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那么多的书,然后呢?
来自:Masa.(始终与社会,保持一段自洽的距离)
2022年的第一天,我就在头昏脑胀的昏昏欲睡中渡过了。
傍晚,睡起来后,感觉头痛的实在厉害。于是,泡了一壶普洱,希望借此能让自己“脱胎换骨”,至少让自己的胃远离酒精的渗透。
前言扯完了,开始说正事儿了。
起来后,发现猎人(播客网友)发来了三条微信,如下:
“ masa,想咨询一下,你读那么多书,有没有一些读书的习惯或者总结、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想学习。”
“ 就以雪中悍刀行,我会觉得这种虚构类文学看起来很爽,但没想好怎么沉淀下感悟。”
“ 问题不急,不耽误masa欢度元旦。”
我顶着被酒精麻醉的脑袋,想了一会儿,然后在心里默默说一句:Hello,元旦快乐。
几分钟后,起身来到客厅,从羽绒服口袋里翻出了降噪耳机,打开手机,点开QQ音乐,找到轻音乐歌单,手指摸着机械键盘,开始了今晚的心流模式。
01
我的读的书多吗?
我不知道,我也不想去知道。可能对于不太读书的人,能读的多一点儿,但我从不真正关心我到底读了多少本书,多了什么类型的书。
我不喜欢把阅读这件事儿,当成一件和别人竞赛的任务。为此,我在2021年关掉了微信读书的阅读排行榜。不再去关注他人的阅读时长,不再为了每天的“阅读时长领金币”计划而让阅读变得世俗。因为,当任何兴趣变得数据化之后,我们便会在数字面前,焦躁不安,本末倒置。
阅读,终归是一个人的私人安好。
突然想起了在《晨间书市》发布前夕,自己当时为了这个读书播客准备的最初的名字 ——《孤读》,标语是“孤独不孤读,冷暖人自知。” 为此,我还特意准备了一段首期节目的独白。可惜,如今这段内容存在我的电脑里,未来的结局也大概率是会被清空。
02
为什么要读书呢?
原因不止一条,我先随意说几点吧。
首先我又好多的“为什么”需要去找到答案。而这些答案,很难在身边实实在在的人身上获取答案。或许是自己还不够优秀,也可能是自己能力有限,所以很难通过身边的人,为我传道受业解惑。
当然,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如何接地气,如何搞钱,如何搞关系等这些“生存策略”的技能,能在和他们觥筹交错的酒桌上,学到不少。所以,每当自己感觉需要接触一下社会的时候,便会约上几位同乡好友,喝几瓶青岛啤酒,感受一番生活的市侩与现实。
除了这些问题,剩下的答案,便只能通过阅读来一点点去探索。自我成长、职业技能、世界变化,每一本作品都是作者多年经验的精华凝结而成。花上几十块,便可间接拥有如此优秀之人的宝贵经验与思想,这难道不是一件性价比超级超级高的事情吗?
再者,相比于看视频学知识,我更喜欢通过阅读这种安静的方式,来求知、;来探索。用动态和静态来比喻的话,我希望外物是静态的,而我的思维是时刻处于动态的。慢慢地,这种习惯,让我这个所谓的游戏爱好者,开始不再玩游戏了,如今,也仅仅是偶尔看一些游戏资讯。
所以,综合上面的解释,我为什么喜欢读书呢?
读书,能满足我一直不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读书,能通过最小的成本去接触优秀的思想与丰富的人生经历;读书,能让我静心,不再焦躁,始终与社会保持一段距离,去观察自己、其他个体和这个社会。
这便是我热爱读书的理由。
03
说实话,近几年,除了网文小说,我很少读虚构作品。最近开始重新拾起它们,也是在2021年12月的最后2个周开始接触张嘉佳和刘同的青春文学开始的。
先自问自答一下:问什么喜欢读网文?简单来说,网文能满足自己的想象力。而这个答案,我其实已经想了好多年。所以,此时此刻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前天晚上,我在自家楼下陪女儿找星星的时候,还在回想当年初中跑课间操时候的场景。当时的我们,由于学校操场不大,因此需要到校外围着周围的几个小区泡上一圈,完成课间操。
那几年,每次沿着马路边呵着白气跑步时,总会幻想自己变成高达驾驶员那样的英雄,在众目睽睽之下,登上机甲,变成拯救世界的五位战士,踏破星空。
这听起来有点滑稽,甚至可笑。但正是这一份幻想力,让我对所有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探索欲,哪怕如今已经结婚生子。而如今优秀的网文,能很好的满足我的好奇心与幻想力。
说实话,对于《天龙八部》这样的武侠小说,很难吸引我,或许是已经看过电视剧的缘故,也可能是里面没有更加奇幻、玄幻的东西满足自己的探索欲。所以,如今花在虚构作品的绝大多数时间,便是在读网文上。
《剑来》《雪中悍刀行》《宗教审判所》《天神下凡》《诡秘之主》《卡徒》《将夜》《择天记》《仙魔变》《庆余年》《修真世界》......这些算是我脑袋里第一时间蹦出来的小说名字,你也读过吗?
03
如何培养阅读的习惯呢?
