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律|荒谬的想象力经常支配我们的态度
来自:天塌了也嘻嘻嘻
1.很多恐惧是因为想象力。 对于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事物,发挥作用的是记忆力而非想象力,这就是“见怪不怪”,因为只有想象的火花才能点燃情绪,而新鲜的事物才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想医治某个人对于黑暗的害怕,你不用跟他讲各种道理,只需要经常把他带到漆黑的地方去。你需要知道,所有哲学的讲解都没有这个办法奏效。盖房子的工人从来不会觉得头晕,而经常去黑暗的地方的人,在黑暗中是不会觉得害怕的……为了成功做成游戏,就得强调做游戏时一定要心情愉快。要让他愉快地走进一个黑暗的地方,在走出黑暗前,要让他重新开心起来。当他在黑暗中做了一会儿游戏后,接着又想要去做其他的游戏,这样就能让他的心中不产生荒谬的想象。——《爱弥儿》
这让我想到,恐惧的引发的确大多数时候来自于头脑中的可怕想象,而正面直视和观察会增加勇气。
这不就是脱敏疗法吗。 2.一见钟情的迸发是因为想象力。 你看见一个外表对你胃口实际上你却完全不了解的人而产生的对其人设的幻想 实际只是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自我攻略。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人也是选择性展示有利于建立优秀人设的一面,只有打碎滤镜,在全面地了解和接触以后,才有资格谈爱不爱。
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不要幻想浪漫和感动。同样的,还没咋了解你就迫不及待追你的人靠不住,他只是把他爱的那种人投射在了你的身上,可以试着先做朋友了解了解吧,不要当真。
3.对诗和远方的想象。
通过滤镜照片或视频我们就开始自动脑补神仙画境,看李子柒的视频会脑补仙女下凡是怎么生活的,远离一切纷争、不用恰饭……醒醒!人但凡活着就得面对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碎!
4.不自信和焦虑来自幻象。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自信是由于太执着于某个不满意自己的东西,钱、样貌、身材、学历、性格、不会说话等(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着或多或少别人能看到或者看不到的“缺憾”的一面,很多甚至都不是缺憾,根本没必要定义一个标杆然后大家都追求千篇一律),加上人在脑子泛化了这些“不足”,以偏概全地想象出一个一无是处的自己。
造成不自信的想象:执着于某个大众标准+对这个不符合标准的“不足”的泛化。
“你总是把未来想得比现在更好或更坏。如果想象的未来比现在更好,它会给你希望,或让你愉悦地期待;如果它比现在更糟,会让你焦虑——其实这两者都是幻象。” ——《当下的力量》
活在当下是世上最美好的事情,放弃焦虑的想象。
5.追星、新闻反转
饭圈里“哥哥好完美”没几天就“哥哥塌房了”
看了媒体带的节奏就开始自诩正义加入网暴。
6.诈骗
很可怜的遭遇激发了你的同情心,人家给个话术背景,剩下靠你脑补。实际他存款比你多几个零。
总结:想象力的作用是巨大的,你爱的或有偏见的很多实际完全没接触过的事物,都是基于你的大致印象得出的结论。在没有完全的考察之下,人就很容易做出错误决定。这个是无法避免的,我只是要说:想象力是一种好东西,但想象力太丰富的人还是尽量把这些用在创作上。
现实中的事,少脑补,多了解。你会避免踩80%的坑(甚至这坑是你自己挖的别人都没参与)
欢迎大家更多的讨论和补充:想象力还在哪些时候不知不觉影响了我们的态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家庭家族|原生家庭影响消费习惯和消费心态 (六六就能吃了)
- 早点意识到自己就是个bitch (周鹿鸣avian)
- 讨论/管理|我发现高敏感的人敏感只是因为能觉察出来别人微妙... (一公升的眼泪)
- 社会规律|不要看人说什么,只看这人怎么做就可以规避人生大... (千亿富翁黄耀仪)
- 社会规律|我发现东北人在出走东北 (不知道起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