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燕重镇分布来看其亡国原因
诺诺可是大神(将推理进行到极致。)

前燕的重镇部署:司隶校尉(即中州)、魏尹镇邺;平州刺史镇襄平;幽州刺史镇蓟;北冀州刺史镇常山(或废弃);冀州刺史镇信都;青州刺史镇厌次(徙镇广固);并州刺史镇晋阳;豫州刺史镇许昌;洛州刺史镇洛阳(及金墉。寻废弃);荆州刺史镇鲁阳(还镇洛阳及金墉);兖州刺史镇湖陆?;徐州刺史镇彭城?。
前燕共传四世,其中慕容廆(wei三声)、慕容皝(huang四声)时期,燕国只有昌黎、辽东数郡。而至慕容俊时期,则有中州以北所有地盘,随后慕容俊集国内兵士百万于邺城,准备一举拿下东晋、前秦,却在此刻去世。末主慕容暐(wei三声)时期,继续向外阔拓地,遂有中州以南地盘(如上图)。及至370年,前燕为前秦所灭。
而前燕之亡于前秦,其原因很多,而如果从其重镇分布来看的话,前燕之所以亡于前秦,则是因为其所布置重镇实在有些少了。
若观后燕,其国力是远远弱于前燕的,因为后燕往南是以[河水]为国界,前燕往南则能以[淮水]为国界。但是,后燕和前燕拥有的重镇数量居然相等。
若是太平盛世,可以说是一个重镇都无需布置,而入战乱时期,则必须多部署重镇以备邻国。是以后燕开国君主慕容垂在其开彊末期,共置10个重镇以备后秦、东晋,其考量也是非常恰当的,这同样亦能证明慕容垂的军事才略。但是,前燕同样需要防备前秦、东晋,加上其国土要大于后燕,是以前燕要布置的重镇必须要超过10个。
接下来说说前燕诸重镇的部署。
【01】司隶校尉镇邺
东汉末,袁绍、曹操都是以邺城为其国都。这自是因为邺城不仅在纵向的大道上,此大道能北通幽平,南抵洛阳;又因为邺城依靠漳水这条大水。是以类似这种同时依傍陆、水两路的大城,基本上都会因为交通发达而导致经济非常容易蓬勃发展。所以北国经常会以邺城为国都。
另外,前燕三代君主慕容俊趁后赵国末期,积极开彊,其也是非常讲究[国都中心论]的,即如若打下一下地盘,就及时迁都,以牢固掌控周围的区域。
例如慕容俊打下幽州后,及时迁都到幽州州城--蓟城;打下冀州后,又及时向南迁都到邺城。毕竟国主所在城池,也会比别的城池更具凝聚力,是以慕容俊在其开彊时期,虽然屡有不顺,但大致相当顺利。这与其注重[国都中心论]也是分不开的。
而慕容俊欲一统天下时,是【欲使步卒满一百五十万,期明年大集,将进临洛阳,为三方节度】。也就是亲自坐镇洛阳,然后使三方兵马,同时西入关中、南下襄阳江陵以及东入淮江而攻建康。
洛阳可谓天下之都,慕容俊若是坐镇于此,便再无重镇为其庇护。但与此同时,因为君主所在即王朝凝聚力所在,慕容俊坐镇洛阳而出军以争天下,自是利益远远大于弊害。
【02-05】平州刺史镇襄平;幽州刺史镇蓟;冀州刺史镇信都;青州刺史镇厌次(徙镇广固)
前燕一代君主慕容廆、二代君主慕容皝时期,在平州一带有置龙城(原为燕国国都)、襄平、平郭三个重镇。而慕容俊向外开彊后,就废龙城和平郭,而承西晋制[使平州刺史镇襄平]。因为当时平州往北的鲜卑慕容部已灭,往东的高句丽国国力大衰,是以设襄平一重镇,以足以镇守兼治理平州此郡。
另外,幽、冀、青三州刺史制皆承西晋。
【06】并州刺史镇晋阳
至361年末,前燕全据并州,时有[并州刺史镇晋阳],亦承西晋。但是,如若前秦大发兵,出蒲坂,过河东、平阳,便能直接包围晋阳,其间是没有任何重镇的。而邺城在远,如果消息传达不及时,就极有可能在还未发兵援助之时,晋阳就为前秦所并。
实际上,南北朝时期北周灭北齐,便是出蒲坂过河东、平阳以吞并州,并乘势灭掉北齐的。
而匈奴汉国曾在西河郡设离石此重镇,离石也是匈奴汉的第一个国都。是以前燕大可以复置此重镇,以备前秦的进攻。
另外,无论前秦、东晋哪一方占领洛阳,都能从洛阳北入太行山,占据上党郡,然后西取晋阳、北攻邺城。因此上党郡内也当部署重镇,以备不虞。
而前秦灭前燕时,就是占据上党,然后西取晋阳。前燕虽然有注重上党郡的发展,却并未将其发展成重镇的规模。另外,个人认为长子城是上党内比较理想的重镇,其后无论西燕还是后燕,都是以长子为重镇以备南方的侵袭。
长子之所以能发展为重镇,因为其[远陆路、傍水路],其在解决水源问题的同时,还能给进攻方带来攻城的压力。因为进攻方不能无视长子继续北上,其必须要先攻克长子,若要攻打长子,就得离开大道,进入小道。而同时邺城军南下临其后,进攻方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最后,后燕在离石置护军、在长子置雍州刺史,可证明此二重镇的布置之必要。护军的职位比刺史要小,这证明离石的重镇地位是低于长子的,这自是因为离石不傍水,从而导致其不能成为非常理想的重镇。

