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书/房|有时觉得,被我热忱的书籍撑起了我的节节脊梁
来自:静谧形态琳琅(所知甚少)
时值高中的初年,勉强算学有余力,故而硬挤空闲的时间基本都用来做我所热爱的事——许是年少的好奇心作祟,导致我喜欢的事物可以说算蛮多的——当然书籍算最重要的那样。
正巧明日就要放假了,久违的,临时起意决定分享些事物。虽然说我选择的是晒书和晒书房吧,但其实我的书房倒是没什么好瞧的,毕竟哪怕是个像样点的书架都没有,往往摇摇欲坠。书籍也算不上多,所以其实更倾向于分享——平时我在学校中可以说是特立独行了,毕竟不知道到底该分享什么和聊些什么话题:在我看来,分享的乐趣其实是在于对方的回应的,尤其是对你的话表示认同的回应。没有这点的话许许多多闲聊都会没什么意思,学校是更具备某些纯粹的性质,因为没意思就是不愿聊天,而不愿聊天所表现的也就是沉默寡言,当然也不代表我没有倾吐的欲望,否则的话我也不会来写这些琐碎的有的没的了,对吧?

第一排的作品分别是《尤利西斯》,《堂吉诃德》,陀思妥的四部作品和《焚舟纪》,《深时之旅》,瓦西里的《生活与命运》和《没有个性的人》
说实话,最初读《焚舟纪》的时候真的被她的阴湿冷冽的笔调震惊了,华丽得好像中世纪传闻中所赘述的巫女(和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当然无关),又在驳斥甚至对着道德肆意嘲讽冷笑的感觉,完全感觉不到那种所谓女作家的感觉(卡特前我对英国加女作家的印象基本上就是伍尔夫的徜徉和忧郁的优雅了),倒是有种江户川和谷崎润一郎的变态感,譬如《刽子手的美丽女儿》和《紫女士之爱》等。当然后来觉得她和那些霓虹作家的对道德的蹂躏感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很棒的作品以及很鲜明的风格,虽然暂且只看了安吉拉卡特的短篇集,但完全有兴趣去看看长篇。等什么时候能买了再说吧,毕竟我的经济能力有时候不大能支撑我的阅读。

而旁边的五本书都是译林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虽然说译林爱用轻型纸,但他们的书到手后质量算得上是国内轻型纸中极好的了;当然归根结底,因为是南方仍旧担心它会发霉来着,能选用胶版纸最好还是用胶版纸吧;其余看个人
而陀必然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其一,准确来说是最喜欢的五位作家其一,每次看到他长篇累牍的疯言疯语,都会看到自己的脑袋嗡嗡作响,好似在无限回环的长廊中接受余晖的审判的同时看到长夜的救赎,伸手到触手可及的世界,而那些有时候可能恣肆当满溢出来的对人性隐秘的描写和各式各样的交锋和转折都令我觉得畅快,当然憋屈又是有的(大概我是个M?)。倒是有许多人表示说看不大懂陀思妥的作品,我倒觉得算不上难读,如果读得少的话想必是会有些难以摸清作家的意图和文章的脉络叭?加之俄罗斯人名的各种构成部分也确实奇怪又难记,这时候备注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再者,我似乎对记人名有一定的天赋吧?不论是拉美,俄罗斯,抑或意识流作品中的人名我都觉得不构成多少阅读的障碍,看起来仍旧蛮流畅的。
《深时之旅》是一部令我叹为观止仿佛一点一点接触《虫师》中的光脉和种种自然又魔幻的奇迹的游记,好是好,但它也仅限游记中的极好了(好叭,我也承认我其实更爱故事情节离奇荒诞深叩人心的)
书倒是有些多,我不一本本赘述了吧。堂吉诃德是我近几日在学校刚刚看完的作品,不得不说,塞万提斯确凿是我在那个年代最喜欢的作家,戏谑又荒诞的讲述一本正经的英雄,一切英雄似乎俱源自幻想,而塞万提斯将其概念竭自己所能的放大了。其实,我好像自其中隐约看到了某些作家——譬如陀思妥和卡夫卡——的来源,当然,仅仅是隐隐约约的感觉而已也没有什么实证,如实在觉得可笑的,就权当某不知名读者的戏言叭。当然这个版本的其他方面姑且不论,但插画实在是我目看过的有插画的作品中最爱的:明丽且阴郁,耽于幻想又瘦骨嶙峋
《尤利西斯》,个人以为不如《追忆似水年华》来得合我胃口。倒不如说《追忆》讲求的自我的意识,而《尤利西斯》讲求的是个体的意识叭——或许也是由于乔伊斯曾也是个现实主义作家的缘故叭?如果说有机会的话倒是会试着读读《芬尼根的守灵夜》,不知道会不会给我对他的新的感触。

