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经验|采访教龄36年的老师,如何启发孩子的天赋
来自:一杭
你猜的没错,我采访的是我爸。 我爸,作为一名老教师,在行业内不能说顶尖,但也算拔了头筹。从教这些年,带过奥赛,带过创新教育,拿过全省在全国刊物发表专业论文最多的单科老师。 市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以上,是他的个人简介。 我并不是他引以为傲的孩子,甚至可以说曾经让他很失望。但是不影响他是一位好父亲,好老师。他在教育上,有自己独特的心得,在我儿子身上,我看到了他教育方面的能力,以及对下一代人的爱。 所以,今天总结出来,也许可以给各位父母一些参考。 1.学习不是凭死记硬背,而是靠大脑 从教多年,我爸发现很多孩子上课都特别认真,作业也很认真完成,但是成绩就是上不去。他后来观察,很多孩子只是在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并没有做到真正理解课文背后的意义。刚开始背诵很快,源于他可能享受背诵后带来的成就感。随着知识量越来越大,背的越快,忘的越快。 刚开始我爸带小朋友,没事会给他掰指头数数,从10,20,30.....以此类推的数。很快,孩子就能数到一百,因为孩子发现数字背后是个位数的递进规律。这个无意中就是教会孩子,学习不是凭感觉,而是靠总结。你通过数字的递进规律,发现数数是需要清晰思路的。 我爸以前常提到一个观点,就是人的学习能力其实是通过神经元反复刺激得到的。你需要在他小时候,就对孩子形成刺激反应。反复的输入,会促进神经元不断变粗,下次遇到同样的词汇,大脑就回自动形成条件反射。这个其实就是早教的意义,不断刺激孩子的神经元,但绝不是填鸭式灌输。 这就是思路的重要性,举个例子,爸爸说有人特别擅长跑步,但是不擅长短跑。他在长跑时,大脑是很清晰的,但是短跑时就不行了。为什么?因为他脑子里只有长跑的思路,却没有短跑的思路。 很多人觉得教1234......没意思,孩子迟早都会的。其实并不是这样,1到10是最简单的变式,所有数字奥秘都是先从最简单的开始。一个数字,你要去想的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数字之间的联系。 其实教学的引导,和科目没有关系,主要是教学思维。这么多年,我从来没见过我爸用过教案教课。他会备课,但是很少用,都是通过引导。他讲课幽默风趣,很受学生欢迎,关键课上的寓教于乐,学生不觉得学习乏味枯燥,反而容易引发学生对学习乐趣的探索。 有天赋的孩子,大脑神经元是直接连好的。但是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绕着思维学,所以学习阶段,我们最注重的,是要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小学阶段也许凭努力可以,一旦到了中学一定要靠思维取胜。 2、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主动 我很少看到我爸当班主任期间,逼着学生学习的。因为他的观点从来都是,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家长和老师能做的,就是给你提供学习条件,如果你觉得是为了老师或者父母学习,那这样的学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一辈子都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学习其实没那么痛苦,很多孩子一到初中考就拼命的熬夜看书背书,但是发现效果越来越差。我爸分析,有部分孩子是哪里强补哪里,对于自己的弱点视而不见。所以偏科没考上理想学校,这样的孩子每年都有一百多个。你说遗憾,那肯定是真遗憾。 我爸带了个年轻老师,他是86年的,本来当年高中成绩很好,理想学校是哈工大。由于填报志愿和单科成绩的不稳定,最终错失所有理想学校,去了自己不喜欢的师范。 爸爸也觉得他可惜,但是无奈,对于普通家庭孩子来说,高考是最公平的一次考试了。有时候,没有条件的话,一次决生死。 他建议每个学生,从高一开始,就端正态度,学习要主动,不要被动。要根据自己的弱点,专门攻克,而不是一直把强项反复练习。 如果做题不用脑子思考,只是为了答题而答题,你就算做几十本卷子,还是没有提高。因为你的思维就是像小学生一样,单纯为了考试。但是初高中,你要学会的是总结能力,而不是单纯为了考试去做题。 把精力的百分之八十放在不会的问题上,反复总结。不要盲目刷题,先把一套不会的反复练好,考虑每道题出题人背后的意图。 对于成绩好的孩子,学校其实对这些孩子来说,意义不大。