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太多逻辑错误的观后感
来自:豆友m05EnTRanY
本人没看过原著,一切的分析仅以58集电视剧为准。不要用原著来拍砖。因为在电视剧里梁晓声先生有客串,可能会有少量的分析作者。 和媳妇一起看《人世间》有点像当年看《渴望》的感觉,比起其它的各种类型年代剧,此剧当然可以被称作目前最好的年代剧,从服装到人物到光字片,到社会背景,时代变迁,相对比较准确。 看到57集,弃剧了。后面的2集应该是和谐剧情,看与不看不重要了。看完后,感觉《人世间》应该起名《理想的周家人》能够更准确一些, 《人世间》 1、演员演技,这部剧所有演员的演技共同撑起了剧情,包括小孩子在电视剧里的表演都吊打99%的现有电视剧的演员。 2、人物设定图谱,除了周家非常非常非常的拧巴外,其它演员让我代入感很多。 3、服装,除了蔡晓光在80年代服装某些地方的瑕疵外,整剧满分,看到小时候的衣着,代入感满满。 4、社会时代背景,因为我是长春人,偶尔有些地方比较熟悉,嘿嘿,代入感稍有些出入,可以略过。那么整剧非常良心。 5、社会逻辑背景,从70年代到最后,除了周家,其它人家的社会生活逻辑基本正确。 后面我会单独分析周家。 6、经济背景,大方面没有问题,聚焦到个体,尤其是周家,唉,遗憾。 7、光字片,细节满满,和其它电视剧相比较。 最后有一场戏,周秉义和周秉昆雨夜游光字片,穿着雨靴,小路都是泥巴,可能是为了视觉效果,要不然不可能两个人并排走,走路应该是忽左忽右,因为泥巴道有着各种各样的砖头,青板石,或木板,让人能踩着走,有可能有的地方没有,有的可能踩到泥里了,直接踩到翻浆的泥里,只有人流稀少的地方才能这样。
《人世间》的分析:按照先后顺序,想到哪说到哪。 一、贯穿全剧的光字片 整体的建筑,包括居家的细节满满。 最错误的地方是,居然有很多人家有院子,好吧,有可能是家里人口少。 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随着家里孩子的长大,家庭生活日渐矛盾,家里前院后院,都搭建了很多偏叉子房子。一家五、六口,甚至十多口人住在同一所房子周围比比皆是,怎么在光字片,矛盾这么大,怎么还能有院子。 剧中有两处提到了这个矛盾的解决办法,一是赶超家在自家院子盖房子和邻居引发冲突,在棚户区,盖偏叉子房子一般都是和邻居商量着来,也就是往前多一块砖往后少一块砖占地的事,房子不可能不盖。剧中居然说没地方住,真可笑。二是光字片扒迁,曹德宝和春燕在院子里占地盖房子,不论是不是为了占便宜,这才是棚户区的常态。 二、郑娟的35元 35元相对于一个人的工资还带拐弯的。可以说是巨款了。3-5年的每个月35元,3口人生活没问题,可能还会攒点。 那个年代,家里一个父亲靠着30块钱左右,养活至少3-5口的,太正常了。我的邻居有很多这样的。 这里的设定有缺陷,这个钱数有点多。如果设定成20元,就合理了。 三、周父的8级工与周家整体经济环境的脱节 第一集,周蓉让周秉昆把一箱子书藏好,不要被人发现了。这里就证明,周家能够有闲余的钱买书,并且供养三个孩子读书,并且能够读好书。 周父在后面的剧情说过,类似我一个老党员,8级工。 各位看客,如果你家里有老人在70岁左右80年代在工厂上班,可以问问,8级工,在工厂里属于高端人群,工资,福利待遇不是一般工人能比的。可能工资比市长还高,你不用犟,工资条肯定是这样的,不要提隐性的福利待遇。但是剧中,从7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前,并没有表现出一个8级工家庭生活的相对富裕,而且过的相对比较贫困。而且周父所在的建筑单位也没有分房类似的信息存在? 我的邻居有在建筑单位工作的8级工,你们猜猜他的生活? 那个年代,家里一个父亲靠着30块钱左右,养活至少3-5口的,太正常了。我的邻居有很多这样的。你们想想8级工的工资能养活几个人。 这里的台词,导演和编剧太不用心了,根本没有工厂生活的任何经验。 四、第二次拍全家福事件,郝省长家会亲家 作为老百姓上帝视角的我,当然希望别人家当官的亲家都这样,那才好呢,但是轮到自己家,我想想我自己会是什么样? 