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验贴】关于我自己博士申请的经验和Tips
来自:推开世界的门
【写在最前面的事】
这篇文章主要用来讲述包括基本背景,选校的定位和选择导师的方法,套磁信的写作,申请的注意事项和timeline等。主要针对希望去美国、英国、香港、新加坡和沙特的同学,因为没有申请过欧洲的岗位制博士和申请CSC,所以不太清楚,后续可以po一些其他大佬的经验上来。同时,本文只是我个人的见解,不一定权威,仅供参考。
【基本背景】
基本背景的话,其实在众多申请者里面我并不算出众,只能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申请学生。末流985本科的荣誉学院学生,机械+能源背景,本科均分90左右,四分制绩点3.8。硕士就读于北欧某理工院校。科研经历的话是三段,只有一篇一区二作还有几个在申请的专利。可能优势的话在于本科的成绩排名很高,学的课也足够多,单独参加专业的排名应该都在前5。
【选校定位和选导师方法】
基于上文讲述的普通背景,我的策略可以被定义为光撒网,少收鱼。毕竟世界上这么多大佬,总有一个会把我这个菜鸡带走的不是吗。
首先我对自己博士可能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整理,提炼出关键词,而后在google内以“关键词+Professor”为检索指引进行搜索,找到做这个研究方向的相关教授和他们的课题组网页。在获得一部分教授的信息之后,在google scholar中进行检索,找到他们的合著者,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研究这一发现的老师。
在获得了足够多数量的老师后,我就开始了筛选。筛选后的教授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我自认为实力相匹配的老师,另外一部分是我觉得可能是属于中了彩票这老师才会答应我的。这一阶段我大概耗费了一到两周的时间,筛选出来了30位左右的老师,分别来自英美港新和沙特。其实也有一些不错的教授,但是我本人因为没有去澳洲的意愿,加上欧陆大部分都是岗位制,所以这两个地区的教授我没有进一步考虑,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申请时间线】
我的申请时间线拉的很长很长,我是主申2022fall入学的博士,因此我在2021年的3月29日投出了第一份套磁信,在2021的11月3日投出了最后一份套磁信,根据不同地区,时间可以如下:
香港地区:香港地区因为存在夏令营这样一个神奇而bug的存在,因此在众多地区内是我陶瓷最早的,我从4月下旬到5月上旬期间分别联系过港中文、港城、港科的教授。
美国地区:美国申请的时间较为固定,分为正常轮和提前轮两种,但是一般提前轮也不会很早就结束,所以陶瓷的时间就比较宽裕,我陶瓷的主要时间大概集中在8、9两个月。
英国:英国开放申请一般是9月,但是截止都很晚,所以可以放轻松一点,我主要的陶瓷时间在8-10月。
新加坡和沙特:这两个地方比较bug,加起来主要被留学生熟知的也就三所学校,所以如果你们有感兴趣的教授,就可以在陶瓷美国教授的时候顺便联系一下就行,没必要太过于去关注时间点。
【套磁信的写作】
套磁信应该是整个申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存在,虽然很多人觉得没必要去套磁,尤其是committee制度的学校,但是就我个人的申请经验而言的话,陶瓷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谓套磁信,就是把你给导师推销出去,这是你给导师的第一印象,你的写作,语言表达直接决定了你的意向导师是否对你感兴趣。所以大家在这一部分应该多花一点时间。
套磁信的发送邮箱,请不要用QQ邮箱,163邮箱这类进行发送,能不能发过去和回信会不会被拦截不说,很多导师一般都不会看这类邮箱,建议采用edu邮箱或者最差gmail邮箱进行发送。最推荐使用EDU邮箱;
套磁信的邮件名称,请务必重视这一部分,因为老师每天会收到很多很多邮件,有些可能老师看到标题觉得不重要就忽略了,然后你的邮件就石沉大海了。对于所有我的套磁信,我统一的格式为:Enquiry for the Ph.D. position of 2022 fall。不能说我这个多标准,但是至少可以让老师第一时间明白你这个邮件是干什么的;
