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

如意

来自:如意(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2022-02-07 10:49:5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07 10:51:05

    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

    隋炀帝大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

    色流猛地一下漩涡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甦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

    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

    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看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这得有点阴沉。

    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莫高窟》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07 10:51:59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烈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阳关雪》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07 10:53:09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

    ——《阳关雪》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07 10:53:49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辨识。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

    ——《柳侯祠》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07 10:54:37

    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都江堰》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07 10:55:17

    在李白的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了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

    ——《三峡》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07 10:56:28

    1046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罢,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洞庭一角》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07 10:57:16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即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罢。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洞庭一角》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07 10:57:36

    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优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意识,逼仄得多了。

    ——《洞庭一角》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07 10:58:28

    好像是中国早期最伟大的文人之一司马迁“南登庐山”并记之于《史记》之后,这座山就开始了它的文化旅程。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它的文化浓度之高,几乎要鹤立于全国名山中了。

    ——《庐山》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46:03

    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做了那么长时间的后院,我有时不禁感叹,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公平的。历来很有一些人,在这里吃饱了,玩足了,风雅够了,回去就写鄙薄苏州的文字。京城史官的眼光,更是很少在苏州停驻。直到近代,吴侬软语与玩物丧志同义。

    理由是简明的: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利,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白发苏州》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46:41

    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

    ——《江南小镇》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49:04

    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是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

    ——《风雨天一阁》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49:49

    天一阁终于走到了中国近代。什么事情一到中国近代总会变得怪异起来,这座古老的藏书楼开始了自己新的历险。

    先是太平军进攻宁波时当地小偷趁乱拆墙偷书,然后当废纸论斤卖给造纸作坊。曾有一人出高价从作坊买去一批,却又遭大火焚毁。

    这就成了天一阁此后命运的先兆,它现在遇到的问题已不是让不让某位学者上楼的问题了,竟然是窃贼和偷儿成了它最大的对手。

    ——《风雨天一阁》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0:19

    薛继渭的这次偷窃与太平天国时的那些小偷不同,不仅数量巨大、操作系统,而且最终与上海的书铺挂上了钩,显然是受到书商的指使。近代都市的书商用这种办法来侵吞一个古老的藏书楼,我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某种象征意义。把保护藏书楼的种种措施都想到了家的范钦确实没有在防盗的问题上多动脑筋,因为这对在当时这样一个家族的院落来说构不成一种重大威胁。但是,这正像范钦想象不到会有一个近代降临,想象不到近代市场上那些商人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会采取什么手段。一架架的书橱空了,钱绣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

    ——《风雨天一阁》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0:49

    天一阁的藏书还有待于整理,但在文化信息密集、文化沟通便捷的现代,它的主要意义已不是以书籍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

    ——《风雨天一阁》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1:46

    上岸后一想,我是从宋代的一处胜迹下水,游到一位清人的遗宅终止的,于是,刚刚抚弄过的水波就立即被历史所抽象,几乎有点不真实了。

    ——《西湖梦》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2:22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西湖梦》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2:43

    一切宗教都要到这里来参加展览。再避世的,也不能忘情于这里的热闹;再苦寂的,也要分享这里的一角秀色。佛教胜迹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据了一座葛岭,这是湖畔最先迎接黎明的地方,一早就呼唤着繁密的脚印。作为儒将楷模的岳飞,也跨身于湖滨安息,世代张扬着治国平天下的教义。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会与荒诞奇瑰的神话传说相邻而居,各自变成一种可供观瞻的景致。

    这就是真正中国化了的宗教。深奥的礼仪可以幻化成一种热闹的游览方式,与感官玩乐溶成一体。

    ——《西湖梦》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3:42

    国的原始宗教始终没有像西方那样上升为完整严密的人为宗教,而后来的人为宗教也急速地散落于自然界,与自然宗教遥相呼应。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是山水走向了宗教?抓或是宗教走向了山水?反正,一切都归之于非常实际、又非常含糊的感官自然。

    ——《西湖梦》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4:07

    西方宗教在教义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引出了宗教改革者和反对者们在理性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而中国宗教,不管从顺向还是逆向都激发不了这样的思维习惯。绿绿的西湖水,把来到岸边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溶成一气,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它波光一闪,嫣然一笑,科学理性精神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

    ——《西湖梦》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4:26

    西湖所接纳的另一具可爱的生命是白娘娘。虽然只是传说,在世俗知名度上却远超许多真人,因此在中国人的精神疆域中早就成了一种更宏大的切实存在。人们慷慨地把湖水、断桥、雷峰塔奉献给她。在这一点上,西湖毫无亏损,反而因此而增添了特别明亮的光色。

