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香蕉鱼——我读《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
中华田园加菲(逃到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去)
未名现在发不了文。。。 我们都是香蕉鱼 ——我读《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 By丛治辰 其实我始终未能知道,是否有香蕉鱼这种东西。你到网上输入“香蕉鱼”三个字搜索,第一条是“香蕉鱼条”的做法:将鱼块皮朝下,用刀斜片至鱼皮,切成夹刀片。将鱼片放平,抹上蛋清糊。将香蕉条卷入鱼片,裹上鸡蛋糊,粘上面包屑.入油锅炸熟,装盘。用花椒盐、番茄酱蘸食。此物想来味道不坏,入口后先由面包屑的甜味,继而是炸得焦黄酥软的鸡蛋糊的香味,然后是鱼片的鲜嫩,最后是香蕉的滑嫩爽口。而如果像我那样囫囵放到嘴里,味道就复杂而含混。塞林格的小说和这道菜一样,囫囵读来只觉得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只知道好,我们或许得层层剥开,才能知道我们何以有那样含混的惬意——好的小说大概莫不如此。 小说从旅馆里住着的九十七位纽约来的广告业务员开始,“他们简直把长途电话线全给霸占了。”广告业务员们四处劳碌奔命,在一个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度可能是相当正常的世俗情境。但阅读下文我们将了解到,这是一个主要用于度假的海滨旅馆,霸占了长途电话线的广告业务员因而给造成一种不谐和音,令海滨度假旅馆的宁静在背景的嘈杂里显得如此虚假和脆弱。 嘈杂的开头之后,塞林格却又对507号房的姑娘作了相当耐心的描写。这种对于小说节奏徐疾的掌控,是相当出色的小说技巧,而谁又能说,通过这样充分的刻画而凸现的姑娘的形象,不是和那嘈杂的电话背景音极融洽地结合?读完这几段,我们对这个姑娘已经相当熟悉:显然,这是一个出身很好的姑娘,对于自己的衣着和容貌有着一丝不苟的中产阶级趣味。但是她的教养或许令她有些自以为是的自私,她绝不会因为诸如电话铃声这样外界的干扰而使自己显得慌张,哪怕是在独处的时候。而从她热衷阅读的杂志看来,她的精神生活可能并不高尚甚至可以说较为贫瘠。 姑娘开始打电话了,这是典型塞林格式的对话,琐碎真切但是暗藏玄机。妈妈(以及她声音背后的其他人:爸爸,精神病医生……)因为某件事情而非常焦虑,我们大致可以猜出与同姑娘一起来旅行的人有关,我们亦足以猜出,这个男人是姑娘的丈夫,参加过战争回来。战争,在阅读20世纪后半期美国文学时,我们必须对这个字眼保持足够的敏感。越战给美国人民造成的精神影响是怎么高估也不过分的。这个叫做西摩的男人显然亦因战争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改变令姑娘的妈妈甚至感到恐惧,将之视为疯癫。而姑娘的妈妈等一干人,显然代表了最庸俗也最普通的中产阶级的立场。根据对话中的暗示,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西摩情绪不大稳定,曾经使姑娘父亲的车遭受颇大的损伤;他喜欢给姑娘,也就是他的妻子,取一些在中产阶级妇女看来并不好笑的古怪绰号,这表明他相当愤世嫉俗;他阅读德语的原版诗歌,对于精神生活有比较高的追求。这些显然都与他的太太颇不相称。他的热衷于和妈妈在电话里谈论时装和女人的太太,她的热衷于把皮肤晒坏的太太,她的抱怨旅馆里的人层次太低的太太——好吧,到这里这个短篇小说已经让我想起了毛姆的《刀锋》。看起来他的情况不大乐观:几乎所有人认为他有病,不但姑娘、姑娘的父母、姑娘家相熟的精神病医生,甚至萍水相逢的精神病医生——这里面很可能还有一个那个时代那个阶层常有的暗送秋波的故事。但是姑娘和她的母亲,她们和医生,又显然并非完全相同的立场和性格,这种微妙的层次感亦为小说增添了光彩。 笔锋一转,西比尔出场,从她的两件装泳衣的“其中一件即使再过十年八年也未必对她有用”以及后面她吃醋的对象只有三岁半来看,这是一个相当小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西摩,她迫不及待地要去找西摩玩,甚至不耐烦让妈妈把防晒油涂好。