咱们就事论事。看到有很多评论说门当户对,的确,咱家也没有这么高端的亲戚,不能明白这里设计的剧情可能合理或者不合理,咱以常理推之。 70年代之前,被打下社会最底层的郝家,翻身无望,一个有着8级工的亲家,没有嫌弃郝冬梅,郝父郝母有什么理由这样对待亲家,好吧,也可以,毕竟高高在上了嘛,但是政治的智慧和人际关系的智慧怎么可能这么冷血。因为蔡晓光的事情,怕人求情?在当时第一届高考那个年代,因为身份问题不能求学上班的人有很多,的确需要更高层次的领导发话,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郝家如此对待亲家的理由。 我哥87年到北京工作,就找了干部邻居家借了50斤全国粮票,因为普通邻居大概5、6家才借到了20斤。(不懂全国粮票的重要性请自行查找资料) 作为一省之长,并且只有一个姑娘的前提下,适当的让姑娘照顾一下婆家还是能够做到的, 比如,家里有富余的粮票、肉票、烟票及其它票,那个年代,家里有钱如果没有各种票,你也买不到东西,还有家里就算你再不收礼,家里的生活物资应该是吃不了的吃,用不了的用。顺水推舟的人情,这还做不到吗? 剧中,郝父哮喘,郝母看护,顺口一句的见面礼物,本就不看重亲家,做的是如此敷衍,有什么理由表现的这么生气!!!郝冬梅的表现才是正常状态。周秉义却非常理解,这个人物设定真的很有意思,后面具体讲人物的时候说。 周父做为一个8级工的高端工人,哪怕不是8级工,被亲家如此敷衍,不应该生气吗?提什么门当户对。确实应该门当户对。 五、周秉昆到出版社工作 好心得到好报,在这里周秉昆遇到了唯一一位贵人,邵主编。 在出版社工作,带编制,管理三产,包括饭店和书店,卖磁带,并且有钱买了房子。证明周秉昆脑子够用,在80年代,能够做买卖,哪怕是公家的买卖,接触的人和事物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不说干的三产,90年代中后期,最不入流的出版社都能够靠着卖书号,养活一社人。 周秉昆所在的是一个能出教材的出版社。有人没在出版社干过。不知道这样一个出版社的福利待遇有多好!!! 居然也没有提到分房这个概念? 梁晓声先生是一个作者,应该和出版社打过很多交道,这里的设定是不是有欠缺。
六、周秉昆1700元买房子被收回 剧中已经设定了周秉昆有头脑,花了1700元买私房,1700元在80年代绝对是巨款。并且是通过房管所签定了合同。 房子被强行收回,这个设定有问题也没问题。 没问题是因为80年代前,房子是公有制的不允许买卖,说收回好像也可以。 有问题的地方在于是经过房管所同意的签合同,疑问如下: 1、不提周秉昆的社会关系,周秉昆就是死赖着不搬,房管所能把他怎么样呢?最后只能是协商解决,房管所可能会批个地号让他自己盖房子或者分个其它房子。85年以前,房管所的权力很大,批个地号很容易。 花巨款的房子,居然不声不响的就把房子还给了房管所? 2、我有合同,合理可能不合法(不合法是房管所的错误)。而且还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周秉义作为大哥,就算是避嫌不谋私,但是家里这么大个事,而且还合理的情况下,只要去趟房管所或者打个电话咨询一下,房管所都不能这么生硬的把房子收回。不管不顾!!!马家是政法口的高干,关系这么好,为什么不求助一下? 3、周秉昆的收入相对来讲,应该很多,90年代伊始,房子允许买卖了,不能再买一套吗? 七、周秉昆与骆士宾的第一次打架 只是道听途说,不是83、84年。对于2个人打架,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就算稍严重点…………貌似问题也不大。 剧中,龚维则作为直属片警并且和周家的关系一直很好,周秉昆两口子居然吓的需要孩子来解决牢狱之灾。 太搞笑了,估计导演和编剧没有警察朋友。有机会去问问吧,看看导演和编剧就算是先动手打人了,双方互殴,如果警察稍偏向你的话,是怎么解决的!!! 八、周蓉分房 1、人口矛盾这么大的问题,周秉义居然无动于终? 