    ——《西湖梦》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4:53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有分割两界的习惯性功能。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有趣的是,这两者的转化又极为便利。白娘娘做妖做仙都非常容易,麻烦的是,她偏偏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块平实的大地,在妖魔和神仙之间,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人。她的全部灾难,便由此而生。

    ——《西湖梦》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5:13

    再贫陋的所在,只要想一个秀雅的名称出来,也会顿生风光。

    ——《狼山》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5:32

    狼山蹲在长江边上。长江走了那么远的路,到这里快走完了,即将入海。江面在这里变得非常宽阔,渺渺茫茫看不到对岸。长江一路上曾穿过多少崇山峻岭,在这里划一个小小的句点。狼山对于长江,是欢送,是告别,它要归结一下万里长江的不羁野性,因而把自己的名字也喊得粗鲁非凡。

    ——《狼山》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5:55

    狼山才100多米高,实在是山中小弟,但人们一旦登上山顶,看到南边脚下是浩荡江流,北边眼底是无垠平川,东边远处是迷蒙的大海,立即会觉得自己是在俯视着大半个世界。

    ——《狼山》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6:25

    中国科举,是历代知识分子恨之咒之、而又求之依之的一脉长流。中国文人生命史上的升沉荣辱,大多与它相关。

    ——《狼山脚下》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6:56

    开封

    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

    ——《五城记》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7:14

    中华民族就其主干而言,挺身站起于黄河流域。北方是封建王朝的根基所在,一到南京,受到楚风夷习的侵染,情景自然就变得怪异起来。南京当然也要领受黄河文明,但它又偏偏紧贴长江,这条大河与黄河有不同的性格。

    ——《五城记》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2-25 10:57:37

    成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丰盈偏仓。这里的话题甚多,因此有那么多茶馆,健谈的成都人为自己准备了品类繁多的小食,把它们与历史一起细细咀嚼品尝。

    ——《五城记》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15:36

    夏日午间,蝉声如潮,老太太们念佛的声音渐渐含糊,脑袋耷拉下来,猛然惊醒,深觉罪过,于是重新抖擞,再发朗声。冬日雪朝,四野坚冰,佛珠在冻僵的手指间抖动,衣履又是单薄,只得吐出大声佛号,呵出口中热气,暖暖手指。

    ——《庙宇》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16:04

    年轻的媳妇正在隔壁纺纱、做饭。婆婆是过来人,从纺车的呜呜声中可以辨出纺纱的进度,从灶火的呼呼声中可推知用柴的费俭。念佛声突然中断,一声咳嗽,以作儆示,媳妇立即领悟,于是,念佛声重又平和。媳妇偶尔走过门边,看一眼婆婆。只等儿子长大成家,有了媳妇,自己也就离了纺车、灶台、拿起佛珠。

    ——《庙宇》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16:19

    庙中沸沸扬扬,佛号如雷,香烟如雾。庄严佛像下,缁衣和尚手敲木鱼,巍然端然。这儿是人的山,人的海,一人之于众人,如雨入湖,如枝在林,全然失却了自身。左顾右盼,便生信赖,便知皈依。两膝发软,跪向那布包的蒲团。

    ——《庙宇》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16:41

    吾乡东去6里许,有一座辉煌大庙,名曰金仙寺。寺门面对宽阔的白洋湖。寺庙前半部在平地上,后半部则沿山而上,路人只见其黄墙耸天,延绵无际,不知其大几何。进得寺门,立即自觉矮小,连跨过一条门槛也得使劲搬腿。谁也走不完它的殿阁和曲廊,数不尽它的佛像与石阶。曾扒窗偷看过它的一个厨房,其锅之大,几若圆池。老人说,兴盛之时,此寺和尚上千,一睹此锅,大体可信。

    ——《庙宇》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19:10

    初冬的太湖,是一首读不完的诗。寒水,远山,暮云,全都溶成瓦蓝色。白花花的芦获,层层散去,与无数出没其间的鸟翅一起摇曳。一阵阵凉风卷来,把埋藏心底的所有太湖诗,一起卷出。那年月,人人都忘了山水;一站到湖边,人人都在为遗忘仟悔。满脸惶恐,满眼水色,满身洁净。终于来了,不管来干什么,终于来到了太湖身边。一种本该属于自己的生命重又萌动起来,这生命来自遥远的历史,来自深厚的故土,唤醒它,只需要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微信息。