学校只是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他们更擅长的是研究自己不会的,但是大部分孩子最终都成了陪跑教练。 是学霸有多聪明吗?不是的,是因为这些孩子掌握了应试教育考试的规律。大部分的孩子天资都是一样的,有天生学习能力极强的,能占几万分之一吧。 真正拼智商的地方,都在全国的奥赛或者竞赛上。如果想单靠自己靠个好大学,那么需要的不是努力,而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个过程,审题思路很关键,需要的就是反复避免因为粗心而做错的题目。因为初高考,一分就是一操场的人,你需要通过不断避免自己粗心丢掉的分,去赢得一操场的人的机会。 智商其实在考试时,占比因素没有我们想象的大,更多是思考的逻辑和学习方法。 我爸带孩子玩磁力片时,就会观察,如果他能说出对应的图形,下次就不会再问他。但是他对应不上的图形,我爸就会反复跟他沟通。大多数时候,孩子并不会当时就反馈,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就指着图形能挨着说一遍,基本都对。 这也是我爸把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引导到幼儿的早教教育上。 3.孩子永远是主角,家长是配角 在这点上,我爸的观点是,学习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学习。并不一定要亲自指导,学习是要孩子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家长要带着学才去学。 一般都是孩子学习,家长也可在旁边看自己的书,互相不打扰。孩子在小学阶段就要慢慢引导自我学习,我们父母点到为止就好,让他多找同类型的题,自己去论证就好。 讲到快乐教育,其实在这点上,我爸是后悔过的。因为小时候我身体不好,爸妈对我特别放得开,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好好活着。所以,我的童年确实很幸福,进入工作后却一直在补以前的课。花费了更多精力,也还是有明显差距。 在对待孩子教育上,父母可以不焦虑,主要是掌握方法。但是你说完全的快乐教育,我觉得很难。因为孩子终生都要面对人生考题,如果因为之前的快乐教育,而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那么后面孩子只会有更大的压力。 我观察到,我爸似乎也想清楚了这一点。所以在带孙子上,他虽然主张让小朋友尽量多玩多体验,但是也没有放松过对孩子的引导和培养。 比如会通过衣服、建筑、楼牌等认颜色、认数字、认形状、认大小、认长短等,我爸今天特别感慨,优秀的父母显然要对孩子付出的更多。学习是一方面,独立思考和生活自理能力缺一不可。 所以,引导和培养真的是要从娃娃抓起。不是抓学习,是抓思路。 这就好比种花,要是优质的种子,势必会结出美丽的果实。但是如果种子是坏的,你再用心浇水,都不会开花结果。 思路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曾国藩的一日三省吾身。如果你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跌跤,那么你并没有学进去。思路,就是帮你规避危险,遇到同样的错误,不会再犯。甚至加以改进,下次做的更好。 这套思路,不仅用于学习,也用于为人处事。 学习,千万不能只拉车,而不看路。看路,比拉车还重要。 所以育苗阶段,就要开始手把手的修剪。如果已经枝繁叶茂再去修剪,恐怕动的就不是剪刀,而是大刀了。 人性的本质都是相通的,喜欢轻松,逃避痛苦。大人一样,孩子也一样,如果关键时期,大人和孩子一味的追求快乐教育,那么后面的课是孩子和大人一起得补。 如果是这样,我们要追求的,应该是快乐的学习方法。让方法给孩子带来鼓励,通过鼓励找到成就感,最终达到共同目标。 中医讲,上医治未病。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种子时期培养好学习思路和正确的方法引导。后面的学习,对孩子来说,就不是任务,而是通关的快乐。 不要听别人说什么,教育孩子都是在实践中得来的。 如果说如何极简的教育孩子,那么只有两点:一个是开发孩子的大脑,另一个就是教给他学习的思路。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母子之间关系应该是怎么样 (蠢货)
- 清扫鸡毛|即将失业,老公抱怨开支大并提出让我找工作 ([已 注 销])
- 求佛问路|要不要因为省钱辞掉神仙育儿嫂 (已注销)
- 求佛问路|双职工可以6月龄送孩子去托班吗? (木木瓜不说话)
- 求佛问路|孩子不肯写作业怎么办 (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