中间的是一大堆马尔克斯的作品——包括《一个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霍乱时期的爱情》《族长的秋天》《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包括三部布朗肖的作品,《愤怒的葡萄》,芥川龙之介全集五册,说起来芥川的全集实在是惭愧:买来后基本没怎么翻阅,所谓芥川补全计划也仅限于曾经自己本来就看过的作品——《竹林中》是我认为最好的短篇小说其一。而马尔克斯的风格其实是我看过的最奇怪的作家其一了,你说他文字笔调恣意绚烂肆无忌惮的话,实际分析起来,会乍然发现他其实比喻都不怎么常用,而大多数比喻也是很贴切现实的那种不如何夸张的比喻,说理更是不用提——像陀思妥那样的疯言疯语?《百年孤独》在我看来要任何其他作家来写,估计长度都会差不多多一倍。但马尔克斯的创作极度纯粹,他的笔调就是在铺陈各式各样的事,甚至《百年孤独》中事占了许多而对话也算不上多,纷至沓来的叙述和层层递进的时光似乎始终围绕着一个基调,而对生命的其他生命的狂热都在那个基调身畔团团乱转——孤独。就好像他生来就是为了讲,为了讲述好这个唯一的又是不唯一的孤独似的,马尔克斯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其一了,他对孤独的执着和纯粹令别的作家和他比起来有时候不值一提了。他正如白先勇说的某些作家一辈子只为了写好那三两句话,而留了许多的作品。当然,马尔克斯的话就只写了孤独吧。
后面的最后一排包括:《庄子注疏》《楚辞》《鲁迅文集》白先勇的三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叫魂》《中国哲学简史》《大众哲学》《人间词话》《中国小说史略》《边城》《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
白先勇的作品我大概最后悔的是买了《树犹如此》吧,他令我完全不喜欢了这个作家——当然树犹如此一篇倒是写得真挚诚恳,但……不必多言
现在想来作品和作家是既分离又交融的吧?毕竟没有哪部作品能展现哪个人一个完整全面的自我,回忆,潜意识,对种种事物秉持的情绪和态度,都有着影响的因素。当然,《孽子》是国内小说中我极爱的作品,仍旧如此。


时候不早了,然鹅我还有个非常重要非常喜欢的作家没有谈论的——实在只能像记叙流水账似的大略看看了
分别是——《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百年孤独》《约翰克里斯朵夫》——如果说要我推荐一部值得任何人阅读的作品我必然会推荐这部,生命的诗篇,音乐的诗篇,罗曼罗兰被小学经典读物宣传得好像只有个《名人传》来混了个诺奖实在是太可惜了——《浮士德》《加缪文集》——强烈推荐郭宏安的译本,虽然说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豆瓣上不喜欢郭的人蛮多的而我反倒更不喜欢柳,在我看过两个译本后,觉得郭的译文在日常的时候有种别样的随意散漫信手拈来感,而到了真正的长段长段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重要的段落,就好像层层递进的后摇骤然想起了架子鼓般,文采斐然,生命的太阳象征的太阳高挂头顶闪烁着光芒令人晕眩,道德就好像真的化作了如此晕眩的事物似的存在着,构成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如高悬的太阳,冷冽,白炽;加缪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其一——托卡尔丘克的三部作品,后浪这次令我有些失望来着,我最喜欢的日剧《白色巨塔》原著,早年买的窗帘布,茨威格,《星之子sunny》,其实这部漫画作品在许多时候甚至有了种淡淡的《无人知晓》的感觉,可惜情绪更加强烈就好像《无人知晓》有着《局外人》似的嗫嚅,而《星之子》在内心呐喊着,当然心理的描写和塑造十分到位,只是收尾颇有后期是枝裕和的感觉,平淡自然,虽然说我更喜欢《无人知晓》那种无视道德的诘问——总而言之,喜欢第二册,对第六册稍微有些失望,但也不失为漫画中的神作