    ——《吴江船》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19:23

    这儿只有我一人,赤条条的,自由自在。不是洗澡,不为锻炼,不在比赛,只是玩乐。此时此刻,四肢全属自己,连生命也掌握在手中。像青蛙,像蝴蝶,像海豚,却又什么都不像,只像人。真正像个人了,以自由和健康,与山水和谐。

    ——《吴江船》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20:02

    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信客》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21:23

    信客识文断字,还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没有要紧事带个口信就是了,要写信总是有了不祥的事。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信客》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37:08

    前年深秋,我回家乡游玩,被满山漂亮的书法惊呆。了解了张先生的身世后,我又一次上山在墓碑间徘徊。我想,这位半个多世纪前的逻辑救国论者,是用一种最潦倒、最别致的方式,让生命占据了一座小山。他平生未能用自己的学问征服过任何一个人,只能用一支毛笔,在中国传之千年的毛笔,把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慰抚一番。可怜被他慰抚的人,既不懂逻辑,也不懂书法,于是,连墓碑上的书法,也无限寂寞。谁能反过来慰抚这种寂寞呢?只有那一排排灰褐色的酒坛。

    ——《酒公墓》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37:46

    他说自己将不久人世,如有可能,在他死后为他的坟墓写一方小字碑文;如没有可能,就写一幅“酒公张先生之墓”。绝不能把名字写上,因为他深感自己一生,愧对祖宗,也愧对美国、上海的师友亲朋。这个名字本身,就成了一种天大的嘲谑。

    我问他小字碑文该如何写,他神情严肃地斟酌吟哦了一番,慢吞吞地口述起来:

    酒公张先生,不知籍贯,不知名号,亦不知其祖宗世谱,只知其身后无嗣,孑然一人。少习西学,长而废弃,颠沛流荡,投靠无门。一身弱骨,或踟蹰于文士雅集,或颤慑于强人恶手,或惊恐于新世问诘,或惶愧于幼者哄笑,栖栖遑遑,了无定夺。释儒道皆无深缘,真善美尽数失落,终以浊酒、败墨、残肢、墓碑、编织老境。一生无甚德守,亦无甚恶行,耄年回首,每叹枉掷如许粟麦菜蔬,徒费孜孜攻读、矻矻苦吟。呜呼!故国神州,莘莘学子,愿如此潦倒颓败者,唯张先生一人。

    ——《酒公墓》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38:20

    人的记忆真是奇特。好几十年过去了,这间屋子的一切细枝末节竟然都还贮积在脑海的最底层,一见面全都翻腾出来,连每一缕木纹、每一块污斑都严丝密缝地对应上了。我痴痴地环视一周,又伸出双手沿壁抚摩过去,就像抚摩着自己的肌体,自己的灵魂。

    ——《老屋窗口》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38:37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剥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

    ——《废墟》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38:57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废墟》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39:22

    翻来翻去,眼下出现了“夜雨”这一名目,那里的诗大多可读。既然是夜间,各种色相都隐退了,一切色彩斑斓的词汇也就失去了效能;又在下雨,空间十分逼仄,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诗句就不能不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夜雨诗意》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39:46

    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夜雨诗意》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0:00

    夜雨款款地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这种畏怯又与某种安全感拌和在一起,凝聚成对小天地中一脉温情的自享和企盼。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夜雨诗意》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0:53

    夜雨是行旅的大敌。

    倒不是因为夜间行路艰难,也不是因为没有带着雨鞋和伞。夜雨会使旅行者想家,想得很深很深。夜雨会使旅行者企望安逸,突然憬悟到自己身陷僻远、孤苦的处境,顾影自怜,构成万里豪情的羁绊。不是急流险滩,不是崇山峻岭,而是夜雨,使无数旅行者顿生反悔,半途而归。

    ——《夜雨诗意》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1:19

    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

    ——《夜雨诗意》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2:02

    五四斗士们自己也使用毛笔,但他们是用毛笔在呼唤着钢笔文化。毛笔与钢笔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是因为它们各自都牵连着一个完整的世界。

    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笔墨祭》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2:18

    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诚恳。

    ——《笔墨祭》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2:41

    我非常喜欢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发帖,大多是生活便条。只是为了一件琐事,提笔信手涂了几句,完全不是为了让人珍藏和恳挂。

    ——《笔墨祭》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2:59

    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便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我相信,后代习摹二王而惟妙惟肖的人不少,但谁也不能把写这些便条的随意性学到家。

    ——《笔墨祭》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3:20

    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墨香。

    ——《笔墨祭》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3:55

    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

    ——《笔墨祭》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4:23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

