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国考部委面试95+经验分享
来自:十年磨剑
从开始备考到结束面试,不多不少,正好一年。一年一心做一事,一分辛苦一分才。
首战公考,直面部委,并且取得95+的分数,于我而言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料到的是分数应该不低,因为答题过程中我就留意到了考官对我频频颔首,所以场上就觉得自己十有八九稳了;没料到的是分数竟然如此“不低”,毕竟自己最初的目标是拿个93分就算满意,所以当自己真切查到成绩的时候还是非常激动的,也算是给自己一年整的国考战纪画了个有仪式感的句号。
回首向来风雨路,半是幸运半是勤。借此机会对自己的备考经历做个总结,因为我很喜欢金庸,所以就化用了独孤求败的五剑之意;另外,因为签署了保密协议,所以关于题目本身的部分我不能太过透露,所以更多地是回溯一遍自己的备考经历和考试心得。
感谢各位大神老师的倾囊相授,和一同上岸的诸君分享喜悦,也希望能对还在公考大潮中搏击的各位有那么一点点的启发,祝大家终能圆梦、早日上岸。
独孤不败的第一柄剑是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剑锋锐利至极,而这也是大多数剑客的入门思路。其实我的备考经历也类似,第一步就是系统地学习、让基础框架的不断积累。期间我对各种题型的思考框架和答题要点有了基本了解并且不断强化记忆,就好像我的“利剑”在不断打磨、日臻锋利。
一、熟识答题思路
至于熟识答题思路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两点: 第一,如数家珍。大概学了一轮(一个月左右吧)之后,我对“怎么看”和“怎么办”这两大类别,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认知、人际关系、应急应变、组织管理这六种题型,以及题型下面各种常见类型,主要考察哪些内容、应该按照什么大致思路作答的框架已经做到了倒背如流。我觉得这起码给了我一种“遇到什么题都不怕、反正按套路总能有话说”的底气和自信。
第二,条件反射。现在国考面试题目变化比较灵活,从最初的漫画、演讲,到后来的串词、排序、反驳等等,再到现在一些糅杂题型,可见出题人也是在和机构培训的路数不断博弈。不过看的题多了其实就能发现,这些也不过是基础题型(概括来说就是“怎么看”和“怎么办”) 的变化而已。所以看(听)到一道题之后,能够迅速定位到出题人在考察我们什么,包括其中的一些重点细节(比如题目中涉及时间、地点、规模、人力物力财力限制、重点对象等等)能够敏锐感知并做出回应,是有条不紊答好题的基础能力。
二、学习方法,勤记笔记
至于学习方法,我觉得因人而异。比如我是信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喜欢记笔记的,有时候还会有点强迫症,觉得没记下来就意味着没有学过(所以我大概记了4个活页本大概400多页笔记,这是纯粹笔记书写下来的,打印的资料另算)。不过不同学习方法殊途同归,比如我有个备考小伙伴就是从来不记笔记,纯靠人脑CPU完成加工+存储,最后成绩也相当相当不错。所以具体学习方法上适合自己便好,千万不要难为自己。
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自己离理想中的完美还是总差一些,框架虽然熟练但不出彩。上天眷顾,我在刷微博(微博是个好东西,信息闭塞不可取)的时候关注了及第街,学习了鹿鸣老师总结的答题思路。毫不夸张的说,我如获至宝,并立即报了及第街最近一期的课程。实际上我在之前反思总结的时候,对机构教授的答题思路就已经做了一些调整变化(比如会尝试使用“几个一”来组织系列活动),但是始终处于“不知道这样合不合考官心意”的犹疑状态。通过学习及第街的思路,我不仅确认了自己所谓“小创新”的可行性,而且对于如何使用这些框架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毕竟及第街的大神老师们都已经总结好了,害,当我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我还有点沮丧)。
当然,这里我非常想辨证地和大家聊一聊“套路”或者说“答题框架”的问题。一言以蔽之,答题必有框架和套路。我看很多公考老师说要帮助考生“去除套路框架”,窃以为此言差矣——去框架化及不可行、更不可能。物物有规律,事事有章法,更何况体制本身就有既定的层级体系和工作流程,怎么可能天马行空?但是之所以很多人答题套路满满,我觉得要么是因为机构教的太过陈腐、或者大同小异,要么是因为考生学的浅薄、或者生搬硬套。总而言之,是“千篇一律、自以为是的框架”,是“和政府实务脱节的套路”。
