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中哲经验之谈
来自:是凡
本人在2022年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中国哲学专业,按照初复试排名和电话确认,我已经考上,所以在此我想给大家带来一点自己的经验。
前言:
首先,我想和大家谈一下,中国哲学学科它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可以说它会是所有中国文化的主干,所以它会承担一个更为基础的角色,也是更为重要的角色。如果说我们想在这一方面去深造,那么我们应该尽少地以功利态度去面对它,比如我考这个专业就是为了上个名校或者只是单纯因为这个专业好考等种种心思。一方面我们迟早会为这样的缘起影响心态,甚至影响我们走得更远,另一方面我们会因为这个而遮蔽心灵,不能去找到一些更深层的自身的动力——比如对中国哲学的建设使命感的培养。若是要去选择中国哲学,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多一点热爱,多一点情感去为中国哲学的学科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上的一些关于自己初心使命的问题,我认为是首要的。
关于我的事情: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信息,我是本科二本出身,三跨,无任何证书,无四六级。一战选择北京大学,第26名,未进复试。二战选择在职考人大,每日复习两三小时,周六日休息,成功考上。就我个人的先天条件而言,我只是一个天资愚笨的人,所以我选择的方法往往会是注重基本功的磨练,比如在中哲我会去多留心于古文的背诵,在西哲我会注重于还原经典文本的重构论证,用力之久必然可以豁然贯通,这些都能让我去保证对哲学史有一个比较初步的了解。在此的话,我会特别的感谢我的北大的梦寻大佬和其他一些哲学系的学长学姐,他们都帮助我构建了一个关于哲学的基本的认知结构。
在我的备考过程中,由于我在二战的时候需要兼顾工作和学习,我并没有对我的答案有太多的打磨或系统的组织,对教科书不能大段背诵,没有去练习过写题,所以在研究生考试中我也不能有效地去输出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而是选择自己去组织语言作答,而后也自然是后知后觉发现自己有几题是答得太过牵强,这就导致我在专业课上并没有取得很好的分数,我最终取得的成绩是中西哲学史115,哲学综合中国哲学选题129.这也是我的一个遗憾。
以上种种我的个人经历,个人情况介绍以及备考经历,大家可以自行斟酌,思考一下该如何做才能比我做得更好,我想这都会是有意义的。
关于备考种种:
我在这里还是比较传统地推荐各位去阅读蓝皮书(无论中国哲学史还是西方哲学史),多阅读人大自己的哲学史是我们考试知识的一个基本盘。但是要取得一个比较高的分数或许不能只是做到这些,我看过一些哲学生在开设考研辅导班时喜欢将各个名家说过的话全都揉成一团甩给学生,也看过一些机构喜欢将一些专业的答案凑在一起出书然后让人去背,其实这些都是一个非常快速的提分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哲学最近如此内卷的原因),这里面的利害关系,大家可以去自行判断,我个人而言并没有接受过他们的培训,所以对这些也不是很清楚。
如果大家想要自行去对哲学史学习的话,我想更重要的会是自己去找一些原著的课程或者说读书会去讨论。这样可以提升各位的哲学素养,培养一个喜欢为自己的观点去进行合理论证的习惯。据我所知,目前一些题目它也会不太看重你对哲学史,思想史的内容的重新展现,而是转而去考察你是否能够以自己的语言去重构论证,去发现该论证当中隐蔽的前提预设,以及后人对该论证的一些破题方法等等,这些也是很重要的。或许有人会认为中国哲学不需要做得那么多的推论,那么有“逻辑”,应该更走向“实践”,但是从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历史讲,自冯先生起它就是作为一门比较哲学学科而建设的,所以不可避免地要更多的借鉴西方哲学一点,可以说要想做好中国思想,可以只以中国的方法,但是要做好中国的哲学,那必须更多包容,更多虚心才能去构建一个更完整的中国哲学体系。
当然,配套原著阅读,教科书的背诵理解,最好还是挑选一些二手论文,二手著作去开展学习,这样无疑会是事半功倍。这里我会推荐大家去直接搜温老师,罗老师,聂老师等人的名字,看看他们有什么论文著作,事实上目前大多数真题也是他们著作中所需要探寻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相信大家都能打造一个比较好的哲学基础,但是我也需要提醒大家,要让哲学发生对话,这不是意味着跨考者应该与跨考者对话,而是说让原著或二手著作和你的心灵对话,你去自己组织语言去回答哲学家们提出的问题,以自己的方式发现其内在的脉络,点明他们自己的预设立场,并提出一个较为圆融的解释,只要能做到这点,一切都会是融会贯通的。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取得自身价值的实现,无关考研成败,我们可以仅仅是单纯审视自身的心灵,只要能够让自己进入哲学,体贴中国哲学,那么就能以自身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展现中国哲学的精神,我想这无论对中哲还是个人都是巨大的裨益。
正如陆九渊所讲:
科举取士久矣,名儒钜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场屋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之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世以此相尚,使汩没于此而不能自拔,则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向,则有与圣贤背而驰矣。推而上之,则有惟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力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责哉?从事其间,更历之多,讲习之熟,安得不有所喻?顾恐不在于义耳。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心疾首,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由是而进于场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
我想大家都能找到一个无愧于心的道路,并坚持走下去,长此以往,群贤毕集,廓清风气,中国哲学定能在当代展现自己真正的价值,这会是一股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力量。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出湘大与西建大哲考资料 (与人奋斗)
- 哲学考研保研交流群!经验、资料、干货免费分享 (Ye Ann)
- 25哲学考研《大问题》等经典“哲学导论”读书会组织 (莫妮卡)
- 出售清华哲学考研全套书 (Anastasia)
- 建群找群|求拉各种哲学群 (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