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在打拐寻子节目里,我看到了名为爱的枷锁(争议话题预警)
来自:momo
今天看了电视上一个打拐节目,讲的是一个男孩被拐寻回的故事。
首先人贩子肯定是罪恶且违法的,只是这个不是本话题讨论的重点,而且节目也没讲。但从已有的描述里,却让我很怀疑这对父母对孩子的爱,很大程度不过是传统观念支配的产物,让我很不舒服。具体如下:
1.这对夫妻本来有一个大女儿,小儿子丢失后,天天忙于寻子,无法正常生活,直接把女儿放在亲戚家寄养。在母亲的描述中,过年过节,“两口子”总是抱头痛哭,没提女儿。看人家结婚也哭。
2.女儿有了孩子以后,这对夫妇开始走出阴霾,通过带孩子变得开心起来。
3.团聚以后,儿子说父母对他的态度是“又想教育他,又想溺爱他”。
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家人丢了孩子(儿子),觉得人生没法过了,但等有机会照顾孙辈(暂不确定是孙子还是孙女),就又可以了。重男轻女有可能,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整个人生围着孩子转,就是要和别的家庭一样享天伦之乐,否则就是不圆满,就是可悲的,就是不值得活的。完全没有自我,也很难从比家庭更大的社会联系中获得情绪支持,不顾现有的幸福(还有一个女儿),不顾基本的生计。人生被毁了,究竟是真实的悲剧,还是自己觉得被毁了?当儿子说出父母又想教育他(他二十多岁了),又想溺爱他,我更多地看出是一种大家长对幼儿似的相处模式,而不是清楚这将近二十年的隔阂,去小心认真地对待亲子关系,看看有什么新的开始。
主旨不是指责丢失孩子的父母们,而是思考一下一直以来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
更进一步,有多少“血浓于水”“舐犊情深”的亲情并不是爱一个真实的孩子,而是爱传统观念中应有的身份、应有的义务、应有的圆满,就很窒息。也许我们这一代如果有机会做父母,有义务让这种爱变得更健康更真实。
55064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加入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马克思考|“阿富汗”有感,关于女权 (prim)
- 苏格拉倒|大家觉得天空和云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momo)
- 苏格拉倒|如果你被打败了,会掉落些什么? (闲余)
- 达芬好奇|如果大家在做某一件事的途中又想干另一件事,会怎... (アイスクリーム)
- 毕加探索|什么决定了性吸引力? (或许能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