所以,在我看来真正到位的答题不是“去套路”,相反,是把“套路”用到极致,用到“和考生不同、和政府一致”(具体内容我会在后面和大家分享啦)。
三、基础积累阶段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基础积累”阶段。第一步我是跟着大型机构学习并且垒实基础的,第二步我在及第街完成了“飞升”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框架结构。不过我的经历可能不是很具有代表性,因为今年疫情的原因考试不断延期(堪称史上最长面试备考期了吧),这给了我充分的任性选择和容错尝试的机会。所以建议各位在考试节奏常态化后参加面试、备考时间禁不起挥霍的考友们,可以多考虑考虑这些问题。
关于练习的方法,我总结了“多、常、快、细”四字诀。
第一是多练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在面试中一步登天基本不可能,大量的练习才是王道。从一月到七月,我面试备考了半年,作答题量(指自己张口说)大概在1500左右甚至更多,囊括了各种题型、包括所谓的创新题。
当然,时间宝贵,多练不是瞎练,题目的选择很重要。真题、经典题和热点题是核心,有余力/余时的话再去找找别的题库。真题是报考系统近五年的原题,之前部委考试基本是统一命制,偶有自主命题,题库网上都有;今年情况特殊,各部委自主命题居多,可能会给今后面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经典题是那些思路特别具有代表性的题,或者命制质量很高的题。热点题是紧跟时事的题,比如今年的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主题,考中的概率会比较高,因此就需要多多积累;很多机构会基于热点做题目改编,大家可以微博搜搜,或者干脆自己看完热点之后改编成面试题(比如问问自己怎么看,或者自己遇到了应该怎么办),效果其实更好。
第二是常练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我觉得面试备考很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大脑需要经常性的刺激才能形成条件反射。在半年备考期间,除了毕业论文DDL的一周和答辩前的三天没得办法只能暂停,我基本上保持每天至少练两道节奏,即便时间再紧张也会让自己说一些和面试相关的话,来保持自己的口腔肌肉记忆。当然了,因为我是应届生而且一门心思在公职系统,所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如果各位在职的哥哥姐姐确实时间有限,我还是建议大家尽量每天都练一些,或者最起码三天得张张口。同样十道题,一天十道全练完远远比不上五天每天各两道(当然时间充裕、每天都能练十道,自然是更好的)。
而常练就离不开靠谱的同伴。我觉得选择同伴有几个标准:
其一是志向相同,都是迫切想要上岸的人,这样大家一直练下去(特别是在今年持久战的情况下)会始终保持状态,万一有人出现松懈也可以彼此互相激励一番。
其二是时间稳定,我自控力很差而且尤其喜欢睡懒觉,所以我们就把练习时间约在了每天上午,这样还能督促我尽量早起并倒逼早睡(虽然这个其实并没有实现)。因为大家都是同学加朋友所以很有信誉,彼此保持着互不放鸽子的潜在默契而坚持了下来;期间偶尔几天也确实有人咕咕,于是我果然一睡就一个上午。
其三是水平相当,公考备考不是爱心工程,得考虑自己的成效收益,所以就需要同伴能跟得上自己的节奏,起码在互相点评环节能够切实提出一些意见。特别是如果大家水平一致但是思维角度不同就更好了,我们可以从同伴身上学到很多开拓性的视野和补充的答题角度。
其四是态度真诚,良药苦口、友不避直,备考中我们需要别人的鼓励,但是更需要中肯的批评建议。我们的互助小组曾经多次因为答题思路不一样而吵起来,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友谊,甚至我会在点评互吹彩虹屁环节请小伙伴直接向我开炮以节约时间。
其五是人数合适,我个人认为结构化的练习组,三到四人比较合适,人太多自己答题数量有限、时间成本比较高,但是如果只有两个人很容易出现被放鸽子的意外情况(另外万一吵起来也需要个拉架角色哈哈哈哈哈)。符合以上五点要求的同伴可遇,但是概率太低,所以要靠自己主动“求”,我觉得比较稳妥的方式是在同一个培训班找小伙伴,或者可以联系自己身边考公的同校同学(但是注意岗位不要冲突)。另外微博也是个不错的平台,但是风险略微有点高。
