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与资料|看清人生真相,继续战斗—萨特思想有感
来自:杀手不冷
家人们,我最近对这些哲学家的牛逼思想又给震撼到了,他们的想法解答了我的疑问,让我再也不想去纠结人生和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了,真的有一点被治愈了。我希望带着自由的本体去创造意义,积极去生活,去书写自己的轨迹。同时也希望可以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思考和收获,树立对人生的斗志。
先说文章有些是从刘擎老师书里摘的,我提炼组织了一下,加了一些备注思考在里面。
有一点长,我尽量描述得白话一些。
相对于尼采和弗洛伊德,萨特是一个20世纪的“00”后,他的思想真的让人感受到强烈共鸣。
萨特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的观念,一个是自由选择,另一个是积极行动。
1️⃣“存在就是虚无。”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人的存在和物的存在有什么区别呢?
一个人是什么,这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一个杯子、一个枕头这样的物是无法改变的。
有意识的人和没有意识的物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意识。
—— 那什么是意识呢?
—— 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
就是意识有对象性,总是对于某个事物产生的意识。
如果说,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那么意识本身呢?意识本身就什么都不是!纯粹的意识本身就是虚空。
就像是空空荡荡的容器,只有被填充了才能成为什么。
人的意识本身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当有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所以人并没有什么预定的本质,人的存在原本就是虚无,它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的。
简单说,如果人的存在是意识,而意识本身是虚无,那么人的存在就是虚无,这就得出了“存在就是虚无”这个命题。
萨特还用了一堆概念来区分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他把物的那种被决定的、不能改变的存在,叫做“自在”的存在,把人的这种“有待形成”的、不固定的存在,叫做“自为”的存在,就是自己“为自己”而存在。自在的存在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而自为的存在没有固定的本质,它的本质是可以变化的。
因此,人没有固定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可以改变的、是有待形成的,原因就是人的存在在根本上是虚无。
这儿有个case我觉得很形象很帮助理解,假如你是一名演员,现在站在舞台上,你第一个最迫切的渴望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因为在舞台上如果没有角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
其实每个人在生命的长河中,也是这样。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角色,这里的角色就是我们想要获得的本质。演员可以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人的本质也是不固定的。
那么如何去获得人的本质呢?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模仿物。因为物有它自在的本质,固定的本质,因此人总是要去占有某种东西。通过占有,我们不仅仅得到了物品的功能或者效用,还获得了一种“存在感”。通过占有“物的存在”,我们可以得到确定的本质,甚至给自己一个定义:我是一个football player,我是一个游戏高手,我是一个收藏家,等等。
但是这种本质的复合,只是局部地、暂时地满足了人对确定性的渴求,根本上的虚无是无法改变的。
人是自为的存在,不断为自己寻找本质,不断变化。也就是说,人有无限的潜在可能性。人想通过占有物去获得确定性,但有限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办法填满无限的可能性。
比如,你即使成为了世界第一的XX(某个角色、本质),那么你就能保证自己从此之后就满足了吗?一个演员扮演过很成功的角色,但这个角色不会成为这个演员的全部。只要人还有欲望,就不会停止去占有新的物,不会停止去寻找新的本质。
作为人,我们永远无法填满自己的虚无。因为人拥有无限的潜在可能性,这种潜能总是会逃到占有的对象之外,直到死去,人才能获得固定的、填满的、不变的本质。我想,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自己想要做的事做到以后、想要得到的东西得到之后还是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做别的事,想要新的东西。这种现象在哲学术语上来说,是人的“存在结构会溢出所占有的对象”,就是没有得到的时候当然不满足,得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不满足。
因此,萨特说,“人是一种徒劳的激情。”总是有一种激情推动我们去占有、去追求,但是我们希望得到的那种满足其实永远无法实现。
听起来仿佛有一些悲观。其实不然。
正是在这种状态中,人类特有的尊严诞生了。存在就是虚无,但是这恰恰是人类行动意志的基础,正是因为存在没有预先的本质,所以我们才能够自由地行动。
因为存在先于本质,所以没有任何预先给定的东西给我们束缚住,就意味着我们永远可以超越“过去的本质”“现在的本质”去追求“未来”。
也就是说,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正在“成为”什么。
你可以扮演任何角色,但是任何角色都不是你本人,也正是如此,你的行动才是自由,因为你没有被任何一个角色所定义。
刘擎老师认为,萨特最有创见、也是最精彩的观点,就是从“存在就是虚无”推出了“人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建立在强大能力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的存在之上、建立在最根本的虚无之上。
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自由就是人的命运。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不能摆脱自由。不论你多么渺小,不论你收到多少外在的限制,在根本上你都是自由的。
这其实也就是我们从小就会听到的,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这是你的自由。遇到困难到底做哀怨消极,还是奋进积极。这是自由。