【07】豫州刺史镇许昌
许昌此城说起来有点复杂。最早是有曹操发展此城为自己的国都,但其实这是曹操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当时其地盘皆为四战之地,许昌是曹操能挑的最好的重镇选项。
而许昌本身,其实没什么重镇意义,其不在陆路上,但是也不傍水。在燕晋交锋之际,许昌甚至数次在二国之间流转。无论是谁占据许昌,本身的意义就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国土,以及收取附近县城的赋税。
【08-09】洛州刺史镇洛阳(及金墉。寻废弃);荆州刺史镇鲁阳(还镇洛阳及金墉)
365年,太宰诸葛恪攻克洛阳。当时的四代君主慕容暐年幼,所以军政大事其实都有太宰诸葛恪和太傅慕容评决定。
而洛阳本身,其实很适合作为国都,凡是太平盛世,洛阳基本就是天下之都。但是如若作为重镇,洛阳就有点不尽人意了。因为其位于四战之地,四面八方都能进军洛阳。所以前燕必须将洛阳作为一个节点,以继续向外扩张,而不是把它作为永久的重镇。
纵观历史,其实此刻前燕可以自洛阳举军向西入关以攻打长安了。长安既克,则前秦可灭,中国北部基本就是前燕的领土了。结果前燕开创出了与众不同的开彊意图--先往南攻打东晋。
所以当时燕有【以其左中郎将慕容筑为假节、征虏将军、洛州刺史,镇金墉,慕容垂为都督荆、扬、洛、徐、兖、豫、雍、益、梁、秦等十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荆州牧,配兵一万,镇鲁阳】。
这里因为慕容垂是慕容恪的弟弟,所以慕容垂的官职任命明显出自慕容恪之手。这自是因为慕容恪担心自己去世后,国内无大将,是以开始着手培养慕容垂。而在此之前,慕容垂亦小有战功,至此,被委以大任。
观慕容垂,竟被任命为十州都督,其中其实只有洛州(即洛阳一带)是实领,其余九州都是虚领。而其被赋予的军事行动顺序,首先是攻打【荆、扬】。而东晋的主要地盘日常就是荆扬二州,因此只要攻克荆扬,则【徐、兖、豫】三州便能传檄而定了,因为徐兖豫三州都是四战之地,基本可以传檄而定。
此后是攻打【雍、益、梁、秦】,这里益梁二州属东晋、雍秦二州属前秦。但是,若是能攻克荆扬等州,则前燕国力大张,此四州也就不足为虑了。不管如何,慕容垂的使命重大,因为攻灭东晋、前秦的任务都交付在了他的手中。
但是,如若从北方开始崛起的王朝,其实都应该先统一北方,然后再图南方。反之,南方崛起的王朝则当统一江南,再图北原。
这自是因为南方多水,慕容垂自鲁阳而南,其要攻打的主要重镇基本是襄阳、江陵、武昌、建康等。而此诸重镇皆傍水,是极其难以攻克的、一等一的重镇。加上北人其实不能适应南人的天气,南人又擅水战,是以在国力相差不大的情形下,攻打此诸重镇其实并不现实。
相比之下,若是攻打前秦,只需攻克陕城,就能长驱入关以围长安。长安既克,则传檄秦国州郡,那么北国基本就在前燕手中了。
也就是说,自慕容暐登位之后,燕国在其开彊战略上便出现根本性的错误--其没有先对前秦出手,而是先攻打东晋。毕竟纵观华夏历史,也只有南北王朝而未出现东西王朝,此也是地势使然也。
至366年,晋南阳督护赵弘以宛城降慕容垂,慕容垂使其将赵盘戍宛城。明年,桓豁复攻克宛城,慕容垂被召回朝廷。至367年,前燕便缀攻打东晋的计划,专心发展内政。至369年,为前秦所灭。

