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本质上是大脑的功能

夏尔

来自:夏尔 组长
2022-02-09 21:15:15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09 21:17:43

    我显然无意站队,因为不管是极端的先天决定论,还是极端的后天决定论,都已经有大量的科学证据证明它们过于偏颇。人既不是一块来到这个世界上等待环境书写的白板,也不是生来就已经完全规划好路线,坐等一步步展开的蓝图。我想我们更需要的,是去客观地理解生物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以及二者的合力对于人格的作用,这要比在先天论和后天论之间争论不休更有意义。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09 21:18:56

    因此,在第二部分里,我想循着两条线索,窥探“独特的你”的那个“独特”的来处。一条是生物学的,从近端到远端,从生理到遗传到进化,首先是最近端的生理构造,然后构造可能是遗传的,再然后遗传又是漫长进化的继承。另一条路径是社会学的,简单讲讲家庭、文化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对人格形成及变化的影响。请注意:这两条路径并不对立,也不分离,一个一个讲只是为了方便表述。这些力量一起经由错综复杂的作用形塑了我们,使我们成为了今天的我们。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09 21:19:10

    人格的生物性 先从人格的生物性开始。生物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人格是心理属性,它要依托于我们的身体构造才能实现。现在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本质上是大脑的功能。人类能够历经自然界的无数艰难险阻,成功攀上食物链的顶端,居功至伟的就是我们身体之上顶着的这颗大头。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09 21:21:47

    成人的大脑,大约一个柚子那么大,重约3斤。从外形上看,它有点像豆腐,是一些湿哒哒、皱巴巴、黏糊糊的褶皱状组织。它真的称不上美,然而正是这些平平无奇的组织,尤其是那些沟沟回回,却是一切智慧、艺术、美德和情感的发源地,它创造了自然界不曾诞生过的绚烂的科技与文明。 人类大脑也似乎是现存最为复杂的装置之一,复杂到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它还知之甚少。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我们用什么来研究大脑呢?答案是:大脑。我们用大脑研究大脑,我们也不知道大脑是否了解它自己,看起来呢,好像也有限。 因为大脑,我们每个人得以带着某些遗传倾向和能力开始我们的人生。比如,刚出生的婴儿就存在明显的气质差异——有些宝宝很乖很安静很好哄,大部分时间都在甜甜地睡觉,他们对父母来说,就是天使宝宝;而另一些则可能格外活跃,或者特别爱哭闹,怎么都哄不好,经常把父母折腾得疲惫不堪。这些“纯天然”的“出厂设置”反映了神经系统的活跃度、灵活性、反应强度等等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某些“独特”,其实与生俱来。 再复杂一点呢?比如人格特质,我们讲到的大五人格,有没有生理基础?现在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证据,我们举些例子来看。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09 22:41:05

    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坚持优化增效、补短扬长,新增教育投入更多用于薄弱环节,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4:55:09

    外向性的生理基础、柠檬汁实验 先来说说外向性。为什么和低外向性(也就是内向)的人相比,高外向性的人更善于交际、总是精力充沛并乐此不疲地追求刺激呢?坚定的生物学取向人格心理学家,英国人艾森克认为,是因为他们存在大脑功能上的差异。艾森克假设,外向性的生理基础在于脑干部位的一个结构,叫“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它的功能是控制大脑皮层的警觉和唤醒。艾森克认为,偏内向的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功能是更加亢进的,于是一旦有外界刺激输入,他们的反应会更激烈;而偏外向的人则正相反,他们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功能比较弱,所以对于刺激的反应没有那么强烈。 1967年,他发表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试图证明这个假设(Eysenck & Eysenck, 1967),这个实验和前面提到的棉花糖实验一样,以其中用到的重要道具而流传下来,史称“柠檬汁实验”。如果你有兴趣,其实可以自己在家里尝试尝试,它要用到的道具包括:新鲜的柠檬一枚,如果没有,那种浓缩的柠檬汁也可以(请注意要原汁,不能加糖加水);再来是一根双头棉签。 好了,实验开始,你要做的事情是先吞咽三次,然后用棉签的一头在舌头上沾一下;接着,在你的舌头上滴上四滴柠檬汁,再吞咽三次,用棉签的另一头在舌头上沾一下;之后用一根线吊住棉签的中点,看其两端是不是平衡。 到这里你一定已经想到了,棉签记录的,一头是你基线水平的唾液分泌量,另一头则是在感受到柠檬汁的酸味之后分泌的唾液量。如果说分泌唾液可以看作是对于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的话,根据艾森克的假设,既然偏内向的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功能较为亢进,那么他们就会在同等刺激下做出更加强烈的反应,也就是在酸味的刺激下流更多的口水。 这个实验的结果,那些越外向的人的棉签会越相对保持平衡,而那些越内向的人则越不平衡,而且是越偏向于滴过柠檬汁之后沾过的那一端。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5:02:04

