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自己,不妨读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若如初见
先做一个小小的调查: 如果你预约了一辆出租车,可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出租车却没有按时来指定地点接你。这个时候,你会是什么反应呢? 有一部分人的反应会是这样:大发雷霆,指责出租车违约。 还有一部分人的反应会是这样:情绪低落,想着为什么我这么倒霉,被忘记的偏偏是我? 也有一部分人的反应会是这样:情绪平和,联系出租车公司,看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尽快解决。 面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人的反应会如此之大呢?这是因为,做出上面三种反应的人,他们分别处于人格结构中的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人,用父母的方式处理问题。 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人,用儿童的方式处理问题。 处于成人自我状态的人,用成熟的方式处理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三种状态。只是,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人格中所占的比重不同,所以造成了不同的处事态度。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抑郁的蛤蟆先生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帮助下,认识到了自己人格结构中的这三种状态是如何产生,如何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从而走上了一条自我成长的道路,最终重获新生。 一、父母自我状态 如果我们留心一下,就很容易发现,一家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总是很接近。 有的时候,我们明明很反对父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可是在一些场景下却突然发现,这些想法和做法常常会不自觉地冒出来,影响我们的生活。 比如一个人在小时候总是被父亲用暴力教育,很讨厌父亲的教育方式。可是自己做了父亲之后,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会本能地怒火中烧,仿佛父亲附体了一般。 这就是因为我们处于了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是指一个人无意识地复制了父母的思想和行为,然后用这些思想和行为来对待别人或自己。 《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的主人公蛤蟆,有一个非常严厉的祖父,他总是“用家长作风对待下属,用道德说教对待家人”。 蛤蟆的父亲继承了祖父的行为,对蛤蟆进行着严厉的管教。 父亲不允许蛤蟆哭,蛤蟆一哭他便动怒。 父亲还总是用不满的眼光看着蛤蟆。即使在陪蛤蟆玩耍的时候,只要蛤蟆的表现没有让他满意,他便开始指责,挑剔蛤蟆,表示对蛤蟆很失望。 父亲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但他依旧左右着蛤蟆,“内在父亲”总在蛤蟆遇到问题的时候指责他,让他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 蛤蟆有个朋友叫獾,他在蛤蟆因病休假的时候,想让蛤蟆辞职,自己取代蛤蟆的职位。 蛤蟆的第一反应是很生气,因为他并不愿意放弃这个职位,他计划着状态好一些便重新上班。 可是,他的愤怒很快就变成了悲伤。因为,他再一次处于了“父母自我状态”,他的内在父母开始攻击他了:獾比你有能力,他更能胜任这个岗位。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的人,或者用父母的方式对待别人,就像蛤蟆的父亲和獾,他们总喜欢指责别人,教育别人。 或者用父母的方式对待自己,比如蛤蟆,总是自我攻击,自我否定。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是深刻而长远。所以有句话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 这句话值得每位为人父母者深思。 二、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分为自然型儿童状态和适应性儿童状态。 刚出生的婴儿,便具备一些人类的基本情绪,比如快乐,悲伤,愤怒等。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类似。拿到好吃的好玩的,每个小孩子都会开心地笑;摔疼了,磕碰了,每个小孩子都会哭。 这个时候,大家都是处于“自然型儿童状态”。 但是随着慢慢长大,不同孩子对同一件事,就出现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这是因为,不同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是不一样的。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很敏感,会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 比如孩子哭了,他们会立马来查看孩子是不是饿了或者不舒服了。