙,或者元小说,小说中嵌小说的模式,作者也许还有讨论创作技法心思在里面。当然最引人注意的还是里面的精神世界的探讨,包含了中式哲学和对多重宇宙的思考。甚至很多人开始专注于物理层面的探讨,那架势简直分分钟想把这本小说推上科普读物的分区。但是看过了很多精彩的剧情分析解读后,我逐渐回归到抽象的层面,开始不那么关注剧情本身,无论是这本小说,还是纪录片细节刻画,这些最开始吸引我、触动我的,在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变得逐渐模糊褪色,只剩下一片混沌。这里没有具体的颜色,只有模糊的概念,充满了对记忆中文学世界的幻想。它是飘忽不定却又真实存在的,可以一瞬间从深蓝的海水到莫奈的花园,它只需要浪漫作为源动力。所以,接下来我要写的是我的梦,关于文学的梦。
我之所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写,除了因为时间的串联,更多的是它们勾起了我对于浪漫主义的遐想。对我来说游到海水变蓝就是重新伸手去触碰记忆深处的美好,那些分岔出的小径则是给了我无限可能。我就像是一个站在丛林深处的孩子,手中拿着一个百宝盒,不知道该去向何处。但我并不迷茫,我会感受到深深的幸福,因为我掌握着无数种可能,而现在我只需要抓住其中的任意一种可能走到底就好...
未完,有缘再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ABC谋杀案》:译本不行,小说精彩 (叙事通勤族)
- 秦制回归 (大雄)
-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我们可以做好一切战争... (叙事通勤族)
- 白马之盟下博弈 (大雄)
- 秦的制度性伤害 (大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