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错虐待狂
来自:55CAN
具体情况是:患者因为对自己的冲动太过害怕,于是退守自我,严格自控,尽力不暴露出自己的冲动,不让自己和别人察觉其存在。此刻,患者对任何类似自我肯定、攻击、仇视的东西都避之唯恐不及,于是陷入了更深、更广泛的压抑中。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概括性叙述来说明这一进程及其后果。自我退守,严格自控,虽然是在避免自己奴役他人,但也可能造成最坏的结果:让自己失去提出要求的能力,更谈不上承担责任或领导别人了。患者会过分谨言慎行,连合理的嫉妒心也强压下去。而经过细致观察,会发现这类患者在事情不如所愿的时候,会出现生理反应,比如头疼、胃疼或其他不适。
如果为了避免利用他人,而自我退守,严格自控,真自我就会被抹杀,导致更深重的自卑。患者不敢表达愿望,甚至都不敢有愿望;不敢反抗虐待,甚至不觉得自己被虐待;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心甘情愿被人利用;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甚至觉得别人的期待比自己的更合理、更重要。他在善人与恶人之间犹豫徘徊,既为自己想要利用别人而感到恐惧,又为自己不敢利用别人而感到懦弱、羞愧。在进退维谷间,他或者变得抑郁,或者身体功能出现紊乱。
同时,患者会表现出过分的宽容和温和,不会再去挫败别人,总是担心别人对他不满,他会凭直觉说些讨人欢心的话,比如赞美别人,鼓励别人。他会不由自主地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并一个劲道歉。如果不得不批评别人,他也会以最委婉的方式进行。即使受到了别人的虐待,他也会表示谅解,但由于他对委屈十分敏感,所以他这么做的时候,其实心里是很难过、很痛苦的。
当感情上的虐待冲动被深深压抑,患者会有种魅力尽失的无力感。他会真的相信自己对异性来说毫无吸引力,哪怕有证据表明实际情况和他以为的正好相反,他也会觉得低人一等,因为自卑感已经渗透了骨髓。需要指出的是,患者认为自己没有吸引力,可能来自他面对一些能令他激动的事情(比如奴役别人或抗拒别人),采取了无意识的自我退缩。
在治疗师的分析中,如下情形会逐渐明朗:患者无意识地设计出了自己的情感蓝图,于是,一种奇葩的变化产生了——自卑的“丑小鸭”终于意识到自己具有迷人的魅力,但是,当对方真的对他的表白做出回应时,他又看不起对方,并且生气地离开。
由此出现的人格,会非常具有迷惑性,很难进行分析判断。它与服从型有着惊人的相似。而事实上,明显可见的虐待狂往往属于攻击型,而倒错虐待狂,则会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服从倾向。
这是因为他在童年时,遭受过虐待,不得不以服从作为手段保护自己。为了伪装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压迫他的人,他会放弃反抗,转而去爱对方。这种冲突,会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而一天天变强,大约在青春期前后,变得再也无法忍受,这时他会退缩,躲进孤独中以求安慰。但孤独的象牙塔并不能成为他永久的避难所,当他遭受失败的打击之后,他再也无法忍受孤独,就会故态复萌,回到从前,回到最初的依附状态,强烈地渴望亲近他人,被别人喜爱。不过,和之前不同,此刻的他虽然渴望温情,甚至为了摆脱孤独在所不惜,但同时,由于他对孤独的需求并未消失,这会妨碍他与别人亲近,所以他获得温情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这场内部的冲突和撕扯中,他被弄得精疲力竭,陷入绝望,继而产生出虐待他人的欲望。但由于他渴望温情,所以他又必须逼迫自己压抑虐待冲动,严厉控制自己,将内心的施虐冲动全部藏匿起来。
患者或许意识不到,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为人处世会变得异常艰难。他变得矫揉造作、拘谨、胆怯,他必须随时扮演与自己的虐待冲动相反的角色。他会非常入戏,以为自己真的爱别人,因而在治疗时,当他意识到自己搞不清对别人的感情,甚至对别人没有感情的时候,会大为惊诧。随即,他会觉得自己这种缺乏感情的状态已经不可能改变了。但实际上,他的这种想法,无意识斩断了自己的感受,这样他便感受不到内心的施虐冲动了。而只有当他看到了自己的冲动,并尝试克服它们时,他真实的感情才会出现。
善于洞察的人可以看出,这种状况下的某些因素,标志着虐待倾向的存在。
首先,患者总是会以不动声色的方式威胁、利用、挫败他人。他总是在无意间以明显的态度,表现出对他人的蔑视,并且粗暴地将这种蔑视归咎于别人比自己低端。
其次,患者会表现得自相矛盾。比如,患者有时能忍耐别人严重的虐待,而有时,即使是最轻微的轻蔑、利用和支配,都能让他特别敏感。
最后,他总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并很享受这种感觉,即患者表现得像个“受虐狂”,甚至沉迷于“受虐狂”这一角色不能自拔。
但我们最好避开“受虐狂”这个词,因为它的含义太广泛,也太容易混淆。我们应该描述与该症状相关的因素。患者的身心处于压抑状态,无法做出自我肯定,所以他在各种场合下会欣然接受别人的伤害。别人明显的虐待行为会深深地打动他、吸引他,他会对他们既痛恨,又佩服。他将自己放在一个被利用、被羞辱、被挫败的境地,他并不喜欢受虐待,因而会感到很痛苦。然而这种模式,也给他带来了满足,他通过经受别人的施虐,而过了一把满足虐待冲动的瘾,而且还不用惊动自己的虐待倾向。这样,他不仅能保持高尚正直的自我评价,还有资格对别人的虐待行径表示愤慨。但在内心深处,他也暗自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反击现在虐待着他的人,将对方狠狠踩在脚下。
上面描述的这种状况,弗洛伊德也进行过关注。但他为了能把这些现象纳入他的理论框架,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发现泛化到了所有人身上,并作为可靠的证据,这反而拉低了他观点的可信度。他认为,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也是具有破坏性本能的。但我认为,实际上,这些现象只会出现在特定的神经症患者身上。
在本章开头的一些观点中,我们发现,虐待狂要么被视为性变态,要么被定义为卑劣的人。性变态其实并不多见,当它出现在患者身上的时候,其实也只是患者对他人全部态度中的一种。患者的破坏倾向不容置疑,但理解了它后,我们会看到,在看似没有人性的表象后,站着一个正被痛苦折磨的人。有了这种认识,我们会发现患者正在绝望中挣扎,生活将其击垮,而他一直在寻找着补偿的方法。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何解? (山风清渐)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目录 (豆友H_wVx43nRQ)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哪个译本翻译的通俗易懂呀? (以南)
- 神经症交流群 (7700)
- 自感 (豆友H_wVx43n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