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察者的自由意志——负熵流
神逝创铭文神经
我们内心深处追求的是什么? 为什么很多人有时高尚有时忍不住低俗? 我们遇到问题是合作还是竞争,外星人会不会与我们和平共处?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对自由意志有一个清醒准确的认知,在作者看来,一切自由意志都是宇宙规律的结果,可以用公式来定量计算,从而预测意识主体的行为和倾向。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引发自由意志的因素数不胜数,不同个体、不同密度(等级)灵体以及不同种族的自由意志也是千变万化,但是在作者看来,宇宙中所有的自由意志有一个共同的约束函数(准则),即为负熵流。 首先描述一下熵的概念,它形容事物的混乱程度,来自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该定律可简单表述为“一切封闭系统都向混乱的方向演化”,也被称为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可以广泛应用在物质领域中的各种封闭系统。 对于密闭的气体和溶液而言,它们总向均匀扩散的无序状态演化(分子有序分布对应低熵,分子扩散后无序混乱对应高熵);对于生命体而言,如果没有食物空气和能量的引入,会很快变成病态进而死亡(健康对应低熵态各细胞有序工作,病态对应高熵态各细胞无序生长);对于宇宙的物质界而言,其中所有形态的能量都向混乱度最大的纯热量形态演化,也即走向热寂(现有物理学中宇宙的理论终点)。因此所有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系统,必须要对抗熵增才能延续其存在形态避免消亡,必须要获得负熵才能实现有序化进而向更高形态发展。 物质世界如何对抗熵增?如果封闭系统注定熵增,那么就只能让系统开放,与外界环境共同合成一个大系统,原先小系统变为大系统下的子系统,以环境的熵增为代价让子系统获取负熵,这种熵的转移定义为该子系统从环境中获取的“负熵流”(如同人类必须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能源才能维持社会运转,食物和能源物质中的有序能量就是负熵流)。这是物质世界满足熵增定律的前提下,维持子系统稳定、促使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负熵流的作用不但对物质世界的主体适用,对非物质的意识体也适用。 以意识体为子系统,以宇宙为封闭总系统,那么意识体若要稳定存在必须要对抗自身熵增带来的混乱;若要成长必须感知觉察宇宙信息来提高自身层次,而信息也是一种负熵流(信息熵)。 但意识体系统是否遵从熵增定律?熵增定律是人类观测物质世界总结出的定律,但宇宙并非只有物质世界。作者在此有一个大胆的反驳:宇宙总熵守恒。熵增现象是意识体的空间运动惯性形成的主观感知结果。 ——————————————————— 下面是论证,嫌麻烦可以略过直接看结论——————————————————— 熵计算的前提是需要意识体进行观测,意识体只有通过获取物体的信息才能描述其熵值,但一旦意识体获取了该事物的信息,这种信息本身就作为一种负熵流促使了意识体的熵减。被观测外物的熵增与意识获取信息造成的熵减在逻辑上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因而等大反向,互为相反作用,因而意识和被观测物形成的系统总熵变化为零。人们无法意识到上述守恒过程是因为人们只能观测到物质世界的熵增,而无法衡量意识领域的熵减,于是依据物质世界的熵增现象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殊不知,意识主体也是这个进程中的重要部分,意识觉察物质引起的熵流动不影响系统的总熵。因此当意识领域和物质世界同时纳入到宇宙系统时,即可得到宇宙总熵守恒的结论。 事实上,熵可以定义成宇宙中的一个坐标轴,构成一个独立的维度(暂忽视量纲要求)。熵坐标和其他维度的坐标一样,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观测结果。熵轴坐标衡量某主体已觉知的信息量,其负轴极限为“完全信息”的造物者意识趋向,正轴极限为“完全混乱”的热寂态趋向,正负轴极点在逻辑上等价,等同于宇宙大爆炸假设中的奇点。 时间与熵具有紧密的联系,对于时间的认识,是一种因运动产生的主观感知。灵体对时间的体验是其在高维空间中穿过无数个非连续平行实相(三维子空间)的结果。宇宙所有意识体集合构成的系统(或称造物者意识、无限太一智能无限)在高维空间中的“时间”运动定义了熵的方向,该运动是一种螺旋运动,运动轨迹的曲率引起了所有“场”或者“力”的感知,运动螺线的旋进方向即定义为负熵。灵体在熵轴上运动的惯性致使灵体通常向负熵有序的状态演化,同时由于运动的相对性,灵体所观测的外界环境向混乱方向演化(被观察为热力学第二定律)。但既然是运动,方向理论上就是可逆的,因此传统表述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可能会有不成立的情况,只是由于运动惯性太大,逆向运动的代价太高,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进一步地,灵体成长进化的本质就是在高维空间负熵方向的位移,也即观察学习、获取信息、引入负熵流的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灵体全体组成的系统总是向低熵状态演化,那么单个的灵体是否也总是向低熵方向运动? 换言之:国富,是否一定民强? 