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十六年影迷说说张震和他的缚灵渊
来自:沉隐(黑夜给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翻白眼)

喜欢张震 ,是从05年侯孝贤导演的《最好的时光》开始的。在这之前,作为港台文艺片爱好者,看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春光乍泄》,《卧虎藏龙》,《2046》。在这些电影中,他可以是台北街头沉默寡言的十五岁少年,可以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率性流浪的小张,可以是大漠孤烟下逐风追云的罗小虎,甚至可以是《天下无双》中说着羞耻台词的朱厚照(这本来就是明朝最胡闹的一个皇帝)。彼时他有翦水之瞳,眉头舒展,五官深邃,带着一点天真。在电影中,他有时代表着困境,有时代表着轻松,有时代表着自由,有时代表着情欲,却又有些面目模糊。我曾跟朋友议论,张震有很不错的天分,却似乎很难变成梁朝伟那样的男演员,他太缺乏那份表演的迫切感,这一切对他来说,都似乎浮生一梦。就好像《春光乍泄》里,黎耀辉坐在台北小张家的大排档前,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小张会一个人那么快乐地在世界尽头走来走去。因为不管他如何流浪,他始终有个回得去的地方。对于出身在罗马的张震来说,得到比付出容易。那段年轻的时光里,他英俊而桀骜,有时候很放肆,有时候很内敛,但一以贯之的随心所欲。
直到2005年侯孝贤导演的《最好的时光》,张震突然就有些不一样了。改变也许发生在他自己所说的王家卫导演的那部《爱神》里。王家卫电影对演员情绪的巨大消耗,对手演员(巩俐)的专注和沉浸,电影对他来说突然有了神圣感。这部电影并不晦涩,相比安东尼奥尼的《The Dangerous Thread of Things》,索格伯格的《Equilibrium》,《手》反倒是爱神三部曲中最清晰的,含蓄压抑的东方式情欲。但并非所有文艺片男演员都有勇气饰演电影中张震的角色。贯穿全片的隐秘,窒闷和屈辱,外加巩俐自带的睥睨一切的威压感,都需要男演员有足够强大的心性和自洽能力。
当年的我还没有机会看到《爱神》,但在《最好的时光》中再见张震时,一眼万年。他之前的电影,合作过杨德昌,李安,王家卫,都是华语电影世界泰斗级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如侯孝贤那般抓住了张震那份不言不语的性感。《最好的时光》讲了1966年的高雄小镇,1911年的南音艺馆,千禧年后的台北,三对男女的三世牵绊。在侯孝贤近乎枯燥的长镜头下,每段感情都在时光的坐标轴上留下清清浅浅的印迹。似乎在说个人,又不是在说个人,似乎在说爱情,又不是在说爱情。少年刚在无数个站台标记过的旅程中找到一点确认却分离将至,Rain and Tears 的音乐响起,雨幕下的长途站台,两个人试探着牵起彼此的手;山河将破,家国未落,青楼里昆曲吟哦,一处默默无语伤心事,一段凉薄辜负无望情;酒吧暗室中浅灰色的眼瞳和香烟的气息,混乱迷茫,无根无萍的关系;那些吉光片羽,南管悠悠的岁月。这部电影拍出了最美好的舒淇,也拍出了最性感的张震。因为他的少言寡语,他拖着她那份飘忽脆弱的美丽,于滚滚红尘中,向着沉默而去。
这个时期的张震,变成了一个和自己较劲的人。穿梭于田壮壮,金基德,吴宇森,王家卫,陆川的片场,主角配角都无妨,每一部都超乎寻常地努力,于是有了那个流传江湖已久的学霸传闻。他把自己沉到了最低点,对电影倾尽全力。这时候的他,是吴清源,是死囚张真,是孙权,是韩信,是一线天,却唯独不是他自己。到2013年《一代宗师》上映时,这种与收获不匹配的过度付出感达到了极致。他苦练3年,练出了八级拳全国冠军,但在成品中被王家卫剪成了没头没尾,语焉不详的几分钟。真的不会委屈吗?但他依然不遗余力地参与了这部电影全部的宣传,看着章子怡凭这部电影横扫了所有的影后。王家卫解释说,张震是一把好刀,要先藏着。那时候的张震,心里在想什么呢?那么多次金马金像柏林戛纳的提名,全都铩羽而归。他依然没太多话,看起来谦逊平和,淡淡笑着,没有了早年那一身漫不经心的傲气。
直到《绣春刀》的出世,他终于不再是任何人,而是无法被忽略的张震自己。这是专属于张震的电影,即使有王千源,有张译,有周一围,有雷佳音,绣春刀的内核只有他饰演的沈炼。他是北镇抚司最狠戾的杀器,也是刀剑江湖最深情的侠士。到《绣春刀2》的时候,沈炼的世界更加纯粹清晰,他好像一个行走在明末腥风血雨中的游侠骑士和行吟诗人,歃血为誓只为筹知己,只为保一份修罗场万骨坑中的善意。更何况,路阳导演的镜头下,张震真的太帅了。在《绣春刀》里,他终于不再是文艺电影百转千回中,总是有一点飘忽,有一点阴晴不定,有一点游离的那个张震了。他把台湾电影人的细腻文艺和大陆硬汉电影的热辣刚毅彻底地融在了一起。是刀刀致命,是绵里藏针,是铮铮傲骨可以化成指间缠绵的那种铁血柔情。
