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大家怎么看《西游记》大闹天宫和取经这两部分情节的“矛盾”
来自:momo
楼主最近重温了《西游记》之后看了一些有关《西游记》的课程和考证研究的书籍,发现自鲁迅胡适先生的研究开始,对于前七回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反抗和取经过程中个人意志让位于服从方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紧箍咒消失),孙悟空最终成佛这两部分的情节的矛盾始终存在着绕不开的争议。(以下是一些复读机描述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鲁迅胡适先生都认可《西游记》的游戏性,区别在于胡适先生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其主旨不过是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而鲁迅先生则认为作者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是对世态的反应折射,并说“假欲勉求大旨,则‘盖亦求放心之喻’已足尽之”。(“求放心”是孟子的思想,根据楼主浅薄地查证理解就是通过修养找回先天的道德)感觉先生是把两部分的情节作为一个整体来概括了作品的主题。
在袁世硕教授的课程里讲到“《西游记》不宜用小说的主体情节来概括它的主题”的问题,首先对于“金丹大道”说一类机械附会的理解自鲁迅胡适先生起就作了批判,个人也非常认同从小说文本本身出发来理解《西游记》才能最大程度贴近与作品的距离。其次对于“邪不压正”,“安天医国”,“歌颂叛徒”等几乎否定了孙悟空这个人物的说法大多数读者研究者也无法认同,但是可以看出这些理解都是注意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取经这两部分情节的矛盾。对此袁世硕教授的说法是:这些说法忽视了作品中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精彩亮相,其中酣畅淋漓的反抗精神,对于取经路上孙悟空乐于施展本领的机智勇敢,这些都是凝聚了读者阅读热情,读者最为认可,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所以用小说主体情节来概括主题的方法不适用于《西游记》。由此推演下去,袁教授最后的结论是认可鲁迅先生“《西游记》对世态,世俗的折射”的说法,并认为:《西游记》前后情节的矛盾是因为用旧壶(取经题材)装了新酒,是旧题材与新思想的矛盾,对于神魔的嘲笑对于宗教教义的质疑(原著中孙悟空也曾多次戏谑嘲讽神佛)才是《西游记》价值的精髓。
而林庚先生在《西游记漫话》中认为大闹天宫和取经部分的情节是不矛盾的,先生认为孙悟空在戴上紧箍咒之前去而复返说明他对于取经事业是愿意的,在猪八戒不坚定想要散伙的时候也是孙悟空打消他的念头推动取经事业继续进行下去。并且他在取经途中把降妖除魔当作一项具有挑战的事业,每次听说有妖精,大圣都是跃跃欲试,格外高兴,由此先生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候的英雄品格并没有消失,而是自己欣然地走向了取经事业,成为了一名独特的喜剧英雄。
接下来就我自己浅薄的看法了,首先楼主对于孙悟空这个形象也是非常喜爱,这么多年孙悟空这个形象经久不衰依,家喻户晓,依旧是大多数国人心中的第一英雄。各种各样的作品对《西游记》作了改编,齐天大圣一次次出现在各个舞台上,毫无疑问大闹天宫的情节依旧是最受欢迎的,但是取经部分往往为大多改编所割舍或者认为是对孙悟空的规训,现在更流行的看法往往是把孙悟空看成一个悲剧的英雄,从一个侧面是不是也说明了大家对于取经情节的否定。其实在读的过程中,我很赞同袁世硕教授和林庚先生的观点,认为其与原著的距离比较接近,但是自己依然很纠结:1.大闹天宫和取经的情节的矛盾是否应该像袁教授所说,关注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才是小说的价值和精髓?2.孙悟空是否是真的欣然走向取经事业?毕竟在书中他对神佛的嘲讽让人感觉,孙悟空其实不是发自内心信仰佛教甚至可以说是不屑的?故事最后成佛到底影不影响对孙悟空形象一致性的解读?他是否依然保留着赤子之心?
写的很乱,谢谢每个点进来的友友,严谨学术的文章千千万万但是最真实的想法才是最宝贵的,真的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座谈|有没有一本书的书名过于前卫/古典,让你认错作者的时代... (旅行柠檬)
- 座谈|大家说一本当下正在读的书! (绿色,绿色)
- 拔草|男作家觉得一个已逝女同性恋作家会喜欢上他是什么水平? (豆芋小狗三千三)
- 采花|分享40个科幻短篇 (HowTalentedIAm)
- 座谈|有没有一本书让你反复阅读,想安利给所有爱读书的人? (姜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