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信息如何夺走你的专注力&思考力、其危害及解决方法
来自:嘻嘻
低级快乐如何夺走你的专注力&思考力?亲测4个方法,打造大神级深度思考力&超强专注力!_哔哩哔哩_bilibili
推荐一个视频,下面是些整理+自己临时发散的感悟,一起探讨~~
一、是什么剥夺了专注力?
1、注意力碎片化:
身边充斥着碎片化的信息
- 人越来越忙碌,很难拥有长时间的空闲,很多职业都要求随时回复信息,或者随时会有突发事件需要处理,时间被分割得越来越小
- 大数据精准推送,直接把我们感兴趣的内容推送到眼前,并且会不断优化推送结果,争夺你的注意力
- 基础设施、设备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变快了、单位时间获取信息量变多了(文字、音频、图片、视频逐步变迁),导致我们现在在很短时间内也可以有获得感、沉浸感、愉悦感
2、注意力慢不下来:
- 对于获取信息失去耐心(有趣的关于耐心的文章),爱走捷径,沉迷于倍速(现在都有3倍速了),或者X分钟看完XXX系列
- 除了影视,文学作品、理财、新闻、文化历史这些需要长时间深度研究的内容也变得立等可取,捷径走惯了,就不知道正常的路怎么走了
3、思考力停留在表面:
- X分钟看完XXX系列,表面上让人一天博览群书,实际只是 “看到、听到” 而非 “学到”
- 无论是对于内容的理解还是记忆的牢固程度,纸质书 > 电子阅读,材料越复杂,纸质阅读优势越大(看视频学习也是,只往里灌,但其实脑子没有动起来,自己没有思考、输出,效率反而低)
a. 看纸质书获取信息的节奏慢(脑子能接受的信息是有限的),而且会不停翻阅来解答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自己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
b. 看文字需要我们自己把抽象的内容具像化,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看视频就不需要这个过程
二、低幼信息带来什么结果?
1、思考空间被挤压:
- 人脑有两种机制,快思维——反应敏捷、情绪化,掌管情感和经验;慢思维——睿智但反应慢,掌管理性认知,只有快思维搞不定时才会出面,用理智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即时快乐时,快思维掌管大脑,慢思维的空间便被挤压,大脑只会接收信息而不会理性思考了(网络用语泛滥、习惯看弹幕、热评并且只会 +1 / 点赞 / 复制,是否也证明了,一旦大脑习惯了接受信息,就会变得越来越懒、蠢)
- 《低智商社会》中指出:年轻人越来越依赖手机 ——> 只关心感兴趣的事 ——> 智商衰退、停止思考 ——> 容易被媒体操控,失去判断力 ——> 活在被设定好的框架里
2、认知资源被消耗:
- 不要觉得刷手机是休息,我们会发现刷一上午手机还是很累,其实刷手机的时候也在消耗 “认知资源”
- 大脑某区有个默认模式网络,在人专注时休眠,在注意力分散时活跃,其功能是胡思乱想
- 人在发呆时的消耗并不小于思考时,1953年物理学家 劳伦斯索科洛夫 做实验证明大脑做计算时的耗氧量 < 发呆时
- 沉迷刷手机时,会高速地循环 激活警觉网络(给新信息开门) ——> 启动定向网络(新信息对号入座) ——> 启动执行网络(与原有记忆、信息联系在一起),不停地消耗认知资源,长期以往就会注意力涣散、没精神
3、对即时快乐成瘾:
- 越刷越控制不住自己,越刷越想刷,快感阈值提高,越陷越深
4、专注力不断降低:
- GIIC 有一份报告指出,2008年美国人平均每天闲暇时间接收信息达到了34G,而我们的注意力每秒处理的极限是120bit(心理学家米哈历奇克森米哈估算),每天海量信息灌输,远超大脑的可承受范围,超出部分称为“噪音”,噪音越多,注意力越分散
- 微软有个研究说现代人专注时间下降到了8s(最初抖音短视频要求不超过15s)
三、怎样才能提高专注力?
1、杜绝一切干扰:
- 不要挑战人性,直接关闭一切消息提醒
- 借用工具检测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长和频率,循序渐进,设定任务、惩罚措施
2、寻找内啡肽快乐:
人体共有3种快乐
- 多巴胺快乐,即即时快乐,易沉溺和过后乏味
- 内啡肽快乐,需要付出,前期疲惫,过后积极充实,如慢跑、学习等,产生最多的区域是学习和记忆的相关区域
- 血清素快乐,血清素就是一种让我们感受到幸福、快乐的神经调节激素,https://www.sohu.com/a/199859118_99943443 文中提到了嗜糖和血清素的关系
3.训练超强专注力:
- 作者推荐《如何像爱因斯坦一样专注》中的训练方法——共12步
四、培养深度思考力
- 《思考,快与慢》中提到,触发慢思维的前提是保持专注力,深度思考力建立在认知水平上。要从看到、听到转变为真正学到,把有价值的信息同化成自己的东西,再形成知识体系,如输入再输出
- 坚持用慢思维武装自己,还可带来内啡肽快乐
五、最后
《娱乐至死》中提到,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往往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互联网服务于我们,我们也毫无防备地成为其中的流量,被其抢夺注意力,降低自控力,挤压思考空间。但造成不好影响的并非电子产品本身,而是人们的使用方法和习惯。
849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加入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第二轮)访谈招募|关于选择性断连的研究(有偿) (Maggie)
- 圆桌讨论|大家有没有“不开弹幕浑身不舒服”症 (南有乔木)
- 抵抗算法了吗? (xiaxiaoz1)
- 碎片焦虑|感觉自己长期碎片化阅读导致连贯阅读能力下降了 该... (lemonade)
- 线上正念亲密关系活动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