    ——《笔墨祭》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4:40

    听过当代几位大科学家的演讲,他们写在黑板上的中文字实在很不像样,但丝毫没有改变人们对他们的尊敬。如果他们在微积分算式边上写出了几行优雅流利的粉笔行书,反而会使人们惊讶,甚至感到不协调。当代许多著名人物用毛笔写下的各种题词,恕我不敬,从书法角度看也大多功力不济,但不会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鄙弃。这种情景,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笔墨祭》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4:57

    “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这样的诗句,展现的是对一种生命状态的喜悦。“非人磨墨墨磨人”,是啊,磨来磨去,磨出了一个个很道地的中国传统文人。

    ——《笔墨祭》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5:35

    人的生命状态的构建和发射是极其复杂的。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即如秦桧、蔡京者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比他们的政治人格暧昧

    ——《笔墨祭》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5:54

    因写《艺舟双揖》而出名的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诸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盂頫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笔墨祭》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6:08

    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悻。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笔墨祭》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6:37

    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所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

    ——《笔墨祭》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6:55

    这就是可敬而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

    ——《笔墨祭》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7:53

    毛笔文化既然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存在过数千年,它的美色早已锻铸得极其灿烂。只要认识中国字,会写中国字,即便是现代人,也会被其中温煦的风景所吸引。吸引得深了,还会一步步登堂入室,成为它的文化圈中新的成员。

    ——《笔墨祭》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8:52

    有的学者因此而下了决心,事先立下遗嘱,死后把藏书全部献给图书馆。但是这些学者并非海内大儒,图书馆不会开设专室集中存放。个人藏书散入大库,哗啦一下就什么踪迹也找不到了。学者无私的情怀十分让人感动,但无可否认,这是学者的第二次死亡。

    ——《藏书忧》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9:20

    货郎走百家,漂泊者们的需求最了然于心。

    家家户户都痴痴地询问着有没有家乡用惯了的那种货品,林再有懂得这份心思,尽力一一采办。天长日久,他的货郎担成了华人拴住家乡生活方式的锁链,而他的脚步,他的笑容,也成了天涯游子的最大安慰。

    ——《漂泊者们》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49:46

    楼上是他家卧室,更是一尘不染。朝南有一个木架阳台,站在那里抬眼一望,可看到小半个浓绿丛丛的岛屿。我相信,清晨或傍晚时分,老人会站在这儿细细打量自己的“领地”,虽然削看熟了的地方,有时不免也会发几声感叹。大大的中国不呆,漂洋过海找到这么一个小岛,在这里度过一生,又在这里埋葬。这是一个多么酸楚又多么浪漫的故事啊。

    ——《漂泊者们》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50:08

    身后正好是一家中药店,才探头,一股甘草、薄荷和其他种种药材相交糅的香味扑鼻而来。

    这是一种再亲切不过的香味。在中国,不管你到了多么僻远的小镇,总能找到一两家小小的中药店。都是这股气味,一闻到就放心了,好像长途苦旅找到了一个健康保证,尽管并不去买什么药。这股气味,把中国人的身体状况、阴阳气血,组织成一种共通的旋律,在天涯海角飘洒得悠悠扬扬。我觉得,没有比站在中药店里更能自觉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了。站在文物古董商店也会有这个感觉,但那太高雅,太脱离世俗。不像在中药店,几乎和一切中国人有关,而那股味道又是那样真切,就像直接从无数同胞的身心中散发出来的,整个儿把你笼罩。

    ——《漂泊者们》

  • 如意

    如意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组长 楼主 2022-03-08 23:50:34

    语言像山岳一样伟大。不管哪一种,堆垒到20世纪,都成了山。华语无疑是最高大幽深的巨岳之一了,延绵的历史那么长,用着它的人数那么多,特别有资格接受E.Sapir给予的“庞大”、“广博”这类字眼。一度与它一起称雄于世的其他古代语言大多已经风化、干缩,唯有它,竟历久不衰,陪伴着这颗星球上最拥挤的人种,跌跌撞撞地存活到今天。就是这种声音,就是这种语汇,就是这种腔调,从原始巫觋口中唱出来,从孔子庄子那里说下来,从李白杜甫苏东坡嘴里哼出来,响起在塞北沙场,响起在江湖草泽,几千年改朝换代未曾改掉它,《二十五史》中的全部吆喝、呻吟、密谋、死誓、乞求都用着它,借大一个版图间星星点点的茅舍棚寮里全是它,这么一座语言山,还不大么?

    ——《华语情结》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2497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