我们应该还记得此前那位姑娘跟她妈妈提到的一个细节:西摩“他光是躺在沙滩上。他连浴袍都不肯脱”,这是非常明白的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独处的偏执。西比尔来找他的时候,西摩也表现出了这样的不信任与偏执:“年轻人吃了一惊,他的右手伸上去捏住毛巾浴袍的翻领。”然而,当他发现来找她的是西比尔的时候话就多了起来,显然他也非常喜欢这个小姑娘。当西比尔问起“那位女士”也就是前面那位打电话的姑娘的时候,西摩的回答显然是带有深深的蔑视和讥讽。他不喜欢自己的妻子,主要是不喜欢她的做派,这是肯定的,以至于他根本不想谈这个话题,而希望西比尔多谈谈她自己。但是西比尔的心中有一个小情敌,三岁半的沙伦•利普舒兹,西摩曾经和沙伦坐在一个凳子上弹钢琴令西比尔嫉妒不已,我想西比尔在这时因嫉妒而表现出的恨意,令西摩也有些吃惊。他大概没有料到,单纯的小孩子也会有恨,很可能正是这个让他在后面这样提及喜欢沙伦的理由:“我特别喜欢的是她从不欺侮旅馆大厅里的小小狗。就拿那位加拿大太太的那只小型大头狗来说吧。你也许不会相信,但是有些小女孩就喜欢用气球杆去戳弄它。沙伦不这么干。她从来不那么歹毒,那么不存好心。这就是我那么喜欢她的原因。”而这一番话,竟然让西比尔“不吱声了”。从西摩喜欢沙伦的理由,亦从他们俩对于《小黑人萨姆博》这个著名童话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知道为什么他会喜欢和西比尔一起玩:在他看来,这些小孩子单纯、善良、好心。尽管西比尔也有可爱的小小的嫉恨。我不知道是否也应该据此解释为什么西摩说“沙伦•利普舒兹”这个名字混合着回忆和欲望(我承认这是牵强附会的猜测,这篇小说里太多东西都应该是有典故的,对于典故的陌生阻碍了我们对于意思的理解),那些年幼的女孩的名字,既是美好的回忆,却又不可避免地成长为欲望,会有嫉妒,会有恨。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西摩正是从这个“混合着回忆和欲望”的名字,而提到了香蕉鱼。这或许能够提示我们来猜测这个著名的比喻的本体何在。西摩说,今天是逮香蕉鱼的好日子,但是香蕉鱼没有逮到(西摩当然也无意把这样一个随口说出的子虚乌有的童话付诸实施),他却将子弹从自己右边的太阳穴射进,令这一天变成了自杀的好日子。或许,那只被逮到的香蕉鱼就是他自己?——西摩说,香蕉鱼“游到一个洞里去,那儿有许多香蕉。它们游进去时还是样子很普通的鱼。可是它们一进了洞,就馋得跟猪一样了。”“它们吃得太胖了,就再也没法从洞里出来了。连挤都挤不出洞口了。”再后来,香蕉鱼们都死了。——如果西摩就是死掉的香蕉鱼,那么我们又有谁不是香蕉鱼呢?纯真好心如西比尔和沙伦,有一天也要游到一个洞里去,这个洞里有各种时装,有广告业务员喋喋不休的电话嘈杂声,又酒吧里温文尔雅的应酬与偷欢,然后她们会很“馋”,馋得跟猪一样,会嫉妒,会恨,会使美好的回忆会变成膨胀的欲望,膨胀到挤不出洞口而死去。 因此,在这个逮香蕉鱼的好日子里,西摩决心把自己这条已经膨胀的香蕉鱼解放出去。而其实,自我解放的香蕉鱼只是因为清醒而痛苦,更多的香蕉鱼在那个时刻依旧如那姑娘一样,在单人床上毫无愧疚的熟睡。西摩自然是香蕉鱼,那姑娘也是,姑娘的父母、精神病医生,都是,还有长大后的西比尔和沙伦。还有你和我。而再进一步说,塞林格所经历的那个战后的美国社会,就是最大的那条香蕉鱼,它已经在肿胀致死;而如今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亦同样是一条超级香蕉鱼,在肿胀致死。 2008-2-13 PS:文中反复出现的脚这一意象,亦颇值得注意,但是本文未作处理,特此提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线上实验】英语组句【实验报酬】35元/人 (文)
- 大作家王尔德亲笔信附证书、江户川乱步通篇手稿隆重亮相著名... (独乐斋主人)
- 大家有什么好的网站分享一下 (junepig)
- 加入这个小组收获不小 (xuelon)
- 丰饶之海译本 (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