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电影评析
来自:阿根
《伊万的童年》电影评析 ——诗意的艺术手法,解读塔可夫斯基电影里的隐喻。 塔可夫斯基:"布列松 安东尼奥 伯格曼 黑泽明 沟口健二,我从来没有想过去模仿他们,因为艺术的主要目标,是去找出一种私人的表达方式,一种可以表达内心的语言。"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构造了一套专属于他的电影世界的个人语言。他的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带有神秘性的符号,重复的元素,而这正是《伊万的童年》中第一个诗意的艺术手法,神秘符号带来的直观。他企图运用直觉的方式来使观众去想象、去感受、去体验自身的情绪表达,注重加强氛围的构造给观众留下的冲击。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几乎是直觉的集合,在《伊万的童年》中不管是梦境中布谷鸟的叫声、水井中的星星、一车的苹果掉落,马吃苹果、倾斜的十字架风车(既象征着信仰在这片焦土上的崩塌也可能意味着只有信仰才能留给人们一丝希望)监狱里墙上的字,还是那更原始的炭火的燃烧、不停的滴落的水声、白桦林中的风声、照明弹划过天空的长镜头。这些个符号本身带有的隐喻和神秘意味,创造了塔可夫斯基电影世界中的诗意和朦胧感,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直观感受电影片段给自己带来的共鸣。

如果说生活本身创造了艺术,艺术本就不能以纯粹理智的视角加以解释,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抽象的。塔可夫斯基在《时光的雕塑》中说到"我不理解观众为什么想要去把镜头解释清楚,本来生命就是捉摸不透的。"我们一直被教导万物皆有解,有时一个场景的意义其实就是你看到的样子。问题不在于为什么有些事情发生了,而在于他对主角来说有什么意义,他想让我们的角色感同身受。正如《伊万的童年》中布谷鸟的叫声可能并不代表什么意义,但是它对主角来说十分重要。 在《伊万的童年》中除了神秘性的符号给观众的直观感受外,这部电影的第二个诗意艺术手法便是时间的错位。 塔可夫斯基说到"我们总有这样的惯性思维——时间是呆板的。当事情发生时时间不仅仅是中性的光影媒介,我们能感受到事件本身的时间密度。"电影只能是线性发展的,但是其中的时间结构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延续和打乱电影的时间结构,可以使观众感受到来自于"时间的压力"。在电影中十二岁的主人公伊万在中尉的房间里等待消息,伊万的老伙计留给他一把牺牲的战友留下的匕首,伊万便拿着这把匕首在这间漆黑的房间里假想着与德国纳粹的战斗,在他的假想中他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中尉房间的墙上刻着一段文字"一小时后,我们就要被处决了,为我们报仇。"他看着这段文字开始了梦境,他听到了之前在死亡集中营中孩子们的哭声,看到了一个一个的与他一般大的孩子被带走处决的场景。集中营的墙壁上也刻着这段文字"一小时后,我们就要被枪决了,为我们报仇。"然而当伊万被炮火惊醒时,上尉和中尉们回到了这间房间带走伊万,同意他去河对岸德国的领地做侦查兵。 这时候,虽然伊万已经从梦境中醒来,但是他接下来的行动却是他梦境的开始。中尉两人划着小船送伊万去德军领地的路上,看到了两具昨晚前去侦查但是被德军发现杀害的尸体。他们就这样被吊着跪在河对岸的树林中,仿佛也预兆着伊万的命运。在最后伊万与中尉分别的镜头中,伊万的脸颊几乎是被黑暗笼罩,看不清表情,与中尉在清晰明亮的光线下担忧的表情形成了戏剧的冲突。这也预示着此去侦查的道路艰辛。最后,中尉两人没有等到伊万回来不得已便划着小船离去了。伊万也在战争中失去了消息。只有在电影的结尾,战争胜利,已经不再年轻的中尉在遇难营资料中看到了伊万的照片,看到了伊万被处决前所关押的密室,自己被处决时的绞刑台。这一切似乎又与伊万曾在中尉的房间里的梦境高度吻合。让人不禁细想,伊万在被处决前是否也像梦境中一样,曾在墙上刻字。不由来对伊万的遭遇感到悲怆。这便是时间的错位所带来的时间压力的艺术效果。 第三点诗意的艺术手法便是上文也提到的梦境。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中,梦境不断的以片段的方式在电影正常的故事情节中穿插。梦境中的水滴声,枪声与现实中的场景不断的吻合交织,一时间主人公和观众都分不清是身处梦境还是现实。 在电影开始时,伊万在山谷中与蝴蝶嬉戏,他透过树林看到提着水桶走过来的母亲,他奔到母亲面前扶着水桶河水,突然一阵枪声,母亲死去了。这是最初的梦境。后来随着伊万不断坚持要上战场,拒绝被带回后方的孤儿院。(他的母亲父亲,姐姐都在战争中死去了,他本就无依无挂,唯一的愿望就是复仇。)他不断的开始做梦,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其实早就崩溃了。与他的荒诞的梦境形成对比的是,他在战争中的过于成熟和无谓牺牲的观念。战争剥夺了一个12岁的孩子的正常童真,还予的是复仇和冷酷,这可能也是塔可夫斯基所想要表达的荒诞。伊万随后又梦到了与母亲在水井中寻找星星,母亲说"白天看不到星星,但是在水井中可以找到"伊万开心的伸手去寻找星星,但是突然有一阵枪声,母亲倒地。梦境中没有鲜血,代替鲜血象征死亡的是木桶倾倒溅在母亲身上的水滴。伊万不断的梦到母亲死去的场景,随后伊万又开始做梦,这次的梦境中出现了一个小女孩,他和小女孩坐在一车拉满苹果的车上,随着车在沙滩上前进,苹果掉落一地,不停的有马开始去啃咬苹果,但是每个只咬一口。这段梦境的隐喻有很多种不同的解读,每个观众的内心解读根据他们的经历都不相同,它有可能是象征着随着车子的前进,苹果掉落一地,意味着童真的消逝。也有可能什么都不是。留给观众你自己去想象。在最后的最后,中尉在集中营中看到伊万牺牲的照片,照片上的眼神是充满仇恨和冷漠的,这与伊万在被处决前的最后一个梦境形成了强大的视觉冲突。在伊万死去的那一刻,他梦到一片白色的海滩,海滩上立着一棵烧焦的白桦树。他正捂着眼睛靠在树上与小伙伴们在海滩上玩着捉迷藏的游戏。阳光照的人睁不开眼,他看着母亲慢慢的走向大海,而他也终于跟随着母亲奔向大海实现了团聚。在观众的视角一路看来,我们是在猜测梦境中隐藏的信息,可在伊万的梦境中,那是他已经失去却不甘心的童年。原来,在这一路的紧张的战事中,伊万其实一直都在梦着这份他本应该享有的童年。只是战争的残酷,迫使他必须要成熟,这份成熟甚至带有着信仰的成分,他相信斯大林必胜。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蕴含着诗意的逻辑,他更像他自己所说的诗人,诗人——就是那些用单一的画面来表达一写信息的人。而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则像是一种哲学,引起人们深刻的共鸣,得以与现实相连接。而这其本身就是艺术。因为"艺术,象征着我们存在的意义。"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如果你在寻求自我探索/个人成长/心理咨询…… (旅程)
- 广州同城心理学深度爱好者 (—-)
- 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爱好者读书社群 (修心悦读会)
- 公益心理咨询三次 (JJ)
- 人本主义为主读书会小组招募 (午夜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