2、可能是看到了周秉昆的房子问题,所以没找大哥? 3、月月的问题 周秉昆家有院子,完全可以再搭建个偏叉子房子分房。 都说了,人口矛盾居然家有这么大个院子。 九、周秉昆杀人进监狱 剧中,误杀人前后的桥段安排的让人怀疑智商。 周秉昆非常爷们,让周楠认父,并可以与骆相处,骆非常感激周郑夫妇俩,整体的感情把控的非常好。 周楠死后,骆怎么能容易变卦,还说是周秉昆不让他们相认造成的?如果反过来说,周秉昆因为骆让儿子上美国,去质疑骆才对。 机场就算没有监控,根据剧中所演,分析也能分析出,周秉昆是误杀,居然查无实证。 骆媳妇能提出股权换判,任何人包括律师、冬梅居然想不到肯定是股权大于昆命,就能让郑娟先签放弃股权,然后换判? 既然最后骆媳妇放弃对周索赔,法院本着双方友好协商,判了误杀的情况下,你们居然跟我演的是周秉昆被判了9年,而且还不上诉。 周秉义是市长,马是政法口高层,看到这种局面,没人吱个声??? 剧中只有邵主编一个人能够为周秉昆跑前跑后,拖着老迈的身体去找周秉义,这个大哥做的,冷血。 注:不要跟我说周秉义不谋私,看看剧情,开发商和秘书的事情。 十、郑娟一个人带孩子 剧中,以郑娟被城管追,没收三轮车来表现郑娟的不容易。 1、龚维则做为副局长,这种小事情还用亲自跑一趟,一个电话的事 2、2000年以前,下岗职工较多,当时的政策允许摆摊,可以在指定地点,包括火车站或人流比较聚集的十字路口等地方,只是道听途说啊,这些地点都是内定的。 3、义在允许的范围内,不用门店,找个允许摆摊的菜市场或早市或其它允许摆摊的方,找不到吗? 剧中9年了,郑娟这么艰难的讨生活?并且在冬梅和周蓉经常给钱的情况下,9年才攒了8000块钱,咱们算一下,郑娟带孩子一个月攒50元,9年5400元,冬梅和周蓉只给了2600块钱?平均一个月2600/108=25元/2=12.5元,可笑不。
十一、周秉义郝冬梅家省委房子被收回买房的弱智剧情 郝家做为公务员尤其还是干部,工资,福利待遇足以让郝家不用花用工资,好吧,默许只用自己的工资生活,那郝父郝母的抚恤金至少40个月吧,他们买房这么窘迫,到需要出门借6万块钱给周秉昆,是怎么想的? 这里有一句台词,提到了作为市长的周秉义,没要福利分房。就算你住在省委高干房,也不影响你分房子,分了就留下,房子烧手还是大义凛然。都说周秉义情商高,没看出来,你作为一把手如果不要这个房子,那二把手及其它副市长呢?还有秘书等等在市委上班的这些人要不要房?你不要谁敢要? 只是道听途说啊,不用贪污受贿,只是合理合法的分房子,20世纪新世纪之前90年代有认识市级单位一把手的司机,看看他家有几套房,只是简单的福利分房。 郝冬梅是三甲医院的主任级医师………… 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这两口子了。 这里为了表现人物高大上,但是剧情是不是有点过于弱智了。 十二、曹德宝春燕的儿子买房问题 剧中儿子设定的是在火葬场工作。为了儿子结婚,愁坏了两口子。生怕别人瞧不起儿子。 只是道听途说哈,如果说不太好找对象,我可能信,如果说,没有钱,我不信,说破大天去我也不信。 导演和编剧有点瞧不起在火葬场上班? 如果现在有谁让我去火葬场上班带编制,我立马上班。 人物设定及演技分析: 一、周父。8级工的设定是最大漏洞。 完美的诠释了7、80年代家中父亲的角色,霸道有担当,有爱不卑微,得色不虚荣, 第二次全家福,周父退休和三儿子周秉昆吵架的两场剧,是如此真实和现实。不一一举例了。 二、周母。设定完美。 导演把周母拍的太好了,7、80年代的母亲就是这样,没有任何可挑的。自然无痕迹,存在感不强,不得不承认她的存在。 二、周秉义。我看了很多评论,对于这个角色的设定,矛盾点太多,看了前面的剧情分析我说说我对这个角色的设定。不知道应该怎么给这个人物打分。 如果是上帝视角的我,当然希望全中国的当官都是这样,一心为民,三过家门而不入,不论对错和家里划清界线。 当年,家中老大(不论男女),意味着是家中第二或第三劳动力,责任重大,从小就得在家中干活,带孩子,上班之后,还要承担养家的重任,还要调解家中矛盾,总之老大干了父母一半以上的事情。但是剧中并不是这样。 