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做完了最后一次心理咨询,分享一下我的心理师的“金句”
来自:一个愿望
统一回复一下我是大众点评找的心理咨询🤨🤨就反复对比环境、心理师和评价,我去的心理咨询室400-600/每小时不等,坐标成都哈,因为也不是打广就不把咨询室名字放出来了
—————————————————————
先说下我没什么真正的心理疾病,平时情绪还算稳定,健康正常人,就是去年在职考研压力太大,十月底那段时间可能弦绷太紧临近断掉。
但我当时表现出问题是:非常非常在意与一个好朋友之间的关系,并在这段关系里有强烈的失衡感和不安全感,伴有浓度比较高的焦虑、不甘、委屈、愤怒、嫉妒等不良情绪。
于是我是以咨询“人际关系”的头号去的,买的套餐一共去了8次,昨天结束了最后一次,整体的感觉就是1⃣️我宣布我的心理师是现在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2⃣️心理师是为数不多的我深刻认为“有的钱就该别人赚”的职业之一
我觉得心理师可以为你提供一条你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想不到的路的,以下是整个咨询里让我印象很深的一些话:
▪️“表达愤怒和愤怒地表达是不一样的”
比如我飞去广东找这个好朋友玩,但她一直顾着自己才接回家的猫,我说我有甩脸色,心理师表示这只是“愤怒地表达”,周围人能接收到你的情绪甚至被你的情绪所影响,但是用处不大,因为你只是传递了情绪❌
而良性释放负面情绪应该是:严肃而认真地告诉我朋友,我很不容易换了班大老远来找你玩,但你是不是对你的猫关注太过?你这样令我感到被忽视,再好的朋友之间也不能过于随意对待,我现在的感觉很不好,或许你该和我多聊天而不是一直逗你的猫。清晰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并提供解决办法💯✔️
补充一下!楼里有小伙伴发出了和我当时一样的疑问😄:可是就算冷静地表达了我的情绪,对方也很有可能无法精准接收或者重视我的诉求啊
然后我的心理师表示:其实对方的反应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你是否有把你的情绪释放到位?是否有得到有效宣泄?这个比较重要
▪️“其实成年以前,孩子对父母的爱是要远远大于父母对孩子的爱的”
心理师说中国父母喜爱强调自己的付出和奉献,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歌颂父爱母爱的伟大,但孩子对父母的爱里面不单单包括亲子间的孺慕之爱,还因为父亲和母亲也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第一个理想化的客体,那种夹杂着幻想、崇拜的爱其实才是更浓烈深厚的。
▪️“要承认一些爱恨并存的情绪”
我可能和很多豆瓣er不一样,我非常信任和依赖我的爸爸,我爸爸给予了我非常优质的父爱,并不是说妈妈不爱我,而是我妈妈无法提供给我足够有安全感的母爱,并且在成长过程中无意识的一直忽略、打压着我,我至今无法愈合的创伤是源于我母亲。
我埋怨她、憎恨她、用无视和封闭回击她。
可是有哪个孩子能不爱自己的母亲,我也渴望她、亲近她。
好矛盾哦!所以心理师说:并不矛盾,那就承认这样爱恨并存的情绪吧。人是非常复杂的生物,谁说爱与恨这样的两个极端不能同时存在呢?不用因为承认爱而试图草率地抹平恨意,也不必因为怨恨而刻意忽略心底的爱意。
其实这个好难啊,我也没能清晰的做到,不知道表述清楚没有。因为家庭关系是困扰非常多人的问题,所以还是把这个写下来了。
▪️“有童年创伤的人很多成年以后会在潜意识里强迫性重复创伤经历”
假设比如你小时候吃草莓过敏,全身红肿差点窒息,有的人长大后会界限分明地对草莓敬而远之,但有的人就莫名看到蓝莓也想尝尝、看到树莓也想尝尝:“我真的还会过敏吗?它对我真的有那么大伤害吗?它就不能让我正常的尝一尝梅果类水果的甜蜜吗?”
不知道这个例子是否能让大家比较直观的明白“强迫性创伤重复”的意思哈。
实际比如我姐妹,她爸爸对她属于纯正的打击式教育:你不行/你好笨/你还是算了吧。但很迷惑我姐妹长大后找的男朋友大多都是有这种pua潜力的鬼样子。
那天咨询完我分享这个理论给她她真的顿悟,她其实就是在找和她爸爸相似的人,因为她太熟悉这种打压式的模式了,一是她在这种类似的相处模式里有安全感,二是潜意识里试图从和爸爸相似的人身上一遍遍地获取在爸爸那里没有得到的鼓励、支持和肯定,试图获得一个不一样的happy ending,给童年被压抑、被打击、被羞辱的自己一个改变的圆满结局。
但其实注定会失败,因为像她爸爸那样的人就是给不出来,于是她就分手、换人继续,这就是反复地强迫性重复创伤经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协和系一群天龙人的事情,大家看到了吗😰 (再见明月轮)
- 宫2.0事件对方拼命想把锅往网友聚宝上带 (momo)
- 彻底跟父母撕破脸了!!!再也没有家了… (🐟)
- 王者有没有人带我飞 (fffff)
- 小狗靠钱吊命,还需要救吗?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