【10-11】 兖州刺史镇湖陆?;徐州刺史镇彭城?
其实史书未记载前燕的徐兖二州刺史。可当时东晋已使诸重镇南移,并以淮水为防守长线。而彭城本就是西晋徐州的州治城,是以东晋既已弃之,那么前燕派遣刺史占领,自是合情合理。
与此同时,桓温北伐之际,其实有耗费三个月时间攻打湖陆,其当时的对手是前燕宁东将军慕容忠。而前秦并前燕后,湖陆便被记载为前秦诸重镇之一。按此,当时前燕的确有遣兖州刺史镇湖陆。而此兖州刺史便是慕容忠此人。
彭城之为重镇,上面已经提及,是承袭西晋之制。
湖陆之为重镇,其实很有意思,其意义有二:其一,湖陆在兖豫交界处,所以置湖陆此重镇,就能同时向兖豫诸郡县征收赋税;其二,湖陆和彭城皆在泗水这条水域上,也就是说,二城其实组成了[二镇],即相为唇齿的重镇,可以相互依靠。
实际上,桓温伐前燕时,就是走泗水这条水路。其用意非常明显,先端掉这两个重镇,然后往北直驱前燕的国都--邺城。
不过桓温北伐时,其实彭城没有登场。因此本人推测原因有二,其一:可能前燕并未置彭城此重镇,而是使慕容忠领兖徐二州刺史、镇湖陆;其二:前燕的徐州刺史当时已弃湖陆,与慕容忠同时据守湖陆。
不管如何,其实此二重镇的设置也存在问题,那就是:离其他重镇太远了。如果桓温攻打此二重镇,无论是国都还是其他重镇,其实都不好腾出手相救。所以说桓温北伐时,从泗水入主,也是有他自己的考量。

【总结】
可以说慕容俊的忽然去世,对于前燕而言损失相当严重,若其晚一两年去世,坐镇洛阳,发兵以争天下,则一两年或定中国矣。
至慕容暐世,其既然要与东晋为仇敌,又未防备前秦,在与前秦的国界部署的重镇过少,从而导致前秦攻克壶关后,直接骑脸邺都。前燕如此一个泱泱大国,便在半年间遂为前秦所并。
而前燕针对东晋的重镇同样很少,所以桓温攻克彭城、湖陆后,同样能骑脸邺都。只是其过于持重而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直驱邺都,而是顿兵于邺城以南的枋头。否则不必要等到前秦出手,桓温已足以攻克邺城。

按照本人设想,365年前燕攻克洛阳后,当如后燕一样,亦将重心全集中在黄河区域,而且诸重镇还能互为犄角,相互救援。
同时前燕利用其骑兵优势,不断放兵略野,以收徐兖豫此三州租税。或者以大军南下,攻打淮水诸重镇,逼迫东晋将其重镇给往后撤到江水区域。这才是较为正确的军事行动。
以上。
前燕的重镇布置过少,以及部署过于松散,可以说是导致其灭亡的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563秋九月-564冬十二月 北周 齐公护伐齐之战 (诺诺可是大神)
- 543春正月-三月 西魏大战东魏·邙山 (诺诺可是大神)
- 322冬十月-328秋七月 后赵讨祖约之战 (诺诺可是大神)
- 538春正月-冬十二月 西魏大战东魏·河桥 (诺诺可是大神)
- 536冬十二月-537冬十一月 西魏大战东魏·沙苑 (诺诺可是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