三岛由纪夫,我可以说是不加之一的最爱的作家,他将一个完整而冷冽的官能性世界赋予了我,尤其是《丰饶之海》在我看来是我目前看过的最出色的作品了。没有其他作品能够比拟的出色,那种对事物对所谓的繁华和轮回的结构,和整体结构经历着轮回的本我的本多,抑或轮回中浮生再现的清显,勋,金茜和安永透,我感觉到本多的生命就好像一场扎根时代的巨大的象征,而三岛也似乎是我意识到的见证到的最扎根时代又最超脱时代的作家——譬如说所谓的,军国主义倾向,对天皇的一种堪称信仰的崇拜,都象征着他脱离不开那个霓虹的时代特征;可他,对他来说那些一切的一切,如果觉得政治就是他的全部那就完全书谬误了,就仿佛是太阳高悬着在那儿,我们需要的意识到的真的是太阳多么重要,阳光多么明媚吗?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太阳在那儿罢了,就好像只是需要一个坚定自己活着的信仰;对三岛而言大抵就是如此吧,如果仅以这些来评判和否定他的一切可就太令人沮丧了。而某些其他方面,最近重读《晓寺》觉得这部作品的水准也是极高的:虽然说,有些人说三岛在晓寺中并没有把控得住自己对各方面理论的泛滥,他自己都没有将事实搞清楚就大篇幅大篇幅地写,导致了晓寺可以说是丰饶四部曲的低谷;当然我也不是否定ta们的观点,我只是觉得,所谓信仰之所以为信仰,正是因为它是被笃信着的,而三岛对自己的理论对自己将世界的见解和看法又有一种绝对的笃信意味,他是那种极度相信自我的作家,再加上敏锐到了极致的感知能力,使得他对各个方面各种类型的人的心理描写都能够用不知道为什么精辟偏偏就很精辟的奇特言论来概括,而且正如他自己在《鲜花盛开的森林》中所言的,他特意避开所谓寸铁杀人的句式,而开始转向了轻骑兵方向发展,而到了《丰饶》的地步大概已经成为了战略武器的地步了,清显对爱情的那种暗晦又至美的感觉,勋的切腹,金茜迷乱于肉欲的那刻,安永透对百子信的处理包括后续的庆子的痛斥,都在门迹最后的遗忘中确证了一切象征的崩塌,生命除了象征外到底剩了些什么,意识除了主观又哪里有客观的色彩,更何况,虽然说《金阁寺》的对女性的物化和完全将女性摆在一种处于金阁寺的美的对立面的地位,的确看了并不舒服,但我觉得三岛本人对女性的理解反倒没那么偏颇畸形——反倒是《金阁寺》过于著名而将更多的人对三岛误解了,我感觉《丰饶》和《萨德侯爵夫人》等作品中对女性的描写和塑造属实是精彩至极浓墨重彩了,虽然说《丰饶》的大半女性角色的取名不怎么用心,全是这子那子的……而某些隐晦的情绪和在隐晦情绪中挖掘美感,也是三岛最擅长的——包括本多对金茜的爱,所谓老者的爱必然是卑劣,因为他们有个衰老的不治之症,还是晚期,病人的情绪和心理往往畸形了属于是,所谓的孤独反倒不强烈了。虽然说《晓寺》和《苦妓回忆录》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但我感觉苦妓倒是相形见绌了。毕竟,恐慌等更复杂的情绪都在生命的尾声涌现。可惜的是,这个世界对三岛秉持着极大的不知哪来的敌视和愤恨的人占了很多,导致很多时候我也不愿开口——希望在豆瓣不要看见,我希望能遇到能够最起码尊重下我的言论的人的。

另外,推荐陈德文的译本,看过许多三岛的译本最终觉得陈德文类似郭宏安,关键时候文采斐然而其他时候文笔稳重

下面的就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因为借给同学了而有些破旧了,叹,反正等等作品吧包括三岛的《太阳与铁》,《小说家的假期》今敏先生的《opus》,今敏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导演其一,最喜欢的动画导演,梦的化石就贵得离谱南海出版社真有你的。不早了,姑且不说了,或许有人会问我读书有什么意义,其实问这个问题的人有时候我已经不大想理ta了,如果说生命的敏锐是危险的象征的话,读书并且热爱读书已经是完全彷徨于危险当中了,而危险往往是不可抑制的——我将生命的价值定义成一种自我认同,包括外界因素,譬如说他人的赞赏,社会名誉,荣耀金钱,皇榜提名等等事物都可以说是增添自己的自我认同感的事物,我能够从其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的——但随着某些感知的敏锐和想象的泛滥,这样的满足也愈来愈薄弱直到对许多事物不置一词,我觉得我应当追求些我所热忱的事物,而如果不追求的话反倒会觉得自我失去了价值。而文学也必然是一种我所坚信的值得追求的事物——价值是什么?活着的意义叭,如果活着没有些自己所信仰的事物的话那还如何构成所谓的活着呢?更何况我自读书当中也断然感受带了一种葳蕤的生机和乐趣,好像并不是我在阅读它们,而是它们在阅读我的——故而
提前提所有我不曾向你道早安午安晚安的日子,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
吴观我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3-04-15 19:33:26
-
三音 转发了这篇讨论
好美好 想想自己小时候对书的热情再看现在 真的是渐渐失去了 比起读不了很多书 其实更难过的是失去了一种沉浸的冲动 看到这篇重新想起 希望今年能慢慢看书多读书 再次沉浸吧
2022-03-20 22:05:43 -
琵小歌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2-03-11 21:28:51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京东的包装越来越逆天了 (eminem)
- 购买建议丨kpw6 vs kpw5——亚马逊kpw系列新品与上一代产品对比 (老撒)
- 晒书/房|手头收集的西语文学 (喵来如此)
- 求购转让|因搬家,处理上百册书,大部分免费送出(邮寄到付... (槿木落篱)
- 生活 (迷途小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