其实,我没有答案。因为我仅仅是喜欢读,不停地读。一年,五年,十年,十五年。多了这么读,涉猎了许多领域,当发现了自己喜欢的阅读类型后,便会按图索骥,一点带面,一本接着一本读下去。当发现不是自己特别喜欢的阅读类型时,变会加快阅读的步伐,快速读完。
当拉上阅读的时间线,我总会处在随时随地阅读的时刻中。遇到好书,便会在某个日子里,一口气读完所有相关的作品,直到感觉读得“腻歪” 了为止。就好像这几天读完张嘉佳后,意犹未尽,正好也被微信读书推荐了刘同的作品,读了几分钟,很合自己的口味,于是又开始了新的心流模式。
说到阅读心流,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仅仅是最初发现了一本能打动自己的好作品。然后,读着读着,发现读这本书的体验比其他逛街、看视频、玩游戏都有意思,就是把读这本书的优先级排的最高,沉浸在这本书里。这便是最纯粹的阅读心流。
所以,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那就是去读。先从自己喜欢的作品类型下手,忘记那些所谓的方法论。高效读书法、快速读书法...这些都不是你如今该考虑的事情。你需要做的仅仅是从现在开始去阅读。读着读着,慢慢地,你便会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然后再进入另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就这样,读到一定程度,便会知道,什么类型的书、什么题材的书会花费自己多长时间去体验、去理解。最后,从量变到质变。直到多年后的某一天,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竟然可以原来从热爱的某个兴趣里,找到了人生的灯塔。
这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正因为我们喜欢阅读,便会沉浸在这种纯粹的热爱中,享受其中。人这一辈子,总会喜欢几个不求回报的兴趣爱好,让我们甘愿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投入,对吧?
04
如何对待读书笔记?
前面提到过,当集中精力阅读一段时间后,便会在某个时刻,自然而然产生“腻歪”的感觉。而“解腻”的最好方式,便是像现在这样,借由某个话题,开始随心随遇的梳理自己此时此刻的想法。直到肚子里面的墨水被榨干为止。
这样说,或许有点不负责。但是,这种纯粹的阅读与书写,压力最小。因为我们在没有任何既定目标的前提下,去享受输入与输出。至少,这这培养最初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上,是最长久的方式。
下面来说说虚构作品和非虚构作品关于笔记输出的区别。
其实,对于小说这种虚构类作品来说,我基本不会刻意的输出读书笔记。因为,阅读这种题材的作品,需要感性的同情加持,相比刻意的输出,纯粹的阅读过程才更会让人产生顿悟的可能。
无论是,国外文学、现代小说,还是当代网文,作者都在通过自己的力量构建一个虚幻的世界。而我们自己,也通过这么多年的经历,不断地创造这自己的人生故事。而要将这两种物质产生催化效果,便需要作为读者的我们具有一丁点的小小技能。
天平两端,分别是作者构筑的精彩的虚构世界,和读者所经历的丰富人生。而打通这两者之间的技能,便需要举一反三的理解力与感情细腻的共情力。
当这三者都某个时刻都具备的时候,我们便会有种畅快淋漓的爽快感。哪怕读罢不进行刻意的书面总结,这种融会贯通的共鸣与顿悟,也会在我们不经意间的人生抉择中,带来某些启发与借鉴。
所以,无论酸甜苦辣,好好经历自己的人生,细心观察,偶尔反思。等到遇到一部好的虚构类作品的时候,便会在不知不觉间发酵升华,甚至借此改变自己的今后的人生。
而对于非虚构类作品,就拿社科类图书举例。阅读这种类型的书,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着很强的目的性来翻开它的第一页。既然如此,这就好办了,请带着自己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从目录开始阅读吧。
因为与虚构作品相比,阅读这类作品,最有效的方式,便是理性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而目录便是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思想框架”。最开始的时候,请慢慢地品味目录的内容,并同步复制成自己的思维导图。这样,我们便在阅读初始,形成了最初的思想版的“读书框架笔记”。
然后,我们便可以开始有针对性的进行探索。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用便利贴标记出来,供再次品读,遇到没有感觉的内容,便快速略过。当然,读完几章,最好再翻到目录,重新思考一下思想框架。
等到读完后,或许可以尝试一下用一句话、三句话来总结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印象,然后再从书中列举2-3条证据。就这样,一本书就搞定了。
为什么我会用这么简单的方式来总结?你是不是会感觉,这种过于简单的方式,根本概况不了一部好作品的精华?我当然知道这种简单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我更知道,包括我在内,大部分的人都是所谓的完美主义者。这种完美主义会让我们在总结一部作品的时候,陷入“越总结越心累”的痛苦中。总感觉自己的总结不能概括出作者思想的精华,于是,总在作者构建的思想世界里打转,久而久之,便会对读书总结产生一种抗拒。
到最后,只有阅读,而没有总结。
现在要陪女儿睡觉了,这次就请允许我虎头蛇尾一下吧。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断更一年,如何生活 (Masa.)
- 元宵节后第一天,爬雪山 (Masa.)
- 趁着暴雪天气,进入霍格沃兹的魔法世界 (Masa.)
- 初四感冒啦! (Masa.)
- 24年的春节,年味是不是消散了? (M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