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聊聊这几年的经历吧
来自:醉梦星河(我是“木头大叔”)
在建立个人知识体系、有明确的阅读路线之前,我还在不同的单位之间流转,忙碌着处理各种材料,应付各种检查。
说起这十多年的上班经历,也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毕竟辗转数十个单位,在各种岗位上都被考验过,能写大小材料,能搞摄像录像,能搞新闻宣传,能下村做群众解释工作,还能监管工程、审核报账,也算是万金油了。
后来,这种忙碌生活在2018年初结束了。那时的我去了西安,在一个银行上班。每天下午下班后不吃晚饭的我,烫完脚就可以拥有5点到12点的大量整段时间,可以说闲的一批。
忽然间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得干点什么。不然天天打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手游,真的是太浪费生命了。仔细想想,这个想法的萌生应该是来自于媳妇肚子里刚怀胎没多久的孩子,毕竟等她出生以后,需要教育的方面实在太多了。
如何学习才效率最高、又该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常识才不会被毒打,诸多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于是我开始思考,觉得应该要把自己经历过的人生经验写出来,让她少走一些弯路,在起跑线就有良好的基础。我想的是最好能够出书,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这样更方便教授。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我的人生经验还不够丰富,能写的并不多,各个方面的知识都缺失不少,也没找到能为之奋斗一生的领域。那么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好好学习,从阅读书籍中汲取经验。
于是,我开始疯狂的看书。从2018年到2021年的四年里,每天基本都能阅读至3个小时以上,算是多年上班以来很难得的一段时光了。
起初思考阅读方向时,我打算先找出一些纲领性的东西,用于统领整个人生。尤其是得先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随其他人的评价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之所以考虑从顶层开始,也是习惯使然。我喜欢全面而系统的感觉,自上而下的结构可以做到全面系统、有条理,无所遗漏。
在我寻找人生方向的时候,一个名叫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他的名作《人生的智慧》直接给我指明了方向,也让我走上了极简主义的道路。他将人的拥有分为身外之物和自身,也就是物质、他人评价和精神。人生的重点在于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在,而不是拥有各种物质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极简,我脱离了物欲,快乐的来源就是阅读时“心流”的愉悦和自我提升后的满足。
选定了生活方式后,就该建立个人知识体系了。此时,如何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分类成为首要的挑战。幸好,已经存世已久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为我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以这两法为基础,我将整个人生分为三个大类:工作、生活、学习。工作主要就是公文写作和办公能力两个方面,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娱五个方面,学习就是学科常识和常用能力两个层面。
正如之前所说,我一直主张的就是先建立整个系统,这样后期遇见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能有对应的位置,纳入即可。有了大框架,选择什么样的领域作为重点领域就成为了关键。首先,我不得不承认,人生太短,一个人的精力也真的是有限。即使想要在某个领域的几十个细分支里的一个小区域内达到巅峰,穷其一生都不不一定能成。而我偏偏是想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这种矛盾就让人十分难受了。
这时,我恰好阅读到了胡适的经历,有了很大的启发。他说:“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于是,我决定以各个领域的通识为基础,在选定的一到两个专业领域内达到精深,最终确定认知心理学和哲学为我的终身目标,毕竟我又爱研究方法论又爱思考终极问题。这样一来,最合适自己的阅读之路也就很明显了:一开始博览群书增强底蕴,接着集中攻坚达到高峰,最后以他山之石来触类旁通。
说了这么多,在我看来,个人知识体系其实就是个知识库。毕竟人脑的记忆没有那么的好,外挂一个硬盘不是很香么?有了知识库的大架构以后,你可以通过吸收消化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存储在库里。存储方式为分门别类,这样在大纲框架的提示下,你能够清楚的知道缺失的地方,便于后期学习。然后当你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从库里提取,然后输出。同时保持实时更新,确保观点的正确性。
当然,如何存储到库里,这又是一个很长的话题了,今天先聊到这里吧。
-
单单 赞了这篇讨论 2022-02-22 17:32:15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微信读书用户进 (氵衮)
- 坚持而佛系的阅读记录 2025 (窝在角落里)
- 今日读书笔记 (基地)
- 阅读记录2025-2026 (清风明月)
- 【签到】悦读记录 (睢园绿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