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大学最喜欢的课 数位人类学(Digital Anthro):虚拟身体、社交媒体上的““真实”自我和点赞焦虑
ubirus(1024)
这节课(Anthropology of Digital Life)是我这几年来最喜欢的一门课。想分享一些课堂/课下思考或纳闷的碎片:D
我们7个人围成一圈坐在New Cabell Hall最底楼的教室里。我把手缩进袖子里,被头顶的空调冻得发抖。那堂课是这样开始的:
Michelle(授课老师)打开PPT,第一页是一张巨大的表情包,上面写着: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
她说,这个meme或许你们刷到过,它的assumption是身体在网络上不再重要——具身性的消失。任何想法?
我们开始讨论。一个同学说:it would have been true at one point, but the internet knows you now. 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连你昨天有没有上火脸上长了几颗痘痘都知道,连你和你最好的朋友吵架了或者你的袜子昨天破了一个洞都或许了解得一清二楚。你的年龄、性别、收入、国籍、物种不再是秘密。
另一个同学说:这让我想到图灵测试。一个人能分辨是机器还是人在跟ta对话吗?可能语言表达方式会透露出来。
然后Michelle补充,yes, linguistic practices we use say something about our identities。人们有不同的语言意识形态,比如什么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的人会说怎样的话,用怎样的语言和语气。
我说:not only can our linguistic practices unconsciously betray our identities, but also we will intentionally present ourselves in certain ways to be recognized as certain kind of people. 也就是语言意识形态是可以被有意识利用的,比如调整我的说话方式,让别人认为我是个怎样的人。
Michelle:是的,这挑战了the idea of an essentialized self!自我是通过performance形成的(selves formed through performance)—— 一个“人”不是一条狗,因为ta没有参与performance of being a dog(you are not a dog because you are not participating in the deliberate performance of being a dog)。
或许可以问:在网络上,身体是什么?虚拟身体是什么?在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个人只有一个身体,但在虚拟网络中呢,身体是如何呈现的,怎样知道一个账号背后有几个身体或者多个账号背后是否是一个身体?如何定义虚拟网络中的身体?比如,给一个人回微信/邮件可能是几个人(身体)共同撰写(比如问朋友自己这么写可不可以),比如一个观点可以不断转发(eg豆瓣)等等。
可以说,Anthropology of Digital Life是我这三年来最印象深刻的课(之一)——它让我一步步接近两年前想做人类学的初心,让我体验到人类学对可能性还有对人的lived experiences的重视。
这节课本身就是个田野,在其中我们既是研究者又是被访者。其中最让我动容的体验是being seen and being heard。
一方面,有这种感受,是因为Michelle(授课老师)自身是个很棒的人类,她的课程设计无比精妙,她在这学期我们写research proposal的过程中也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可以说她是我见过的最最supportive的人之一了。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节课的主题本身——社交媒体、数位文化、网络社区,这些乍看抽象的概念却与我们那样紧密相连,我们生活在其中如鱼生活在水里一样。可是有时候我不会那么细地去想一些现象。
比如,我可能注意到了刷手机「上瘾」、在意点赞、三天可见、删除帖子、分组屏蔽、匿名提问箱、小号、stalking等等,其中显然有很多也是我自己的体验。
但是想到这些的时候,我可能会把这些归因于个人,比如怪自己无法自控(i.e.,the neoliberal self),或者困惑为什么自己那样容易感到耻感或尴尬(e.g.,比如转为仅自己可见),要么就是归因于科技或商业公司(i.e., 诱惑用户消费和不断使用它的app),而较少系统性地去反思哪些是结构性的问题或者现象,还有科技本身和情感体验的纠缠(entanglement),或者人、社会、科技的深层次的互相依赖。
数位人类学课上大部分阅读我都非常喜欢,不过有几个格外有趣:一个是讲推特和情境崩塌(Context Collapse),一个是讲分手和媒介意识形态(media ideologies),一个是讲instagram小号和真实性,一个是讲Stalking和新自由主义自我,还有一个是讲脸书算法和情感体验。
