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
来自:Waldein
🐉断,自动化决策与计划生产
一、
首先来思考这样一个场景。双十一快到了,你打开手机。微信群里有人推荐了一件衣服,你觉得很好看,于是通过淘宝下单,支付宝付款,而后菜鸟联盟将包裹递送到了你手上。这个情景里出现了许多家公司和实体,它们背后是一条完整的生态链,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腾讯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2.25亿,同比增长5.2%,环比增长1%。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两大平台在2019年的销售额总占比75.83%,远远大于京东等余下所有电商平台。像是支付宝,微信等应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应用。虽然这些互联网公司巨头并没有形成法律意义上的🐉断,但是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断。你可以不用微信,但是你社会关系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由于企业已建立的优势,使用其他平台进行有效率的交流变得十分困难,“有得选,但是不好用”,这是一种不得不屈服的现状。这种实质的🐉断已经对社会进行了控制。从日常的生产、消费、和运产品输,寡头是无处不在的,各式各样的辛迪加和康采恩占据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买东西会用花呗借钱,网购上淘宝看看,吃饭用美团。除去对某种行业强制形成的自然和行政🐉断,余下的寡头大都产生于竞争的市场经济里,(对利润的追求使得企业不断提升规模化生产,而这反过来帮助企业建立优势地位)属于某种自发秩序也就是市场经济下运作的结果。
由于现代社会生产能力的富余,商品价值的实现更依赖于需求。从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生产转型可见一斑,由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的嬗变--生产导向转为需求导向。从本质上来讲,所有生产都是基于消费的,因为没有生产者希望生产一堆卖不出去的产品,资本和劳动的价值实现都仰赖于有效的消费。而各种互联网平台,正是影响人们选择的最好媒介。科技进步让大公司的管理难度成倍下降,同时依赖大数据和神经网络形成的自动化决策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而自动化决策是这些企业生存的最根本要素。根据定义,自动化决策是指“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分析、评估个人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或者经济、健康、信用状况等,并进行决策的活动”。我们每日浏览的资讯、短视频推荐、广告投放、借款额度等都离不开依托于我们个人信息的自动化决策。寡头们凭借业已形成的优势,通过算法收集个人信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用户画像。像是精准的大数据杀熟,都离不开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掌控。用户的消费行为看起来是自愿进行,实际上是通过平台实现,是受平台限制的。既然用户需求需要通过🐉断寡头来实现,那么生产也就受寡头制约了。
在产品生产和分配比较初级的阶段,去中心和原子化的决策,即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手段,良性的竞争也带来创新。但是市场是无法洞察人的想法的,它只能通过延后波动的价格信息,通过逐利指标进行反馈,通过优胜劣汰市场周期来调节。而价格扭曲导致的资源错配的事件时有发生。
伴随新自由主义而来的是福利的削减,工时的增加以及不断积累的家庭债务。全球化的副作用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似乎是某种必须忍受的痛苦),资本甚至不需要劳动力就能完成自我增殖;通胀水平和失业率永远互斥,市场出清永远是某一个时刻的理想状态,从生产性过剩的经济危机到虚拟系统的金融危机,各式各样的危机愈来愈频繁,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而这些都是市场秩序运作的结果。
二、
🐉断的危害不再赘述,现谈这些联合混合企业的可能性未来。在每个超级🐉断企业中,复杂的、有区别的生产将以计划方式组织起来,它们依靠的正是大量的数据收集形成的科学决策。这些数据—金融—生产—销售链条的新型🐉断组织体客观上为万物互联创造了基础,其拥有的独特的技术优势使其能够提供社会化的服务。既然自动化决策有能力收集和预测用户的需求,那由需求驱动的计划生产也就有了可能性。
