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江秋
高若轩 《侍坐》通过记录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对自己志向的言说,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和劝勉告诫,也能看出子路的率真,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谦恭,曾皙的卓尔不群,更能通过“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一句看到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其次,孔子对曾皙所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喟然叹曰的举动也可以看到孔子对通过施行礼治而达到的太平盛世的向往。 《齐恒晋文之事》记录的是孟子游说齐宣王行仁政的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不仅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也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养民、教民的政治主张。具体来说,孟子认为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两人同属儒家,却出生在不同时代,在思想上也存在差异。孔子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后期,周天子式微,诸侯崛起,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提出“仁政”和“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等治国方略,尝试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孟子则出生在战国时期,此时社会更为黑暗,战乱四起,人民生活极其困苦,仁义早已被抛之脑后,猛子故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在我看来“礼”“仁”是儒家之本。不同的是,孟子的施政手段更为具体,而孔子的施政纲领则比较简单。孔子治理天下,不外强调“礼乐”二端,而孟子明确表达了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正如《齐恒晋文之事》和《寡人之于国也》中所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猪彘之畜…”除此之外,孟子的民本思想也更为鲜明很具体,正如他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