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能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一本书《我们内心的冲突》】
来自:顿号(生而自由,简单洒脱)
这本心理学书,用了两周时间看完2遍。第1遍是比较痛苦的,除了译文语句不畅外,书中的很多神经症症状,总有种巴纳姆效应,自我代入感强,却又不能明确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也找不到解决办法。第2遍有了通体印象和关键信息,读起来比较轻松愉快。

这本书,一定要内心真的感受到了冲突和痛苦,才去读。通过这本书,你才能明白自己曾经面对各类冲突,自己无意间采用的策略,这对看清楚自己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书一开始,我非常喜欢:作者对弗洛伊德的“本能驱动无法改变”观点明确表示反对,当下流行的一句话“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我们很多人把自己的性格缺陷归类为童年的遭遇,本文作者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人格是能够改变的,并非只有幼童才容易被塑造,只要一息尚存,我们大家都拥有着改变的能力,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

作为正常人,经常会与身边的人、周遭的环境发生冲突。内心的冲突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只不过神经症患者表现冲突的程度更激烈。

为了更好解决冲突,作者详细介绍三种神经症倾向,把它们叫做屈从型(亲近人),攻击型(对抗人),孤僻型(逃离人),以及衍生出来的理想化形象,外化的投射和制造各种假的和谐的辅助手段来建立防御手段。

人们面对选择(特别是选择困难症),就会产生责任和冲突,那如何面对这种冲突?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者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这个很难,很多人并不清楚,那么不断尝试,最终确认)
其次,若要想认识冲突,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有了清晰的价值观,冲突会减少,价值观越模糊的人,冲突越容易发生)
接着,我们还必须愿意并且有能力放弃矛盾双方的中间的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什么都想要的人,越容易让自己痛苦不堪)
最后,作出的决定,我们有意愿也有能力去承担责任。(有勇气去接受自己选择的后果,建立责任感)

读完这本书,发现自己是生活屈从型和事业对抗型的矛盾体。遇到生活琐事,比如吃什么,习惯性喜欢跟着别人做,别人说好吃,我也喜欢吃,生怕我说不喜欢吃,别人不带我玩了[捂脸]
我是非常喜欢和朋友一起出去,乐于亲近他人,服从和喜欢,感觉很好。他们也很喜欢跟我出去,也很开心。
但是到了学习工作这些事上,倒是对抗性很是激烈,总想自己独树一帜,不愿意服从,抗拒他人,希望能够有挑战性,有互相吸引的东西。这个时候10头牛拉不回来。
好玩的是,跑去和心理学专业朋友交流,她告诉我,这本书让神经症患者读,他会很开心很自然。如果是心理健康的正常人,可能就是味同嚼蜡,不过这也是好事,不是吗?[阴险]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4/30北京线下读书会 (挪威森林)
- 全女读书群,畅聊书影音📖🌲 (Toxic)
- 坚持阅读的读书搭子 (锡瓦塔内霍海滩)
- 读书分享会|新建一个读书群,期待有缘的书友加入(长期有效... (momo)
- 《非暴力沟通》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Phoen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