萨特说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总是可以改变现状的自由,是否定只能如此、我别无选择的那种自由。
2️⃣自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萨特说,这种自由中隐藏着非常沉重和严酷的一面。
因为选择必定会带来后果。
萨特说,没有任何别人可以承担你的责任,你做出了选择,你就要独自承担责任。
这份责任只能由你自己承担,没有任何人可以与你分担。
因为只要你做出了某个选择,背后就会有一个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只能是你自己给自己确立的。
你所有的选择,依据都只是你自己。尼采说,人是自己价值的创造者。“上帝死了”之后,就不存在客观绝对的普遍标准了,人也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依赖。
于是,你不仅必须做出选择,还要为自己确立选择的标准。你没有任何的托词。任何的信条、教义或者别人的建议,都不能成为你的借口。这些说辞都是自欺欺人,是用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比如说,假如你和你的伴侣分手了,你的朋友安慰你说这不是你的错。但是按照萨特的观点,这就是你的错,是你自己选择的人,是你选择谈的恋爱,所以这个结果就是你的责任。
因为不存在客观的评价标准,判断一项选择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没有任何现成的、普遍有效的标准。你就是你自己的标准,你做了选择的同时就确立了选择的评判标准,这是评价的唯一标准。你就是自己的立法者,为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承担绝对的责任。
所以我们常说,只要你能够想清楚事情发生后所有可能或者不可能的后果并愿意承担责任,那么不管结果怎么样就去做吧。
这就是萨特从人绝对的自由,推出了绝对的责任。
有一本书叫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里生命的轻,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有着无限展开的可能性,不被任何本质所限定。这是一种自由而轻盈的体验。但这种轻盈的自由又是孤独而沉重的。因为你必须独自承担你所有的选择,独自承担自己的生命,你是自己“生命的孤证”。这句话真的令我震撼,像一记重拳狠狠击中我。
3️⃣他人即地狱
那为什么我们的朋友、亲人、爱人都无法帮我们摆脱孤独,也无法帮我们承担责任呢?
因为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是来自于萨特写的一个剧本,名字叫《禁闭》。说的是三个被囚禁起来的鬼魂等着下地狱,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三个鬼魂之间不断欺骗和折磨。最后他们忽然领悟到,不用等待地狱了,他们已经身在地狱之中。地狱并不是什么刀山火海,永远和他人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地狱。
这句话的真谛还需要回归到哲学上。
人能够自由地掌握自己的生命,哲学上把这叫做人的主体性。我是主体,就意味着我有主导权。那问题是,你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那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到底谁是主体,谁有主导权呢?
萨特认为,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和自由。
人和人的交往就是这样,总是在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即使是在爱情当中也不例外。
萨特说,我们想象中的浪漫爱情是一个骗局,那种不分彼此、合二为一的爱情体验,只不过是刚刚开始时候的幻觉罢了。爱情同样充满了为争夺主体性而展开的冲突和斗争。
萨特还有一个很奇妙的说法,他说憎恨其实就是你承认了别人的自由。这句话也重击了我。
他说,你想想你会恨一个杯子或者一把椅子吗?憎恨只能指向人,因为人有自由,只有人能处于自主意识对你做些什么。
所以在他人作为主体的行动中,你就沦为了客体,沦为了物,你的主体性就被否定了。所以你会憎恨,你不甘于这样被当作物。
在这个意义上,憎恨就意味着你承认了对方的主体性,承认了对方的自由。
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我想到了一句话,“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类似地,我们无需憎恨,因为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才是主体,我们才是最重要的那部分需要我们关注的,而不是别人作为主体来对我们做判断和点评。所以不要憎恨,我认为这是徒劳的情绪。
萨特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他人存在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是我们不可能实现那种理想中的共同自由,因为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我们没办法既承认别人的自由,又让别人承认我们的自由,或者说把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对象性调和起来。因此,人与人之间只有永恒的斗争。
在这一点上其实萨特的思想是悲观的。
萨特说自己的存在主义是绝望的哲学。但是他又说,存在主义也是希望的哲学。希望在哪里?
希望就在我们的自由之中,在人的无限可能性之中,我们永远有改变的潜能,不必服从任何注定的命运。
我们永远可以做出改变。用什么去改变?行动!
人生无意义,人仍然可以成为强者。
刘擎老师说,如果说萨特的思想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么就是八个字:看清真相,继续战斗。
人是徒劳的激情,人注定孤独?但那又如何?
既然可以选择,那么就去选择,然后为选择负责,其他没有什么可说的。
选择有什么好可怕,有什么后果不能承担,天不会塌下来,世界也不会毁灭。就算世界毁灭了,又怎么样?so what?那不更应该毫无顾忌地勇敢的去选择,去承担吗?
我们都是手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但我们知道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点亮心情|放下手机 拿起人生 (上官猫叮当)
- 思考及感悟|嫉妒的根源是对自己不满 (鲨鱼游过夏天)
- 实用小贴士|治愈心累的方法——行动和动力的双向关系。 (明日晴我猜的)
- 出谋划策|嫉妒好朋友命好导致自己内耗怎么办? (爱咋咋地)
- 出谋划策|父亲突然离世后人很丧怎么缓解 (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