    进一步地,艾森克还假设,每个个体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唤醒水平,为了努力保持这个最佳的唤醒水平,偏于内向的人和偏于外向的人就会从事不同的行为。具体来说,当环境是比较平稳和安静的时候,偏于内向的人就已经达到了那个最佳唤醒水平,所以他们会倾向于回避外部刺激;而对于典型的外向者来说,什么都不干时他们无法达到最佳唤醒水平,于是会倾向于主动寻求外部刺激(Eysenck & Eysenck, 198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极端外向的人只是在努力避免无聊,以满足他们对刺激的需要;而典型内向的人则正相反,他们会被嘈杂、喧闹的环境搞得晕头转向,他们希望独处与宁静。 这种解释听上去有点反常识,但很有意思,好像也有点道理。但是,后续研究发现,艾森克的假设可能只有一半是对的:在面对相同刺激时,偏内向的人的确会比偏外向的反应更敏感,但是在平静的情境下,典型外向和典型内向者大脑的基线唤醒程度可能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有当那些吵闹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出现时,典型内向者要比典型外向者的反应更加强烈(Zuckerman, 1998),正是这种反应让他们回避人群和噪音,看起来与外向者有所不同。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内向的人并不是不喜欢别人,更不是社恐或者厌世,他们只是对周围的环境更敏感,因此更愿意自己待着而已。这也在提醒我们,有时候对于外向者来说觉得正好的刺激,对于内向者来说可能就是over了。比如内向者可能更偏好自己一个人,而不是和别人一起去学习;而外向者则或许会偏好一边听音乐一边学习。并没有整齐划一的方式,需要分别给与适当的刺激才能让他们发挥最佳水平。 随着研究的发展,近期也有另外一种观点得到了实证的支持。这个观点认为,高外向性是一种具有动机性的行为模式。简单来说,相比典型的低外向者,高外向者大脑的奖赏回路更活跃(Depue & Morrone-Strupinsky, 2005)。鼎鼎大名的多巴胺(dopamine)就是触发奖赏回路的主要神经递质,一直有很多人误解说,多巴胺是所谓的“快乐分子”,其实不是,多巴胺并不会直接带来开心和快乐,它带来的是欲望,是对奖励的期待,而一旦满足呢,就会欲壑难填,想要更多。 说回来,高外向者的奖赏回路更活跃,这令他们对于外界环境中存在的奖励信号更加敏感,并会积极做出行动去追求这些奖励。这似乎可以联系到高外向者的特征之一,就是频繁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的功能不仅仅是让你感到开心,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你会在哪里获得奖赏,从而激励你去追求它们,也就是它在标定那个奖励在哪。 因此或许可以说,面对人生繁华,外向者斗志昂扬,而内向者则没有那么大兴趣,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提供给他们的奖赏表现得更为淡然。所以,再一次,要求内向的人变得外向大可不必,尊重一个人独特的人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尊重ta的人生选择。 神经质和尽责性的生理基础 再来看神经质。如果说高外向性的人致力于追逐奖励,那么高神经质的人就是在努力地识别威胁,然后避免被惩罚。现有研究较为一致地发现,神经质的这种倾向与大脑中更强的杏仁核活动有关(Brück et al., 2011; Chan et al., 2009; William et al., 2011)。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5:06:12

    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它的功能是控制大脑皮层的警觉和唤醒。艾森克认为,偏内向的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功能是更加亢进的,于是一旦有外界刺激输入,他们的反应会更激烈;而偏外向的人则正相反,他们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功能比较弱,所以对于刺激的反应没有那么强烈。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5:07:11