之后他拍了《赤道》,拍了《刺客聂隐娘》,拍了《龙先生》,拍了《道士下山》,拍了《雪暴》,依然是那个主角配角无所谓,角色比自己重要的张震。他似乎彻底地佛了(婚了),不再跟自己较劲。我喜欢他微博那种宛如小号的冷清感,中年男人的平凡寻常,还有他女儿生日时,他说的那句谢谢你来做我的宝贝。我仿佛听到了他温柔的声音,带着岁月的积淀,向心而行,与自己和解。
作为一个喜欢张震十六年,看过他绝大多数电影的影迷来说,我和宸汐缘(缚灵渊)的缘分确实来得有点晚。19年这部剧刚开播的时候我就一直关注着,见证过微博上铺天盖地的嘲弄,“张震你被绑架了就眨眨眼”,“张震是不是缺钱”,各种善意或者恶意的造梗,豆瓣5.3的开分,这一切犹如九宸沉睡五万年刚回天宫时那瓢泼而来的脏水。
作为他的影迷,虽未看剧,依然经历了和剧粉同样的煎熬憋屈,百口莫辩。然后,看到网络的声音慢慢开始转向,豆瓣的分数一点点涨了起来。五个月后,这部时间坐标动不动就开玩笑一般以万年计的《宸汐缘》,在人们已经对仙侠剧审美疲劳的影视市场里,凭着口碑杀出了8.4的高分。而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停止了对《宸汐缘》的关注。就好像,看自己男神下凡渡了一个劫,还好,结局圆满。
从内心深处,对仙侠题材,对张震演电视剧,对妆发造型时长种种劝退的因素,都是拒绝的。这两年中,始终无法打开《宸汐缘》。我想,一切因缘际会都有自己的时间刻度。
2022年3月,我只身一个人在伦敦,复活节假期,终于让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刷《宸汐缘》,纯粹好奇这部剧是如何做到逆流而上实现评分大反转的。虽然人们都把招黑劝退的锅扣在了张叔平头上,但我看了几集后发现,其实林玉芬导演并不是很会拍张震。纵观张震所有的电影,除了最近的《缉魂》,他都是一个偏印象派的演员,并不适合把情绪完全拉满。他的魅力,恰恰在那份若即若离似有若无里。而林玉芬是一个以细腻和热烈见长的导演,她要求的是一种箭在弦上的明确和饱满。和其他电影大咖相比,张震虽然内向寡言,不甚热情,但恰恰是个依从度非常高的演员。更何况,初试小屏幕的他自己也很难判断那个切入点,所以他对导演的要求一一照办,结果就显得不稳定。但正因为这份不稳定,时而虐得我体无完肤,时而瞪得我弹飞出戏,时而感慨一树梨花压海棠,就这么挑剔着看完了九宸和灵汐三生三世的爱情。我的心飘飘忽忽,弱水三千化作倾盆大雨,从此永镇缚灵渊底。
我其实一直很纳闷,我喜欢张震十多年了,为什么会因为一部对他来说难度一般的电视剧彻底缴械投降。后来我想,是因为在他所有的电影里,他都透着一种难以言说不可捉摸的疏离感,让观众有了及时抽离的空间。可宸汐缘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高密度的沉浸式体验,让演员张震终于和光同尘,有了那么些实感。而这份实感,就是从喜欢到爱的理由。
看完了《宸汐缘》,我期待着能在疫情结束后,去台北看赖声川导演的舞台剧《江云之间》,却很长时间都没有勇气打开让张震拿下金马奖的《缉魂》。不仅仅因为这部电影里他彻底摧毁了自己的形象,也因为他在其中对电影真实感不留余地的偏执和探底,让我心存畏惧。
1991年,15岁的张震跟着父亲去杨德昌的片场,偶然成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主角,4个小时的电影铺陈着少年的绝望和无处可去。当弱者向着弱者挥刀,这部描述普通人精神困境的电影,也将张震拖入了光怪陆离的缚灵渊,从此终生羁绊。2021年,45岁的张震饰演的梁文超检察官,凭着一股向死而生的孤勇之气,向死亡,真相,黑暗伸手而去,仿佛站在另一个缚灵渊前。他自虐一般的减重,导致电影中出现他裸露的身体时,观众感受到的全是对生命将尽,濒死状态的恐惧。形容枯槁之下,却依然是他那一双灼灼的眼睛,带着生的渴望,和灵魂深处的坚强和悲悯。三十年时光从这个男人身上碾压而过,宛如一个关于电影,关于艺术,关于人类如何挣脱精神枷锁的谶语。
有时候,我觉得张震真的对形象太不在乎了,大概是因为五行太不缺帅,导致他的发际线也格外的倔强,还总是可着劲儿折腾自己,依然还是那个对电影过度付出的张震。不过我的心里也多了一份镇定和平静,我可以耐心地等待他的下一个作品,只想对他说一声,平安喜乐,万事胜意!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宸汐缘之痴鸟逐日》[4月30日更新至149章] (半枕炊烟)
-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擀面皮多加面筋)
- 平安喜乐 自在常乐 (佛前琉璃灯)
- 姊妹篇来了!都姓jiu! (runheart)
- 没有一个重大的决定会出于一个简单的理由-林默之还珠赴死 (ig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