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寒假阅读打卡 官牧澄
灌木丛
↓
读起来太痛苦了,会有种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想法被作者强行撕破的感觉,把日常的自我审判一条一条写清楚再列出来,看完得缓好久:-(
整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地下室人的自白,四十岁的退休公务员独自生活在地下室里,生活惨淡,借住生活让他受尽欺凌,无法与任何一个人合群相处,他只能选择用更高傲的身份来伪装自己,博览群书,试图向外界展现自我的优越独特来掩盖自己不被认同的事实。但这实际上只是更进一步加重了他的身份焦虑,他无法在任何一处地方得到身份认同。军官对他的视若无睹点燃了他曾经被忽视的过往,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他在心里设计千百次报复,却不敢做出任何实际行动。心理和生理上的矛盾纠结反映出他对自我身份的极度焦虑,甚至不惜借钱购置军服,哪怕最后被撞到,在精神上也依然觉得是自己维护了自尊,得到了应有的平等身份。包括后面他去同学会,同样也是对身份认同的找寻。
第二部分是认识妓女丽莎,他突然发现自己比起丽莎身份高人一等,便开始激情说教试图拯救落入歧途的妓女,让丽莎萌生了追求新生活的勇气,然而在丽莎来到他家里时,发现自己并没有办法维护住自己所谓的“英雄身份”,仿佛受了天大屈辱,更无法感受和拥有爱情。
身份认同和身份焦虑说起来话题太大了,不仅仅是陀思妥那个年代会出现,就好比现在所处互联网环境,依然会出现类似焦虑。不止是现实生活中的“极其自尊”更是互联网环境的“虚拟身份建构”。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能解释在虚拟社交中的角色异化,相比起传统的社会认同,如今的人们面临在多变的互联网时代,人们能够在虚拟环境下“演示”身份,虚拟性和建构性使得身份认同变得更加困难,多元网络身份带来更多身份认同,当现实身份与网络身份存在差异时,认同分化将会变得更加严重。
一些个电影专业理论书籍,仔细研读,希望自己能多记住一点。
边听卡萨尔斯巴赫大无边读完的,整本书讲述了卡萨尔斯的一生,出生在音乐家庭,从小就展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再去世界各地求学游历。书中有意思的是他和不同作曲家演奏家的互动,会有种“啊 原来自己喜欢的作曲家平时生活是这样子的”的感觉,音乐离不开时代塑造,音乐性更是离不开每个人的阅历感悟。就像卡萨尔斯所说,“我是个人,其次才是个艺术家。”
值得感慨的是,书中写到,西班牙发生内战时,在那个时代音乐同样也被抵制,而卡萨尔斯写到“我拥有的武器一向就只有我的大提琴和指挥棒”,想到最近哈尔科夫撤侨时那些在防空洞里和自己乐器紧紧相依的音乐生,音乐何时才能真正超越国界、政治和语言呢。
真的很有用!!!之前有看过一些关于写论文的课程,对于框架结构啊都是只知道一些散乱的知识,没办法形成完整流程,导致在写论文的时候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极度容易跑偏,再不然就是完全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下笔。书里关于论文写作的介绍清晰易懂,包括写作准备、分析范式、思考计划和写作内容等等,看过之后再尝试写社科论文和毕业论文感觉清晰好多hhh 不过这些都只是方法论,真正想写出好东西还是要多阅读多积累多动笔!!
好喜欢好喜欢好喜欢!!!是会惊叹从何而来的想象力写下这些文字的程度!
太有意思了!!!不同于传播学教程和传播学引论,更不同于传播学史,这一本不只是概念堆叠和人物生平分析,更像是一个时光机。从20世纪对话与撒播,穿越到看似不可交流的机器外星人,这本书讲述了不同时代,对待“communication”这一载体的各种思考和感受。第一章的对话与撒播,很多传播学相关教程书籍并不会仔细描写,而这本书里将苏格拉底、耶稣两者不同的撒播方式拿出来探讨,对话与撒播难以取舍,两者都是促成当今传播的重要根基。
书中广泛运用了跨学科的人文视角,更加感受到传播不仅仅是社科,更是哲学、历史甚至是法学历史的综合体,需要的是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书中很多内容将传播的视域追溯到西方思想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