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爱情就是毁灭,记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

Syrup

来自:Syrup(有趣的灵魂)
2022-01-24 17:39:46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豆友251471472

    豆友251471472 2022-01-24 21:21:43

    [内容不可见]

  • Syrup

    Syrup (有趣的灵魂) 楼主 2022-01-24 23:02:40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251471472

    是这样的。代入20世纪前,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就可以理解。 女性一直被灌输的理念就是相夫教子,价值体现也在于嫁的好不好,丈夫和儿子的成就大不大。 没有别的场景,和对象,让她们去寄存自己的理智与情感。 这不仅仅只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投射,背后更是血淋淋女性被桎梏的现实。

  • 加

    2022-01-24 23:24:15

    很同意毁灭的观点

  • 明亮的星

    明亮的星 2022-01-24 23:34:07

    爱情在西方文学里成为被歌颂的对象,其实是跟文艺复兴有关系。但是在中世纪的骑士文学里已经有所表现。也是与“人的发现”,“人”与“神”地位的变化息息相关的,也是对人性合理欲求的肯定。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过于赞颂了爱情,因此走入了极端。我觉得也可以说包法利夫人是被这些书籍影响,产生了对“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感觉在福楼拜的创作中还是很重视这一问题的。 这种问题其实曹翁也在红楼梦里写了很精警的一句:早知日后闲争气,岂肯今朝错读书”。 我觉得爱情也不是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要表现的主题,只是通过这个对象,表现更多复杂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 爱福贝

    爱福贝 2022-01-25 01:09:22

    被安利到了

  • 东

    2022-01-25 01:33:51

    爱情(尤其是西方式的),其实是一种承认。 “我承认你是一个好的人,一个在我生命里留下印记的人” 再加上性欲和能互相帮助度日子的依赖 这就是所谓的“爱情”。

  • 东

    2022-01-25 01:40:18

    这两本书是男性写的,那年代男性和女性接触估计也就婚恋关系或者是血缘关系。 估计也只能从这些方面写了。 托尔斯泰这种天才也是会有观测的局限性的

  • 长腿柯基

    长腿柯基 2022-01-25 02:12:03

    爱情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有些人却指望靠爱情过日子。社会过于强调爱情对女生的重要性,早点觉悟比较好

  • 长离

    长离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 2022-01-25 06:16:09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251471472

    对对对,说得真好!

  • 长离

    长离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 2022-01-25 06:34:50

    针对标题,我再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什么是爱情?前面已经有uu提出了爱情其实是个历史性的概念在。较为古早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存在当今所谓爱情的概念。与其相类似的是“情”,一种温情脉脉的关系,或者“欲”,一种扰乱理智的狂暴的冲动。那个时代,现今所谓“爱情”的内容,其实是投注在宗族、宗教之中。直到文艺复兴提出人文主义精神,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又经过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个体)的地位不断上升,神(家族)的地位不断下降,一个人被认为具有灵魂、理性、自由意志,像如今【爱情】的概念逐渐形成,

  • 长离

    长离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 2022-01-25 06:40:14

    爱情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爱情”成为个体的人,能够借助心灵达到的最伟大成就:高尚,利他,纯洁,“感天动地”,也难怪现今之人把它视为理想了。而女性由于社会上升渠道的种种限制,难以借助外界达成自己的成就,只能往往只能通过爱情来实现这一理想,因此成为十八世纪以来“爱情”这一概念的最严重的“受害者”。

  • 长离

    长离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 2022-01-25 06:58:53

    所以,我们需要的其实是“伟大”而不是“爱情”。个体的人非常渺小,越是对命运有觉知的人越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肉体孱弱、寿命短促,受着死亡和病痛的威胁;启蒙运动倡导人的理性,但其实理智也有不能覆盖之处,常常被欲望所蒙蔽,即使是科技发展的现代也无法解释和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一生都被对死亡的恐惧所笼罩。我认为,为了抗衡这种恐惧仍需要投身于“无限”,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某种伟大的事业:或是宗教。我们可以看到基督徒的自我牺牲和献祭,和如今所谓爱情的概念何其相似(关于这一点最好的注脚就是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很多人认为爱情的最高层次就是这种不计一切付出甚至不为人知的单恋)。或是“丰碑”,即光耀汗青的成就,可见于中国历史上士大夫对流芳百世这一价值的执着。或是“繁衍”,可见于在父母对子女的纯粹利他的付出中,通过生命的传递实现“永生”,以抵御对衰老和死亡(消失)的恐惧。