第三是细练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细练是指仔细地练习,对于真题、经典题、自己不擅长的题,不可囫囵吞枣、需要掰碎吃透,争取做会一道题、解决一类题。一方面,对于这种题,在练习的时候要善于使用手机的语音转文字功能,把自己说的话转成逐字稿之后再进行评价,或者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请辅导老师来点评。这里有三个小建议。其一是语音转文字一定要以题为单位,整段转录,千万不要一句话一句话转,这样会影响答题的节奏;其二是看逐字稿要留意一下口头禅之类的表达bug,这些可能平时说话感受不出来,一看文字稿就会很明显;其三是根据逐字稿转译精准度,也可以对自己普通话的标准程度有所把握,虽然面是不是普通话考试,但是流利生动标准的普通话在考场上是加分项。
另一方面,题目练完之后需要解析,可以是自己解析、考友相互解析,也可以参考一些靠谱机构/老师的解析;如果是很好的题目,建议多参考几个版本的解析以取长补短。同时,要带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死磕精神研究题目和解析,对于一道题题目的理解、框架的设定和内容的充实,看完解析要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比如可以自己重新再作答一遍这道题,和第一遍答案、解析答案进行比对,或者可以自己给自己出道类似的题目,对自己进行检验。
另外我必须解释一下,解析可以参考但是不必盲从偏信,因为面试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考察了考生对题目背后所潜藏职业素养的掌握程度,所以这些所谓的解析也仅仅是相对成熟的某一种思路而已,并不是唯一通向罗马的大道。
第四是快练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练和细练相对,就是快速答题(而且最好是一套题),不过分纠结于事后的分析和查补。我觉得快练可以作为一种中后期的补充,是在基础夯实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拓展练习量、多见识一些题而采用的方式。快练的题可以相对没那么质量高或者和岗位匹配,比如我考国考京考,也会练练省考包括事业单位的题目。另外快练其实也训练了一种临场反应能力,提高了在有限思考时间限制下的作答底线水平,毕竟考场上最多25分钟,求全责备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用“快”的方式让自己在平时环境中就训练出应对压力的心态。
当然在这个漫长的内力积累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疲倦,甚至会觉得自己越来越退步。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现象,毕竟事物发展总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嘛。
所以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就是要接受其合理性必然性,甚至可以告诉自己,遇到瓶颈意味着马上就要有新的突破了。进而再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这个因人而异。可能需要多尝试一些方式,比如对于我,当遇到疲倦期我一般会以毒攻毒,强迫自己依旧保持原有的练习节奏,咬咬牙就坚持过去了,不过我想可能对有的人,稍微放缓脚步给自己放个假会使更好的选择。当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会把类似的题目整体梳理一遍,通过反思问题出现原因-总结共性答题思路-通过答题进行检验来解决。这个过程比较耗时,但是我觉得成效还不错。另外就是在面试备考中,我建议有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不要留到考场上,因为考场大概率不会考到这个问题,但是觉得自己“学而未尽”的担忧会成为埋在心里的刺,非常影响自信的状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下周就要报到培训了 内心焦虑不已 (走开脏东西)
- 求助,进了面试的uu看过来,必上岸! (cherish)
- 北京选调放弃入职,天津市考上岸,可以毁约吗? (一个张张张张)
- 在职备考群 (bauklotze)
- 公考资料无偿分享(持续更新)愿大家早日上岸 (籽木杂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