    如果说分泌唾液可以看作是对于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的话,根据艾森克的假设,既然偏内向的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功能较为亢进,那么他们就会在同等刺激下做出更加强烈的反应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5:08:24

    当环境是比较平稳和安静的时候,偏于内向的人就已经达到了那个最佳唤醒水平,所以他们会倾向于回避外部刺激;而对于典型的外向者来说,什么都不干时他们无法达到最佳唤醒水平,于是会倾向于主动寻求外部刺激(Eysenck & Eysenck, 1984)。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5:09:35

    并没有整齐划一的方式,需要分别给与适当的刺激才能让他们发挥最佳水平。 随着研究的发展,近期也有另外一种观点得到了实证的支持。这个观点认为,高外向性是一种具有动机性的行为模式。简单来说,相比典型的低外向者,高外向者大脑的奖赏回路更活跃(Depue & Morrone-Strupinsky, 2005)。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5:12:14

    杏仁核位于大脑的底部,长得形似杏仁。这个小小的组织威力巨大,它是大脑的情绪控制塔,特别是负面情绪,比如焦虑和恐惧,都和它有关。在看到令人恐惧的画面时,血液就会流向杏仁核,令它在功能性磁共振(fMRI)成像设备的记录下呈现出光斑。如果一个人的杏仁核存在功能性障碍,就会无法识别他人害怕的表情,在观看令一般人吓到腿软的超级恐怖片时,他们的杏仁核也会毫无波澜,一点都不感到恐惧。 “无所畏惧”,听起来似乎不错,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知道“害怕”为何物,本身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它会让人不知道躲避烧得通红的水壶、随便拿起一条毒蛇把玩,或者扑向不知名的危险,再或者由于不害怕被惩罚而犯下大错。那么相反呢?如果杏仁核的功能较为亢进,就会更早、更快速、更频繁地检测和辨识出环境中的威胁,进而感到焦虑—— 这就是高神经质者的日常,他们在看到带有负面情绪的面孔图片时,杏仁核区域的反应更加活跃。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高神经质的人总是情绪不那么稳定,并且经常伴随着消极情绪了。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5:14:51

    外向 脑干 杏仁核 情绪是否稳定,容易焦虑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5:19:45

    我还想讲讲尽责性。来看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超级倒霉,他遇上了一场严重的事故,然而同时他又很幸运,因为他大难不死,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写进了几乎任意一本心理学通识的教科书里,借由此人们第一次非常直观地看到了大脑与人格之间的关联。这个人名叫Phineas Gage,一般就叫他Gage。 Gage生于1823年,是个美国人,从事铁路建造工作。1848年9月13日,他和往常一样在铁路上作业,他今天的任务是要从坚硬的岩石中间炸开一条路。他先在地上钻了一个洞,填入炸药粉,然后嵌入一根铁杆,再然后点火。没想到的是,这个进行过无数次的操作在这一次出了差错,炸药提前爆炸了,他来不及躲避,那根长约1米直径约3公分的铁杆在巨大的冲力下径直冲向了他的左脸颊,从他的左眼后面穿透他的左脑,再从他的头骨处穿出,落在地上。Gage立马陷入昏厥,然而神奇的是,几分钟后他醒了过来,并且能够说话和走路,这让他得以求救并被及时送医治疗。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5:20:57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治疗,他奇迹般地复原,他的身体恢复了健康,智力没有受损,他想起了事故发生时所有的细节,并可以与人正常地交流。然而,故事继续下去,Gage事件中最著名的那句话出现了:“Gage再也不是原来的Gage了。”他的医生记录到:“Gage的脾气,他的喜好与厌恶、他的梦想和渴望,完完全全改变了。是的,他的身体还活着,而且健康,但那里面现在住的是一个全新的灵魂。”(Damasio,1994, p7)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5:21:22

