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隐性自恋者
来自:Donna
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诸如“内向”、“低自尊”或者“敏感”这样的标签,可一旦深入接触,就会发现他们内心其实觉得自己非常“特别”、“重要”。 心理学家JonathanCheek开发了一套测题,列出了一系列这个人群典型的内心独白,其中包括: • 我很容易就陷入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忘记了他人的存在 • 我感到自己的气质和大多数人都不同 • 当我走进一间屋子时,我总感觉其他人都看我 • 我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批评伤害 • 我经常觉得别人在针对我 • 当其他人来诉说他们的烦恼,占用我的时间并期望得到我的同情时,我会暗地里感到麻烦 • 我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他人的评价 • 我并不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和荣誉 • 我不愿意待在一个团体里,除非我知道里面很多人都欣赏我 如果你发现以上陈述道出了你的心声的话,你可能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类人:隐秘自恋者。 今天的文章,请自恋但不一定自知的各位捂好玻璃心,系好安全带,因为你对自己的认知可能会自此被颠覆。   说到“自恋”这个词,我们更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张扬、强势、自吹自擂的这样一种典型的形象。但事实上,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自恋者,他们虽然披着内向、羞怯的外衣,丰富的内心戏却完全不输那些高调的自恋者。 “隐秘自恋者”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安静的自恋者”的文章。加州伯克利大学的PaulWink进一步提出,自恋者其实应该分为两种类型:自大暴露狂(Grandiosity-Exhibitonism;也叫显性自恋)和脆弱敏感型(Vulnerability-Sensitivity;也叫隐性自恋)。 来一起看看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哈佛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CraigMalkin指出,所有的自恋者身上都会表现出三个特点,他将其称为“3个E”。 1.充分利用(exploitation):自恋者会做一切让自己感觉到“我很特别”的事情。为此,他们会不计后果地利用周遭的资源和人。因此,他们通常也都很会操控他人,只是两者使用的策略可能有一些差别。Malkin认为,越是对追求“我很特别”这件事上瘾的人,自恋程度就越高。 2.特权感(点击查看相关推送👉是什么阻碍了你获得更高的成就?|测试:你内心有没有一种隐秘的“特权感”)(entitlement):他们都相信自己是高人一等的。显性自恋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而隐性自恋虽不会如此直白,但却会在行为和言语中体现出一种莫名的“别人/这个世界都欠我”或是“我脆弱所以理应被呵护”的感觉。当自己的特权感受到威胁时,他们会表现出极强的敌意和攻击性。 3.共情匮乏(empathyimpairments):自恋者并不真的关心他人。如果他们表现出共情,多半是为了营造自己的人设,或者事件本身也与自己的利益挂钩。自恋者本质上是冷漠而自私的。在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中,他们只想谈论自己的事,只关心自己的烦恼和利益。当话题与自己无关时,他们通常会表现得很敷衍,希望主题尽快回到自己身上。  除了两种自恋者的一些共性,自大型自恋和脆弱型自恋者在更多方面是很不一样的。 研究发现,在大五人格测试中,显性自恋者的“外向”(Extraversion)程度很高,而在“神经质”(Neuroticism)和“宜人性”(Agreeableness)这两个维度上得分特别低(Miller&Campbell,2008;Paulhus&Williams,2002)。外向包括了热情开朗、自信、喜欢和人接触等特点。神经质水平代表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性,以及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而宜人性则与社会亲和力,合作能力,以及人际和谐度有关。 显性自恋者其实情绪比较稳定,但社会人际关系很差。而隐性自恋的人则展现出了非常高的神经质水平,但在外向和宜人性上得分很低(Hendin&Cheek,1997;Milleretal.,2010)。隐性自恋者反之,情绪波动很大、敏感易受伤,但他们在社会人际关系中也一样会显得不和谐。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都会显得冷酷、有攻击性且多与人不睦。但Miller等人(2010)的研究指出,在这一点上,两类自恋者依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内在原因。 他们发现,显性自恋的低宜人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在人际中自大、膨胀的态度,他们喜欢主动发起攻击,贬低或轻视他人,而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自我拔高(self-enhancement)。 但,与隐性自恋的低宜人性最相关的因素,是他们对世界和他人的不信任。由于他们的低调和内向,这类自恋者不仅很少显得自大,甚至可能看起来是谦逊的。