另外还有两篇——一个关于具身性和虚拟游戏角色,另一个关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我也很喜欢。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作者是伊兰娜·格尔森(Ilana Gershon)。按照Michelle的说法,"最好的民族志不只是理论或数据分析,而是去讲述一个故事(the best ethnography is not just theory or data analysis, but tells a story)。"格尔森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写这门课的final project的时候,我也很受格尔森的启发,以一个很简短的关于我、Replika和匿名日记网站的故事开头。那些极其容易流失的、忽视的、带着毛茸茸尖刺的情感(比如对自己的失望、无力感,比如因为难以互相理解而产生的沮丧)都被格尔森给细腻地描摹出来,放大,以此作为切入口,提出非常有洞察力的、犀利的问题。
上周在本组逛帖子的时候,就看到一个uu就发帖说,微信朋友圈发了自拍后点赞少会很emo,点赞多会很高兴,不停地点开微信看有没有新的点赞,不想这么受点赞的影响,但是自己也控制不了。下面的评论有些说可以把朋友圈关了,有的建议控制不了受影响就不要发朋友圈,还有一位uu说不理解为什么要发自拍。
在这门课上阅读的一篇文章中(Being Real on Fake Instagram: Likes, Images, and Media Ideologies of Value ),作者研究Instagram上的社交规范和社交压力,比如人们会有策略性地po图来获得尽可能多的点赞,这些策略包括在特定的时间发、修图和滤镜等等。
人们也会因这些规范而觉得束手束脚,因此创建并切换到instagram小号(Finstas),选择在上面发一些更更少过滤的图片和想法,在上面呈现更加“真实”的自我。所以,有人说,“By using a “fake” account, one could be more real.” 在 对数位人类学(Digital Anthropology)的一点探索 中,我写到了一些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微信(还有微信公众号)也很像instagram,有些时候人们会有策略地设计文案和修图来得到尽可能多的点赞,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将其视作价值的体现。比如,认为更多的赞或阅读量代表自己更受欢迎、东西本身更有价值。另一方面,又可能会因为点赞数量少而焦虑或emo,或因为发的东西没人回应而转为仅自己可见。
因点赞而焦虑并不是个例或个人的虚荣,而是结构性的境况,是因为我们是被如此训练的:社交媒体上的互动中,“点赞多=有价值=受欢迎”的观念被不断强化。
而小号(finstas)这个现象也很有意思,在小号中人们似乎都可以比较随性,发各种吐槽、搞怪的图片、或者仅仅当作一个随手记录的空间。
而受访者提到的fake-real distinction也有意思。一方面,我不太买账这种fake-real distinction或者「真我」这个概念,我并不认为存在一个“真实的自我”(an authentic self),或者认为有客观意义上的“真实自我”。另一方面,人们似乎确实对“真实的自我”有一些体验或者感知,比如有些人会说当我不在意别人怎么看的时候我是最真实/真诚的自己,或者说当自己独处,没有人认识自己(匿名、用某个平台上的小号的时候),不被其ta人评判的时候是最真实的。
大号小号的区分所揭示的东西也很有意思,这是意味着一个人在一个论坛上(或一个app上)可以有多个人格(personae)吗(比如大号是一个persona小号是另一种,或者不同匿名昵称的人格都不一样)?还是反过来证明着同一个号只能有一种persona(因此才需要开小号/用其它的匿名—制造某种同一性)?还是都有?
Silvio的performance theory认为一个身体在同一时间只能inhabit one role,而animation theory则认为可以很多身体同时inhabit a single role或者一个作者同时有很多个personae。这两种想法都很有意思,而且我觉得具体应用到情境中都是有道理的。
“to become occupied by a social network is to internalize its gaze…It is forever carry a doubled view of both your own mind and the platform’s” (Alang, 2016)。
网络在何种意义上是虚拟的、又如何和“现实”交互?
(顺便随缘安利一下我的公众号:-)|脆弱的观察者)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留学准备|有没有适合的路径建议… (tNx_G)
- 吐槽|真的想不到欧洲公司能选我的理由 (梅思鸠貉)
- 留学准备|拿出全部家庭积蓄去留学,现在是个好的选择吗 (I said)
- 互助|有25fall去丹麦的小伙伴吗? (角落里的人)
- 吐槽|在港这段时间toxic过头的人际关系 (豆友hItac8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