“在科学技术远没有发达到使中🐏计划部门可以估计各种产品或劳务对于不同社会成员在各个时刻和场合下的“效用”之前,中🐏计划部门是不可能替所有的人作出“生产什么”和“怎样消费”的正确决策的;这样的决策过程会造成很大浪费,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产品将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官员得不到足够的“激励”去获取每一个公民对各种消费品的“评价”。”-- 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 旧时代的计划经济体制都名不符实,充其量为官僚指令经济。此种情况下,自由市场体制则成为较不坏的选择。扼杀人的创新性的从来不是哪种经济体制,而是专权,不平等和傲慢。计划经济不是平菌主义和官🕊主义,极权不等于计划经济,反对者乐于见到计划经济衰颓的现状,却不敢面对其所带来的远大前程。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是指生产按照统一计划进行的经济,并且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人,所有的生产者,首先参与计划的制定,然后再参与计划的实施。”-- 阿列克谢·萨弗罗诺夫 (苏联经济史学家)来源:知乎:KGB1986 译
苏联经济学家康托罗维奇认识和探究了进入现代经济学核心的方法论基础,这就是数量配给的构成和价格的构成之间的对偶性概念。 价格体系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于经济中的生产要素、商品和服务的分配进行调整,使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最优。
即使在苏联时代也无法做到让所有的生产者参与生产计划制定,受客观条件限制,劳动者很难参与生产计划的制定。苏联的计划经济仍然是命令经济,在实际生产中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主管官僚决定该生产什么。虽然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有着高度发达的数学科学作支撑,也只是尽量将生产数据和需求拟合。在实际的经济活动里仍然需要价格指导以及卢布控制,产品生产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利润限制。而计划经济的核心正是产品非商品化,以更少的时间获利更大化的效用。衡量产品价值的是劳动时间,而不是租金或利率(即rent)。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里,产品生产不以利润率为目标,而是为社会总需求服务,也就是公共福祉。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生产计划是由社会总需求汇总的,扩大化的产品生产以需求的增长为动力,同时有着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要求,客观上推动了技术创新。特别要指出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等于私有财产公有制,生产和交换是建立在仁命铭主的基础上的,是冥猪后的集中控制。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是生产和分配活动的总合,无论是市场还是计划,核心都是对资源的加工和分配。我们应该寻求的是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和最少的劳动时间。
有一个现实情况是,即使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是极少的,多数时间的生产只是为了利润,即资本的符号价值积累。而计划经济的核心是时间经济,重点是如何用最少的劳动时间生产最多的产品,需求怎么样能够被最有效地满足。产品交换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存在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不同的生产体系之间。直到生产和分配计划完全覆盖每一个人。由初期按劳分配下的计划生产过渡到完全的计划生产及按需分配。
竞争和集中管理二者如果是不完全的,都将成为拙劣的和无效率的工具,它们是用来解决同一问题的只能任择其一的原则,把两者混合起来就意味 着哪一个也不能真正地起作用,其结果反而比始终只凭借二者之一的情况还要糟些。或者换一种说法:计划与竞争只有在为竞争而计划而不是运用计划反对竞争的时候,才能够结合起来。--{通向奴役之路}
“苏联总体上在技术方面保障了全国计划,但在计划的社会政治方面上、在劳动者参与经济管理、争取劳动者支持社会主义方针这些方面却要差得多。”-- 阿列克谢·萨弗罗诺夫 (苏联经济史学家)来源:知乎:KGB1986 译 。苏联的经济体制在分配上做得不尽人意,但是在与之对立的市场体制里,分配不公则是以更隐秘的方式存在,市场经济体制也只是堪堪其用。苏联体制下的极权压制较为明显,而欧美市场体制下的极权则隐藏的更为巧妙。商品拜物教和技术理性对人的奴役程度并不比思想审查和古拉格低。
凑巧的是,现代经济学里重要的研究就是各种各样的Equilibrium即--个体的自利决策形成群体上的最优解。而计划经济的终极目的不是预测需求,而是收集需求并跟随需求,这与价格信号起到相同作用,只不过更为精确。鉴于自动化决策以及🐉断企业业已建立的成就,未来的前景既是黑暗也是光明的,借用毛的一句话,天下大乱,形势正好。
未来对于整个机制在反对官🕊主义、提高信息的流转和透明度、确定生产的目的性上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完成,最终通过技术的手段精确生产的量、减少在计划中的冗余损耗,同时准确满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