而隐性自恋者在人际中的攻击性则主要表现在他们极高的防备心。 由于他们极其敏感,并倾向于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语和行为,他们很容易认为别人在攻击、针对自己,然后立刻对此作出回应,比如对他人进行反击。这种对他人动机的曲解和妖魔化,是隐性自恋者身上常见的一种敌意归因偏差(hostileattributionbias)。 因此,从研究结果上来看,显性和隐性自恋者确实是看起来性格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隐性自恋者时常被拿来和内向、高敏和低自尊人群一起讨论。的确,隐性自恋和这几类人存在一些类似的特质,但他们本质上又是完全不同的。 ·隐性自恋、高敏感和低自尊的“玻璃心”:虽然都对外界的声音和评价敏感,但低自尊和高敏感人群在面对责备、伤害或挫败时,更多的是感受到伤心和丧气,并倾向于向内归因(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而隐性自恋者却会感到愤怒和怨恨。他们完全无法接受他人说自己任何不好,且倾向于外归因(认为都是别人或环境的问题)。隐性自恋者抱有一种“世界对我不公平”、“我应该被更好地对待”的执念。 ·隐性自恋者与真正的内向者:真正的内向者享受内在状态,真心的喜欢独处。而隐性自恋者更像是一种“伪内向”,因为他们其实非常渴望关注,也并不能从独处中获得快乐。   隐性自恋者最大的痛苦,在于他们身上那些显性自恋者所没有的脆弱、纠结和矛盾。 1. 自恋与低自尊,是他们身上分不开的两个面 在针对自恋和自尊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隐性自恋和自尊始终呈负相关关系。(Miller&Campbell,2008;Pincusetal.,2009;Sedikidesetal.,2004)。也就是说,隐性自恋与低自尊往往是共存的。 所以,脆弱的他们一面无法接纳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另一方面,又隐秘地怀揣着“我其实很独特”的幻想。比如,他们可能一边为自己不讨人喜欢而diss自己,一边又抱着一种“是那些普通人都不能理解我”的自命不凡。但事实上,他们无法像显性自恋那样毫不心虚地自吹自擂,也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没有那样的自信和勇气。 2. 他们在关系中让对方痛苦,也让自己痛苦 一方面,由于隐性自恋者并不像显性自恋者那样容易辨识,所以往往越是亲近的人,才越能感受到他们身上冷漠、自私、敏感和充满攻击性的一面。另一方面,隐性自恋者自身的敏感、脆弱,以及无法信任他人的特点,也会给他们自己带来痛苦。 相较之下,显性自恋则要“幸运”许多。纵使他们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但他们自己却安然无事,因为他们在关系中总是安定地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敏感,也不多疑,更不会感受到对方的痛苦。 3. 他们饱受情绪问题的煎熬 前文提到,隐秘自恋者的神经质人格,使得他们的情绪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情绪化,且容易感受到更多的“负面情绪”——焦虑、担忧、害怕、挫败……都是他们的日常体验。Miller等人(2011)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这些隐秘的自恋者真的更容易被诊断出焦虑症、抑郁症等和情绪有关的心理疾病。   自恋型人格的研究者们表示,隐性自恋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Milleretal.,2010;Otway&Vignoles,2006)。从研究结果上来看,只有隐性自恋与童年虐待和负面教养模式呈现出了显著的相关关系。 隐性自恋的形成,被认为与父母的完美主义和不稳定的教养模式有关。一种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对他们有极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待。当达到标准时,父母会将他们“捧到天上去”——“我的儿子/女儿果然是最棒的”,并喜欢在外人面前将孩子作为谈资,说一些夸张的话(e.g.“我们家XX,是他们全班最聪明的”)。 而当他们未能满足父母的要求时,就立刻会被贬低得一文不值——“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之下,隐性自恋者身上往往的确存在着一些比较出众的、能够为之骄傲的地方。但同时,他们并没有建立起健康的自尊感。他们的经历告诉他们,“缺点”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只有“优点”有存在的价值。 前面提到,隐性自恋者的攻击性更多的源于对世界的不信任。当隐性自恋表现出攻击性的时候,他们不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而是在“保护”自己。即使他们对他人的恶意揣测大都是错误的,但他们依然会如此往复。而这正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一直在避免回到过去熟悉的人际模式中——生怕自己哪一点没有做好,就被质疑、被否定、被攻击的日常。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大家觉得飞猴是什么人? (硬核甜心)
- 了解NPD|NPD就是这样给你洗脑的 (糖醋排骨)
- 想要判定npd一条特征即可,其他特征全对不上都没关系 (momo)
- 帮我一下|npd会道歉吗 (走散在时光里ly)
- NPD他们本人,也挺痛苦的?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