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链梳理
来自:catcher07
清明安康!
这个小长假疫情仍在发酵,打乱了不少居民祭奠亲人、出行踏青的计划,作为普通人,我们唯有期待疫情阴霾早日散去。
这样的情况下,经济角度看,一季度稳增长力度大幅削弱几成事实,这几乎成了目前A股的主要矛盾,后续政策工具箱继续打开已成市场共识,疫情一旦稳住市场、政策落地,市场会不会像20年3月后那样,这点不好说,毕竟全球并没有大放水。但有一点确实是确定的,珍惜当下市场所在的区域。
今天不说宏观市场了,说下最近关注度比较高的氢能源产业链。之前对氢能这块产业链的分析不是很清晰,最近找了一些研究资料,大致理了下国内氢能源的发展路径。
一
中长期规划发布
国家发展改革委3月23日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标志着氢能源进入国家的新能源战略发展系列。
《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 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 10-20 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为什么大力倡导发展氢能源?这点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就有普及,氢气与氧气反应产生水,形成零污染闭环。把碳中和作为终极目标,氢能源是绕不过去的能源形式。总的看来,氢能源有几点优势:
1.清洁低碳,氢能作为清洁能源有很大优势,尤其是如果采用电解水制氢,所需要的原料只有水。
2.来源丰富,目前3种制氢环节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电解水,供给渠道不是问题。
3.应用广泛,工业、交通、发电、储能等领域都可无缝衔接。
4.相比化学能源,氢能安全性有很大保障,氢气燃烧热值能达到143kj/g,是煤、天然气的2~5倍,效率高,而爆炸下限浓度高于石油、天然气。
目前来看,氢能源应该是未来能源种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应用在交通、工业、高耗能排放的领域,现在我国产业链不少尖端技术还是依赖国外,且产业链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难题。19年首次将发展氢能源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整个十四五将是打基础的阶段。
尽管氢能源发展遇到的瓶颈还很多,但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氢产能最大的国家,19年的数据产能大约4100万吨,实际产量3342多万吨,达到工业氢标准的有1200多万吨,机量也是全球第一。不过这些产出只占终端能源体系的2.7%,多为工业原料或燃料,交通、储能占比较小。

二
产业链梳理
氢能源发展环节分为上游制氢——中游储氢、运氢——下游燃料电池等应用的产业格局。
01上游制氢
上游制氢环节,主要有三种模式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前两种产业基础比较成熟,未来攻克的是可再生能源制氢。三种方法中:
1.化石能源制氢主要依赖煤炭、天然气,不符合长期清洁能源转型的总基调;
2.工业副产氢主要利用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丙烷脱氢,在摆脱化石燃料和电解水缺乏经济性的情况下,工业副产氢是比较折中的方法,但工业副产氢毕竟是化工企业的“副产品”,并非主业,资本市场暂时也不愿给相关化工企业成长股的估值;
3.电解水(可再生能源制氢)现在主要三种技术路径,①碱性电解,国产化程度较高,②质子交换膜电解,需要的电解槽等关键技术还需要进口,③固体氧化物电解水,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
最清洁的电解水制氢成本的大头是电费,占到成本的40~80%,据测算工业电价降到0.3/Kwh左右,目前技术成熟的碱性电解水是比较有经济性的。
三种制氢路径中,化石能源占比78%,工业20%,电解水1%左右。往碳中和的方向去,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是必须要经过的,短期来看,工业副产氢具备经济性、产业基础较为成熟,现阶段重点发展,长期下来,随着电价成本降低、电解槽等关键设备技术攻克,电解水制氢是未来的主流路径。

02中游储运氢 中游储运氢环节,储氢,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态;
高压气态储氢技术目前运用的比较多,成本低但安全性比较弱,高压气态是将气体储存在储氢瓶中,储氢瓶技术是运输的关键,这种技术比较适合短途运输,随着储氢瓶的量产以及关键碳纤维材料国产化,储氢瓶制造成本有望逐步下降。
液态储氢,液氢载氢量是气氢的两百倍,液态运氢无疑提升了高压气态的效率,液氢可以通过参氢管道的形式,能够突破长距离运输的瓶颈。液氢需要将氢液冷却至零下200多度,难点在于初始设备投入、能耗高,集中在航天、工程等,缺乏民用的标准,是未来发展方向。
固态储氢因其密度最高应用在燃料电池汽车上优点十分明显,但现在技术还有待突破,长期来看发展潜力比较大。

储氢环节主要形式是加氢站,我国以外供型为主,即氢气从外部运入站内压缩、存储、加注,21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建成加氢站146座,投入运营136座,2035年远期目标是2000座,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氢能联盟数据,一座500kg、加注压力为35MPa的加氢站成本1200万(不含土地等其他费用),大约是加油站的三倍,加上土地等成本,平均成本是13~18元/kg,后续还是希望成本下行带来不错的经济型,才能大幅发展。

03下游应用:工业、交通、建筑等
当前产出的氢气大部分用于直接燃烧、工业原料,主要用在工业领域,在交通领域,目标是2060交通运输用氢比例超过需求量的30%。而根据氢气联盟的预计,2060氢能的需求量达到1.3亿吨,30%多有4000万吨左右的需求,数据上也是蓝海。
氢燃料电池并非取代锂电池或其他电动力电池,电动力与氢动力互相补充后续将是相互补充的,氢能没有污染、快充、低温适应性好,加氢3~5分钟就可以完成500公里以上的续航。眼下60%应用在物流领域,客车、重卡是正在铺开的两种应用终端。
为什么氢燃料电池很少用在乘用车上,主要还是现在氢燃料车经济性不太明显,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低、制作成本高,燃料电池中,光电堆就占到成本的60%以上,技术还有待继续突破,远景目标是2030年左右燃料电池发动机、车载储氢系统能够完善且达到量产的目的,总体成本能够持平甚至优于纯电动车。

其他方面,氢能可以用来发电,为社区、矿区提供热量电力等,可以为工业上炼钢、合成氨、甲醇等领域减少碳排放。为家庭、小型建筑提供热量电力的微型热电联供技术也可用氢能做燃料电池。
三
非正式总结
简单就做个这样的梳理吧,毕竟不是全产业链专家,氢能源产业链比较长且分散:
1.制氢领域看好工业副产氢的快速放量。电解水制氢还是成本高,随着光伏、风电的降本增效,当前看电价达到0.15/kwh以下,可再生能源就有了比较好的经济性。
2.储氢、加氢等领域需要突破卡脖子技术,包括质子交换膜、加氢站、压缩机等核心零部件设备。基础设施方面加氢站、运输供应链等也需要完善建设。
3.交通领域将是未来氢应用的突破点,若未来成本端随着技术进步进一步下行,那氢燃料电池将会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总的说来,氢产业链仍处于降本增效、从0~1的过程中,未来有一定不确定性,但在“碳中和”的历史背景下,某种程度上又赋予了氢能源确定性,所以,未来一段时间氢能源的发展值得长期跟踪,而这其中,毫无疑问会诞生出一些多倍市值空间的企业。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最绝望的时候已过?! (catcher07)
- 就祝各位股东、分析师、资金管理人元旦快乐吧! (catcher07)
- 老M放鸽了,但自己人又开始杀自己人 (catcher07)
- 被北向拿捏的日子 (catcher07)
- 北向的边际变化将决定23年是带着笑还是很沉默地画上年线 (catcher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