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群”《做哲学》读书押宝活动(第二期)获奖者:阿呆
花开荼蘼(没错就是我)
《做哲学》28-42页札记


【一-1面对形式之病的态度和方法】
辩论建立在善意理解之上,面对论证之病,应先考虑如何补救改论证(绿色所示),无法补救再指出论证形式出错,指错最好的方法不是列举这些错误类型,而是构造通俗的反讽例子,比如针对“否定前件”构造反例:1,如果P是男人,那么P是人,所以2,所以如果P不是男人,那么P不是人。
【一-2 溯因归纳的防忽悠标准,标准的化简】
【防忽悠】溯因归纳其实就是对“肯定后件”这个错误演绎采取宽容态度。但这种宽容是有条件的,构造出来的原因P必须符合(1)简单性—用同意复杂的东西来解释本来就复杂的现象Q,就谈不上解释;(2)广泛性—构造出来的原因P比如能解释其他同类现象,比如星座学认为天秤座气质温和,它在遇到性格极端的天秤座时,做出一个解释:该人出生的经纬度影响了其命格,初听觉得很玄乎,但细想,出生经纬度是无法共享的,两个婴儿不能同时在一个点,所以这个解释对其他人毫无意义,这种伪解释只是一种对人的愚弄罢了。
检验溯因归纳优劣的两个标准也应该运用在哲学经典文本的解读上,不应该用更加晦涩甚至自创的术语来解释本来就晦涩的术语(简单性),也不应该只解释了一处一词,而对无益于文本其他部分(广泛性)。一言蔽之,就是“仰视全局”,“仰视”是以低姿态自处,用日常语言解释晦涩,而不是与作者比赛晦涩,“全局”表示贯通全篇,一词一处的解释必须有益与他词他处的理解。
【化简】书中还提到了一致性、保守性和预测性。我认为一致性交给演绎逻辑检验即可,无须重提;保守性表示解释原因尽量于已成熟的观念契合,自创术语和模型往往会更加复杂,而且本身就需要被解释,这是其实简单性的另一种表达;而预测性也只是一种特殊的广泛性,它意味着解释原因不仅应该可以运用于眼前情况,而且能运用于未来的其他情况。

【思考】如何区分恶性的预设结论与合理的解释学循环?
(未思考出有效区分方法)
【思考】诉诸权威或者大众···……,这些必然是不合理的吗?(举证责任)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得到次好的知识,追求最有保障的真理可能一无所得。对立的观点通常不是相互主动攻击、不都是不胜则败;而是一方攻城一方守城,攻城不胜则败,守城不败则胜。攻城的必须主动证明守城的错了,否则就是自己错了,这就是举证责任——一种不利的论证负担。那么谁能免除,谁应负担这种责任呢?
权威、大众常识、传统,这些显然虽然不涉及观点的内容本身,无法直接论证观点的对错,但却能让观点处于有利的论证地位(不负举证责任),而对立的观点,因其新奇,叛逆,激发不良情绪,那么反过来让它负有举证责任则更为合理。例如“自我存在”是一个常识,对其否定会带来不安情绪,那么佛教声称“无我”就应该负有举证责任。佛教提出了一个“诸法无我”的论证:物质、感受、想象、行为、观念(色受想行识)之中都没有自我,所以合起来没有也没有自我,而自我不可能存在于其他地方,所以自我不存在。但这个论证显然犯了合成-分解谬误,我们无法被这个论证说服,攻城不胜则败,常识应该得到捍卫。直到佛教能提出一个能说服我们的论证。
【二-3 补充-论证的非形式之病——当心前提中的小词!】
以下两要点和笛卡尔的例子摘自《哲学是做出来的》,其余3例自己拼凑

说明原因:
对于1的错误,康德从内容上供给了小前提,认为存在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但这里是从形式上考察大前提“上帝是完美的”,如果这句话的根据是定义,那么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上帝是完美的”,这里隐藏了“如果”,所以本体论推理即使不考虑康德的批判,最终得出结论也只是“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上帝必然存在”而已,题外话:有人认为这是句废话,我不认同,因为加入了模态词“必然”。
对于2的错误,观察可知是因为随意在句子中移动了模态词“可能”。检验模态词移位是否合理,《哲学是做出来的》提供了一种代入方法:用“可能世界”改写模态词,比如对笛卡尔论证可以改写为:对每个经验来说,都存在一个可能世界,使得这个经验在这个可能世界中错了。但是,使得经验A错误的可能世界α,和使得经验B错误的可能世界β一定是“同一个世界”吗?不一定了,那么从中也就推不出:存在着“同一个”可能世界,使得所有经验在这个世界中是错的(=“可能所有经验都是错”)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苏格拉底和他的伙伴群(猪猪群)群规 (冀翼)
- 苏格拉底和他的伙伴群(猪猪群)群宪 (冀翼)
- “苏群”《现象学的观念》读书押宝活动(第二期)获奖者:Cin... (花开荼蘼)
- 苏群 群资产状况贴 (21米深蓝)
- “苏群”《做哲学》读书押宝活动(第三期)获奖者:Cinderella (花开荼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