答曰:定好规则,各凭本事 设定灵体的基本规则:灵体自发地获取其所观测的最大负熵流,即在灵体根据其当前认知观察视角,以最大负熵流为导向形成意识。对于合作和竞争而言,如果观测到合作的负熵流最大,则合作;如果观测到竞争带来的负熵流最大,则竞争。按这个简单的规则,可同时定义个体与集体、个体与个体、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基本关系,既能保证集体的活力,也能让每个个体在辩证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与其匹配的结果。这个规则是每个灵体的基本潜意识,属于宇宙规律。 定义灵体在高维空间运动的螺线轨迹为“时间”,则灵体可以被诠释为“按照时间方向运动的观察主体”,进而可以定义为“时间观察者”。时间观察者为了改变观察视角在高维空间中选择的运动趋势,称为时间观察者的自由意志。 ——————————————————— 论证结束,后面是结论——————————————————— 由于时间观察者在熵轴的负向运动惯性,以及灵体的基本规则,可以给出一个结论: 时间观察者的自由意志,以追求其所观测的最大负熵流为导向。 上述时间观察者包括所有密度的意识体及其组成的各层级系统(是人是狗是集体意识还是外星人都跑不掉);最大负熵流的意义,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即“当前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其具体形态随观测视角的变化而不同。举例来说,在低频视角(重视物质时)被理解为物质、能量、资源;在中频段(心理成长时)被理解为自我接纳、社会地位、自我尊重;在高频段(内心充盈时)被理解为信息、智慧、感知力以及与其他存有的连接(爱)。 具体到人类层面,用定性的语言,上述结论可以表述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类普遍优先产生底层需求,只有当底层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自发形成高层需求。需求的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存需求、生理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实在这些需求背后,是人类认知最大负熵流呈现的不同形态:以人类个体的有限视角来观测,权重通常是低频大于高频,因此低频的底层需求要优于高频,这种思路是“先打地基、再建高楼”。不过也有些意识形态可以脱离其个体的有限视角,用整体宏观视角去观察,此时其观测到的最大负熵流往往倾向于高频,其思路是“优先照顾集体、长远利益,进而实现自身利益保障”。 很多时候人们的内在属性(自私和无私,意识形态与三观)就是由这种观测视角不同产生了差异,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性格、思维方式和各种复杂多变的行为。 以“是否排他”的性质来分,负熵流可以分为费米型负熵流和玻色型负熵流,费米型负熵流是一种需要竞争才能获取的资源,与费米微观粒子的行为接近,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玻色型负熵流是一种个体合作形成群体公共利益而产生的负熵流,与玻色微观粒子的行为接近,具有明显的凝聚属性。 一句人话以蔽之:费米型负熵流需要“唯我独尊”,玻色型负熵流需要“合作共赢”。擅长获取这两种负熵流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当今宇宙的两种主流价值观。在地球上表现为两种主义的对立;在银河系则表现为联邦文明和猎户文明的对立;当然在更宏大的尺度上或许还有其他不为所知的对立形式。 以作者来看,这两种负熵流其实是共轭共生、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的灵体越是懂得兼顾彼此,而非执着于一种形态。甚至于灵体进化的本质就是在这两种负熵流之间以螺旋态势的演化。

如上图所示,玻色型负熵流和费米型负熵流的交替实际上代表着意识体系统在高维空间螺线运动轨迹的降频周期和升频周期,二者虽然在负熵轴上的分量均向上,但在频率轴上的投影一正一负,逻辑上是等量共生的关系,都是不可或缺的。 若某种灵体只能获得其中一种类型的负熵流,那么必须存在利用另一类型负熵流的灵体,与前者的意识量子纠缠组成互补共轭的系统,二者才能同时稳定存在并发展。因为完整的螺旋运动轨迹需要二者各自运动合成才能得到。这类共轭灵体系统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其优点在于双方都能够专注自己的领域、分工明确,且善恶分明、各得其所;不过缺点嘛也是有的,即二者的存在与发展都严重依赖其对立面,且自身对负熵流的利用方式较为单一,适应变通能力不强。 不如学一学无限太一的思维方式,同时利用两种负熵流提升自己,在对立与统一中自得圆满,让阴阳两面能量在转动中呈现无限可能。 不过那样也挺难的,咋走都行吧,不用给自己设限,正如题目所言,自由意志是负熵流的天然向导……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中医治坐骨神经痛(TCM treatment of sciatica) (天鹅座86号行星)
- 神秘的苏菲旋转 (知道不惑)
- 71神秘的预言影片The Guy ..4个小时后证明 双色球开奖啦 (多风情)
- 【71的NFT拍卖结果】嘻嘻 捐款收据都齐了,补上联合国儿童基... (AI 2071)
- 电影【教父 The Godfather I II III】, 您们看了几次? (机场旺旺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