孩子笑了,他们会及时地回应孩子,和孩子一起笑。 也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很迟钝,甚至会故意不理孩子。 孩子哭了,他们会觉得及时去哄孩子就是惯孩子哭的坏毛病。孩子笑了,他们也不理会,还是忙自己的事情。 在不同的成长环境里,孩子就会发展出适合这个环境的生存模式,这就是“适应性儿童状态”。 例如蛤蟆,父亲的苛责令蛤蟆伤心,恐惧。但为了自我保护,适应这样的环境,蛤蟆发展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生存模式。 为了避免惩罚,他同意父亲的观点,把父亲的观点变成自己的观点。父亲说他笨,他就自己也觉得自己笨。 父亲批评他,明明他没错,他也要向父亲道歉。 为了得到父亲的肯定,他违心地取悦父亲。 因为在父母面前,孩子是无能为力的弱者,他们需要得到父母的肯定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这种应对模式伴随着蛤蟆长大成人。 在面对朋友獾的指责时,蛤蟆回到了“适应性儿童状态”,他赞同獾的观点、向獾道歉,取悦獾,仿佛回到了童年面对父亲时的状态。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有些人在失恋后很容易重新回归正常生活,而有一部分人却深陷悲伤中难以走出,甚至通过讨好,哀求的方式来挽回早已变心的人。 后者往往是处于了“适应性儿童状态”,失恋的情景唤醒了他们幼年被抛弃的悲伤情绪,他们哀求,讨好恋人,其实是在哀求,讨好自己的“内在父母”。 所以,很多让我们感觉痛苦的事情,其实并不是事情本身让我们痛苦,而是这件事情唤醒了我们儿童时期的痛苦回忆。 童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童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就是因为“儿童自我状态”会伴随人的一生。 三、成人自我状态 和“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不同的是,“成人自我状态”是需要学习才能形成的一种人格状态。 前两者都是在人成长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在特定情景下,它们也会自发地表现出来。 而我们为何能够打破童年的不幸,治愈童年的创伤呢?就是因为人格结构中还有“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使得我们能够理性分析当前的情况,做出合适的反应。 蛤蟆在面对獾让他辞职的无理要求时,首先习惯性地处于了“儿童自我状态”,幼年被父亲责难时的情绪被唤起,愤怒,继而悲伤。 接着,“父母自我状态”现身,他开始自我攻击,为獾的行为找合适的理由。 在接下来的一次心理咨询中,蛤蟆意识到了自己情绪的来源。通过自我成长,他进入了“成人自我状态”,委婉地拒绝了獾的无理要求。 在文章开头的那个场景中,遇到出租车没有按时到达的情况,处于“成人自我状态”中的人不会按照以往的经验来随便得出结论,而是会关注当下,用理性来思考和行动。 “成人自我状态”是有特殊重要性的一种状态,因为只有处于这种状态,我们才能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断学习,自我提升,使“成人自我状态”占据人格结构的主导地位,是每个人一生的使命。 很多童年不幸的人能够打破“宿命”,重新获得幸福。就是因为他们一直都在学习,在成长。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没有被“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控制,而是在“成人自我状态”中看清事情的真相,用成熟的方式来应对。 遇到什么样的父母是命运,成长为什么样的自己是本事。 我们无需责怪父母,因为“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也是我们人格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两种状态,在我们还很弱小,还无能为力的幼年生活里,是它们陪伴我们,保护我们得以生存。 在我们渐渐长大以后,“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带给我们的痛苦体验逼迫我们反思,促进我们成长,我们才得以进入“成人自我状态”,获得全新的生命体验。 一帆风顺的人生固然令人向往,但也少了历经风雨终见阳光的那种喜悦。 父慈母爱的童年固然令人羡慕,但也少了浴火重生后的那种深刻。 其实,没有哪种人生是十全十美的。最终过得好的人,一定都少不了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过程。 最终成长为一个能爱自己,爱他人,能从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平淡幸福的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小学阅读有方法》:所谓富养,就是打造一颗经得起眼前的苟... (静待春风)
- 《复利效应》:时间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付出的人 (邓布利多)
- 职场上遇到不公平待遇,你会怎么做呢? (ameiy)
- 这是一本再鲜活不过的打工人实录 (竹喧喧喧)
- 【书评】《小王子》:愿你走出半生 归来仍是少年 (初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