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欣瑶-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精读(2)
来自:JUNSTXY
作者:黄仁宇
出版社:中华书局
首版时间:1981年
黄仁宇(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美籍华人,教授、学者。黄仁宇1918年6月2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2000年1月8日病逝于纽约上州的医院中,享年82岁。
说完了万历帝,按照章节顺序,便是申时行和张居正二人。
二者一个死后清算,一个寿终正寝,为何同为首辅,结局如此不同?我们先看后者,申时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嘉靖四十一年殿试第一名,获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得势之后,申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被张居正喜爱,成为张居正一派的成员,从此官运亨通。

申时行是继张居正、张四维之后万历朝第三位首辅。作者在书中说:“申时行是一个富有现实感的人,他懂得为臣之道。”他成为首辅,实在是一串意料之外所促成的,张居正病逝,张四维离职丁忧,期间患病不起(因为夺情在张居正身上已经开了先例,不能再夺情了),比他资历深的两位大学士已早早西去,首辅的位置便落在了精力正盛,没有丁忧顾虑的申时行身上。他行事作风柔和,同张居正的强硬大有不同,作为第三任首辅,他从前两位身上学了教训,处事圆滑,小心翼翼,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之后,内阁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即皇帝和百官社稷的关系。阁臣若以社稷为重,就会威胁到皇权,被披上功高盖主的嫌疑;若是完全按照皇权意思走,又可能造成治理不明的问题。申时行主政时期内阁面临严重的困难,重重困难之下,他只能小心行事。
作为人师,他负责为皇帝经筵,尽管万历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申时行依旧将讲课内容写成讲义递交皇帝,时时督促皇帝学习。在民生上,他以民为重,万历十五年(1587),黄河决堤,水患泛滥将会淹没田地,百姓将流离失所,申时行大胆建议启用潘季驯治黄(曾因以运输船只漂没事故,遭勘河给事中雒遵劾,被罢官)。瘟疫爆发,申时行请奏派太医深入民间,问诊治病。旱灾横行,申时行请奏开仓放粮、减免税赋。在军事上,他清醒坚决,对蒙古主和,维护边疆安定。对于人才,他也很爱惜,对李成梁父子进行挽留,帮邹元标减罪。虽说申时行在任期间是无为而治,但皇帝和内阁的关系确实很有缓和,再也不是剑拔弩张。同时,他对张居正的态度也是很维护的,通过巧妙的语言和对态度的掩饰,阻止了又一次疾风骤雨般的清算。

可是内阁首辅在明朝的地位就是“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皇帝本身的问题,还有体制的问题,都非申时行所能掌握的。
于是在后世多数批评者的眼中,申时行是一个“首鼠两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既无主见,也无能力,更无作为的人,特别是申时行入主文渊阁的这九年时间里的作为,和张居正大刀阔斧的改革相比,实在是过于平静,以至于有点波澜不惊,不作为成了世人对他最大的诟病。但是正是有这样有调和作用的人物的出现,才使大明帝国的经济和民生得以短暂的休养,才能期待以后的发展。
再说前者张居正,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作者在文中说:“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象征。他眉目轩朗,长须,而且注意修饰,袍服每天都像崭新的一样折痕分明。他的心智也完全和仪表相一致。他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揭出事情的要害,言辞简短准确,使人无可置疑,颇合于中国古语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它正在慢慢地陷于一个“宪法危机”之中。”

张居正的功绩突出,改革显著,政治上,实行考成法(一种官员考核制度,张居正提出,申时行罢免,通过内阁控制六科,以六科控制六部,最终使内阁成了改革的中枢,控制了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行政机构,为之后的改革扫清了障碍),他很看重人才,重用潘季驯,让黄河水患变为水利,重用戚继光,李成梁,平定边疆。在执行上,他“信赏罚”,“持法严”,使赏罚有准,不姑息。军事上,任用良将,巩固长城,稳定边疆,维护贸易,经济上,清查土地,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 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一系列改革,影响深远很为成功,但他的所作所为令心高气傲的小皇帝感到了威胁。后世对于张居正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有能力,有手段,有魄力,有谋略。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明朝的命运,但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
在回归前面的问题,为何二者的结局判若云泥?黄先生给出这样的解读:“明朝文官政治影响朝局,要影响全体文官,为什么张居正这样令人痛恨?原因在于他把所有的文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并且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贬黜,因此严重地威胁了他们的安全感。这些官员之间关系复杂,各有他们的后台老板以及提拔的后进。他们又无一不有千丝万缕的家族与社会关系,因之得罪了一个人,就得罪了一批人;得罪了一批人,也就得罪了全国。这正如他同年王世贞所说:‘张居正一套偏激的办法是和全国的读书人作对。’而申时行不一样,申时行首先提供自己的诚意。他宁可被目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他调济折衷的原则。他确实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官。而奇怪的是,以张居正的精明练达,竟忽视了这样基本而简单的事实。”
同样对于皇帝的态度,也是二者命运不同的原因之一,对于文官的交往,改变的是政敌的多少,而皇帝的决定对于臣子的命运来讲就像掌握着大事的一票否决权。张居正办事雷厉风行,却很少揣摩年轻小皇帝的内心,以至于后来万历帝对其的压抑积怨已久,万历中兴是张居正揽着明神宗的大权换来的,权力上,二者站在对立面。申时行似乎很会琢磨皇帝的心思,也很会用语言赢得年轻皇帝的欢心,同时,他把自己伪装得很好,临君侧便偏向君上,面百官便依顺百官,他是一个懂得为臣之道的人,知道如何在皇帝的主张下尽力行政,为国效力,最终让这一场君臣博弈有了人理的温情。故二者相比,张居正成绩斐然,申时行更“在人间”。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张思琪 陆明华《中国陶瓷》读书笔记 (霜飔)
- 王桐——《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泛读) (蛋挞公主)
- 马佳平 中国陶瓷史(硅酸盐) 读书笔记 第一章精读 (豆友h7b5gFpJfY)
- 姜海源《中国陶瓷》泛读 (豆友zGlihOms5g)
- 张璐宇-《中国陶瓷史》泛读版读书笔记 (张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