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北大学的小李+首都体育学院的小周的公开交流(实质性编码)(1):
费小冬(微信ID:fosterfei)
这两位同事正在展开他们各自的研究项目,并且都在阅读英文文献。通过昨天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的这一两份英文材料进行编码练习,目的包括:(1)这是李和周研究领域之外的内容,他们也没有读过相关文献,所以几乎是一张白纸,扎根理论正是这样展开的,不基于任何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ref.)(2)发现编码过程中的问题,譬如,找关键词,过度编码,(3)帮助深入理解英文原文以及一些声称“经典扎根理论”的中英文方法文献中的错误解释和做法,(4)反思以往的做法并建立信心。
譬如,李反馈:“终于意识到为什么我在自己的研究中到现在都搞不清楚研究对象关切的核心问题,我编得太细碎了,很多编码并没有完成概念化的使命,自然就很难浮现出核心关切。”
费+李+周三人对同一份英文材料的编码也有相对一致的地方,尽管编码的命名不同,譬如,“对护理者的影响” (周)/ “对与患者亲近的人来说有毁灭性打击”(李)/ “effect of disease on caregiver” (费); “另一个职业身份”(李),“以’丈夫’身份从事护理工作” (周),“role changing” (费)。
我们也讨论了,随着新的材料(访谈)的出现,围绕“unpreparedness” (没准备)这一范畴说明的调整,通过对新的材料的分析以及写备忘录。围绕这一范畴的编码不是选择性编码,因为在这个练习里,初步的理论框架还没形成。在公开交流中的做法仅仅是展示有选择性地进行编码是怎么一回事,在核心范畴形成之后。所以我借用王颖(2022)的“从疾病中受益”这一范畴说明选择性编码,因为王颖(2022)的理论框架已形成。通过对访谈中相关内容的编码,分析,写备忘录,对王颖(2022)的范畴说明做了部分调整。
今天也有一位同事(ref.)反馈,“…其实我在论文研究一开始就提出了我的研究问题,并且在访谈过程中也采用了半结构化访谈,一些问题已经带有了自己研究问题的倾向。所以我在文章中也提出了在资料分析阶段使用的是扎根理论编码路径…”,“…只是在…访谈资料的编码过程中用了’三级编码’[囧]…近两天看了您和同学们相关单位讨论才发现是错误的,这也是因为三级编码让我在编码的过程中非常别扭才开始想着编码路径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反思以及对这个方法的贡献。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两位博士候选人的反馈 (费小冬)
- 评:毛燕玲、潘祖志(2025)一文 (费小冬)
- 在几篇尚未发表的中英文扎根理论论文里看到的问题 (费小冬)
- 又是“扎根理论”之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评:郑家鲲,韩... (费小冬)
- 某同学论文预答辩的情况 (费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