    在别人看来,事故之前的Gage精明能干、勤勉有加,他做事情有很强的计划性,并且能够很坚定地执行计划,请注意这些都是高尽责性人格的表现。然而经历过事故之后,Gage变得不再勤奋,也不再负责任,他的行为反复无常、缺乏计划性、经常不计后果。鉴于此,他原来的雇主拒绝继续雇佣他,他搬离了原来的地方,并在事故发生的12年后因为反复的癫痫发作而去世。 在Gage死去7年后,他的头骨经家属同意被挖出,和那根刺进他脑部的铁杆一起,现在被陈列在哈佛大学的医学博物馆里。1994年,科学家们用神经成像技术还原了Gage受伤的头骨,并判定那根铁杆破坏了他大脑左侧前额叶区域的部分组织。现在我们知道,前额叶与理解他人情绪、控制自身冲动、调节自己行为以及执行计划等等能力有关。因此,尽责性这一特质也被认为与前额叶的功能紧密关联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5:22:51

    除此之外,现代研究也发现,宜人性与处理他人意图和心理状态信息的大脑区域的体积与活动性有关。大五人格中,只有开放性到目前还没有找到特别一致和稳定的对应大脑区域(De Young et al., 2010)。顺便说一句,大五人格可以在生理上找到对应性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代表这个模型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证据之一。当然,这种关联并非一一对应的,任何一种特质发挥功能都有赖于多个脑区协同工作。 与此同时,这一切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人格就是由大脑的某些区域所定义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大脑与人格之间的联结有两种可能,可能是由于大脑体积或功能上的遗传差异,导致人们表现出相应的人格倾向;但也有可能是反过来,人们反复做出的某些行为及其连带的经验,刺激了与这些行为有关的大脑区域的发展。很可能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5:23:42

    这听上去似乎是个喜忧参半的消息,一方面逼迫我们意识到和不得不承认,我们身上的确存在某些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地方,也由此认识每个人“硬件”上的独特性如何带来了情绪感受和行为模式上的独特性,对于或许难以改变的部分,可以加以接纳与理解。另一方面却也提示我们,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我们的大脑来改善情绪与行为。比如,研究发现,长期的冥想可以降低杏仁核的活跃度,从而降低神经质的程度。此外,如果我们主动给大脑“输入”一些积极的想法,是不是也可以有效地“引导”出一些更健康的身体反应呢? 很幸运,大脑具有这样的可塑性。例如,重塑我们对于压力的看法,将在一定程度上阻断压力感与消极生理反应之间的联结。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5:25:01

    改变对压力的看法,就能改变压力的影响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把压力妖魔化,我们听过太多关于压力的坏消息,一提到压力就如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除之而后快。然而,有些压力就是避无可避,怎么办?研究告诉我们,改变对于压力的认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身体对压力的反应。 在一个研究中,将被试分为三组,在一个压力情境后分别给他们不同的指导,一组让他们有意识地回避压力,也就是不去想它;另一组指导他们将压力反应评估为“这是身体在帮助我们应对挑战”;最后一组不给指导,什么也不做。结果发现,相对于另外两组,把压力反应评估为“是身体在帮我们应对挑战”的被试,会在后续表现出更健康和更适应性的心血管应激反应(Jamieson,Nock, & Mendes, 2012)。 也就是说,当你感受压力的时候,一定会产生一些不受控制的生理反应,比如砰砰跳的心脏、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等等。一般我们就会觉得,这是“难以承受的威胁”,压力一定是有害的。但是,如果把它解读为“身体在为你接下来的行动做准备”,也就是去信任你的身体,这样反过来,你的身体也会信任你,进而让我们对压力的反应更加健康。 就像心理学的先驱威廉·詹姆斯说的:“对抗压力的最好武器,就是我们选择一种思想而不是另一种思想的能力。”这也是当下流行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思想之一,即改变人们对于经验的认知,可以有效地调节身心状态。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5:28:06

    这也是当下流行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思想之一,即改变人们对于经验的认知,可以有效地调节身心状态。

  • 夏尔

    夏尔 组长 楼主 2022-02-10 05:28:22

    总之,今天这集我们讲到大脑是人格的生理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身心为一体,身体可以影响心理;反过来,心理也可以影响身体。我们承认,我们的确来自于身体,但是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身体。 我是王芳,谢谢收听,祝你身心愉快!但是还不想说再见,今天晚一点会有番外哦,那边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250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