有人说,那个困难的年代老大下乡了还往家寄钱,还知道读书,非常难得。 老大是参军,是参军,是参军,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有吃有喝还有工资。往家寄钱是应当做的。 各位没经历过的不用犟,我爸是残疾人,工资少的可怜,也必须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照顾大家庭,每个月给我爷爷奶奶5块或10块钱直至他们去世,我爷爷家住的是一楼,爷爷一个人的工资养活6口人,后来,家中住房少,在前院,盖了一间房给我二叔结婚住,后来我二叔家在二道沟附近买了个地号占了个楼房头盖房子,我爸第一时间操心,盖房子打家具。当年在西广场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不要拿极端的例子来拍砖。这就是真实的情况。 很多人说周秉义的情商高,看看周秉义都做过什么? 1、第一次求老丈人郝省长为蔡晓光解决身份问题,说的那些话 2、第二次照全家福,要会亲家发生的种种桥段 ,和郝冬梅说的那些话。 但都是单向理解郝家,而非自己的周家。 3、对待自己的弟弟周秉昆和妹妹周蓉 4、对待开发商和秘书 5、为什么一直住在省委大院,不愿意出去单住,目的性太强。 周秉义想享受家庭的温馨感情,却不想为家里负任何责任。总是站在道德的最高点,说着最道德的话,却不做任何事情。 两面性,郝家女婿的身份成功,自家大哥可能也成功吧。 这是导演理想中的官员吧,塑造的非常成功。
三、郝冬梅。 70年代不知道,80年代往后直到现在,三甲医院的主任级大夫,不用依靠周秉义的关系,可能比周秉义的社会关系都好,居然买不起房,那可真证明咱们的社会别发展了。 四、周蓉。 大学老师的社会关系肯定没有中小老师的社会关系好。很多事情办不了是可能的。 这个人物是一个理想中的人物 五、冯化成。 六、周秉昆。 不麻烦别人,能自己抗的自己抗,就是有些剧情不符合我的逻辑,整体完美。 七、郑娟。 只是我个人看法,萝卜白菜各有所好。对于殷桃这个演员,我一直不太喜欢,《鸡毛飞上天》到《人世间》。台词的语气不接地气,你们再仔细品品,一直在念台词而不是一气呵成。 相比其它电视剧的女演员当然要强太多太多了。 八、月月。 剧中,两处出现逻辑上的错误可以合并说月月和周秉昆夫妇的关系。 1、1700元买房的时候到收回搬回光字片 2、去大舅家住直到她工作的时候 周秉昆郑娟夫妇从小养了10年的月月,没有一丢丢亲近感,不论是任何情况下说话,好像是从没在一起的别人家的孩子。哪怕是打是骂,或者孩子对他俩说话,应该有着一家人的样子,哪怕是嫌弃孩子,孩子也应该有着对他俩的眷恋。我是没看出来。疏离感太重了。 九、光字片的演员。不一一列举了。满分。 十、马金夫妇 对周秉昆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 十一、骆士宾。 看到他,我就有点跳戏。整体还好。 十二、其它演员,都非常不错。 十三、主题曲完美。 《人世间》整部剧偏科太严重。 导演脑海里《理想中的周家人》,和现实中理相中的周家人逻辑上还有待商榷。 可以说整部剧演员的演技,衬托了《人世间》。感情戏细腻,粗犷,基本上考虑了相当多的细节。 李路导演和编剧王海鸰梁晓声,社会生活的经验有点想当然了,有可能他们一直生活的相对富裕,只看人云亦云了,有句话说的好,未经他人苦,你怎知他人苦,未经他人事,你怎知他人事。表面的生活和感情拍的好,细节差的太多了。 从时间轴上分析,剧中到周父周母去世,剧情的逻辑基本上就垮了,我本人从这就不太想看了,到了周秉昆进监狱,就更不想看了,逻辑上的错误太多了。 可看,二刷也可。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为啥一直都是郑娟干活 (我睡觉时不困)
- 片尾曲 (ioi)
- 涂志强和水自流是一对gay吗? (超气人美少女)
- 全剧最讨厌冯玥 (等风来)
- 吐槽/分享|郑娟配音 (xi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