  • 长离

    长离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 2022-01-25 07:03:53

    所以追根究底是这种对伟大的追求激励(驱使)人不断付出,不断投注自己的生命力,最后导向自我毁灭(终于回到标题了!)。而“爱情”只是与性欲相糅合后成为了这种“伟大”的容器(之一)而已。

  • 长离

    长离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 2022-01-25 07:15:52

    因此,与其说“爱情导致毁灭”,不如说毁灭就是人的宿命。人永远会有这种需要,在这种自我消耗式的“毁灭”中激发能量,成就精神上的伟大(即精神上的“永生”,和前面说的“无限”是一个意思)。只是如今的女性有更多的选择,不再需要爱情作为唯一的容器。我们应该更加能量投注于其他的方面,不依附于他人,成就属于我们自己的“丰碑”。

  • 咩咩咩

    咩咩咩 2022-01-25 07:42:11

    所以,我们需要的其实是“伟大”而不是“爱情”。个体的人非常渺小,越是对命运有觉知的人越能意 所以,我们需要的其实是“伟大”而不是“爱情”。个体的人非常渺小,越是对命运有觉知的人越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肉体孱弱、寿命短促,受着死亡和病痛的威胁;启蒙运动倡导人的理性,但其实理智也有不能覆盖之处,常常被欲望所蒙蔽,即使是科技发展的现代也无法解释和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一生都被对死亡的恐惧所笼罩。我认为,为了抗衡这种恐惧仍需要投身于“无限”,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某种伟大的事业:或是宗教。我们可以看到基督徒的自我牺牲和献祭,和如今所谓爱情的概念何其相似(关于这一点最好的注脚就是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很多人认为爱情的最高层次就是这种不计一切付出甚至不为人知的单恋)。或是“丰碑”,即光耀汗青的成就,可见于中国历史上士大夫对流芳百世这一价值的执着。或是“繁衍”,可见于在父母对子女的纯粹利他的付出中,通过生命的传递实现“永生”,以抵御对衰老和死亡(消失)的恐惧。 ... 长离

    有趣的观点,看来人只是在找一种存在感

  • Mandorla

    Mandorla 2022-01-25 12:07:28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251471472

    太对了

  • 🍊

    🍊 2022-01-25 15:56:19

    关于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理解和感受,再推荐一部村上春树的《眠》,篇幅很短,一会就可以看完。

  • 你好2013

    你好2013 2022-01-25 19:29:56

    19世纪的爱情跟现在的还是很不一样,个人觉得不需要太代入爱情的部分,书里的女性毕竟是时代的产物而且是男性作家创造的,跟真实的女性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 豆友251629416

    豆友251629416 2022-01-25 23:38:40

    [内容不可见]

  • Syrup

    Syrup (有趣的灵魂) 楼主 2022-01-25 23:44:06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251629416

    译本好像都不怎么好

  • 达洛维-zyp

    达洛维-zyp 2022-01-26 00:12:20

    包法利既是爱情的毁灭,又是欲望的毁灭。幸福的阔太太成为了包法利夫人的欲望介体,导致了欲望摹仿三角形的出现。(参见《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至于安娜·卡列尼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种作品,在我看来是很西方化的,尤其是查泰莱这部作品中对婚外恋的那种淡淡而不明显的歌颂,劳伦斯的习惯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更符合像《小城之春》中的那样,而不是《廊桥遗梦》。至少在我的价值观来看,后者不值得歌颂。

  • 管理小猪bot

    管理小猪bot 2022-03-19 14:07:43

    我觉得爱情不是毁灭,活着只有爱情只为了爱情才会毁灭,比如安娜。。(包法利夫人我觉得是欲望多一些)

  • pooh0010

    pooh0010 2023-11-15 09:50:13 江西

    被安利啦 感谢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9133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