邮件内容,以我自己为例,我的邮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固定格式内容和导师特制。不是每一份套磁信我都写的完全不一样,这不现实。我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去写,因此每份邮件我都有固定的一些内容。首先,导师的称呼一定要再三确认,不要出现任何错误;然后,开始的第一行,”This is a letter of application for the Ph.D. position of 2022 fall. Hope it won't disturb your work."开宗明义,让导师明白你的来意;然后介绍你自己,包括你的背景,专业和研究兴趣,这一部分可以是固定的,而后紧接着一定要加上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老师,比如你可以说是以前学什么课或者做什么项目的时候阅读过老师的文章,因此对老师一直仰慕。这样可以让老师觉得你的这个套磁信不是千篇一律的,至少不是群发,是用心的,能大大提高回复率;再然后,详细介绍你的背景经历和研究情况,重点突出和你导师的connection,比如你的什么课比较不错,可能对研究有帮助这些,你可以多写一些,这样大概三四份写完之后,剩下来的改一改就能用,很方便快捷;最后我的是借鉴了一个网络上的结束语句,某乎上搜索一下大家都能看到我就不多赘述了。
【一些小的建议包括】
写完之后请你的同学帮忙看一眼有没有语法错误,以及老师的名称和老师所在的学校名称和职务有没有错误,因为很可能自己看不出来;
第一封邮件可以附上你的简历就可以了,简历请尽量写成1页,除非你的成果超级多;
申请英国和香港的同学可以不需要在第一份邮件上就写你的research proposal,可以等导师回复你之后再写,这样既能水一些follow up的邮件,也能节省时间。
【申请的注意事项】
博士申请过程中,最不可避免的事情就是和导师的面试或者视频聊天,这是导师最直观地了解你这个人的情况所在,也是最容易暴露问题的地方。因此,在面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小的注意事项。
首先,提前制作好介绍自己的PPT,可能有些老师不需要,但是相信我,这会让你的面试准备事半功倍。根据你之前联系导师的时候写的邮件内容,更改自己的展示PPT,在面试的开始,你可以和老师说,”老师好,我为这次面试准备了一个幻灯片,不知道我是否可以分享屏幕给您,这样介绍也会更加直观”。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两点,第一,让老师知道你为了这个准备了很多,一定程度上好感值会提高;第二就是通过你的展示,你可以将老师引入到你的节奏当中,当有一个PPT在老师面前,相信我,老师的问题会更多focus在你的内容上,从而提高你准备的效率,防止老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问到你的知识盲区;
第二,准备好博士面试常见问题问答思路,类似“你为什么想要读博,你为什么选择我这个课题组,你读博之后的职业规划”这类问题,很多面试中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提前准备一下有备无患;
第三,熟知你研究经历中的各类名词的英语,防止你到时候脑子短路,完全不会说,就和我当时一样,老师问我,你的这个研究的材料是什么,我因为不会说碳酸钙,和老师说了CaCO3,这样就非常尴尬了。
除了面试以外,申请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文书的问题,主要为推荐信、PS、动机信等三类。
针对推荐信,我的经验是,熟知你的老师写出的具有介绍朋友的感觉的推荐信大于不算熟的大牛的普通推荐信,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在里面;
请区分好PS和动机信的区别,虽然二者类似,但是一个更加偏向于你的过往经历的描述,另外一个更加偏向于给招生官讲一个故事。不同学校对这两样的要求不同,有些虽然叫PS,但是本质还是动机信,请一定区分好。
至于其他材料,CV等可以请人帮你修改排版一下,至少做到排版规范,语言凝练两点,成绩单等请务必分门别类保存好,方便后期上传材料。
【申请小帖士】
如果老师第一次没有回复你的套磁信,可以礼貌的两周之后再次询问,可能真的不是老师不回复你,而是因为太忙或者在度假等情况没看到,我有4个联系的老师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发送邮件请尽量选择在老师当地时间的周一的9点,或者工作日的上班时间,很多老师周一会集中看一下邮件,这个点发过去可以刚好在邮件的最上方,老师一般都会回复一下的;
如果可以的话,请本科或者研究生认识的老师帮忙推荐认识的国外教授,一般这样成功的概率更高。
【写在最后】
以上仅仅只是我的个人之谈,不具有权威意义,如果能帮助到你,那我十分荣幸,如果有什么贻笑大方的话,那就请您多多包容,权当供茶余饭后一乐。
总而言之,申请博士的过程必然是漫长且充满等待的,但是请相信,你是最棒的,所有的努力最后会变成你的录取通知书,无非时间早晚而已。加油!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吐槽|艺术生润了七年多,遇到瓶颈了,我该怎么自救 (鶴門花園)
- 互助|留学两年 依旧没有能一起旅游的朋友 故想尝试solotrip ... (ahxbsh)
- 分享|国外生活如何排解孤独呢 (永远站)
- 互助|或许有人知道一年制英硕能够找到实习吗 (谷雨骨头)
- 吐槽|好心被人滥用 (CutieP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