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莫里哀与《吝啬鬼》
来自:王绩五
一. 生平与创作:
一个编剧,死无葬身之地,但其作品却是法兰西喜剧院创办三百年来上演次数最多的剧目;一个作家,身后无手稿流传,却仍被称为“法语创作中最全面最完满的诗歌天才”,一个演员,不肯离开舞台,宁愿放弃法兰西学院“四十名不朽者之一”的荣誉,然而,法兰西学院却为他立了一尊石像,下面刻写着意味深长的话语:“他的光荣什么也不少; 我们的光荣缺少了他。”这些颇有兴味的事情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他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剧团负责人于一身的莫里哀(1622-1673)。
路易十三时代,巴黎的一个室内装饰商用钱买到了一个可以世袭的“王室侍从”称号,由平民一跃而为小贵族,欣喜之情自是溢于言表。在1622年,他为自己的新生儿子取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从此对幼小的儿子寄予了殷切的厚望。儿子13岁时,他送他进了有名的贵族中学。儿子15岁,他就急不可待地让他获得了“王室侍从”身份的继承权。儿子17岁,刚刚中学毕业,作父亲的又想方设法替他弄到了法学硕士的证书和律师职位。偏偏小波克兰与一个女演员结为知己,还迷上了戏剧,在21岁那年他放弃世袭权利离家出走,与朋友合办了一个“光耀剧团”,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莫里哀(Moliere)。 让-巴蒂斯特·波克兰或许会是个富裕的小贵族,而莫里哀则是不朽的。 “光耀剧团”毫不光耀,在巴黎演出失败,负债累累,莫里哀受牵连,两次被债主投入监狱,后来还是由父亲作保得以获释。年轻气盛的莫里哀并没如父亲所望“浪子回头”,也不顾当时蔑视演戏的风气,而毅然加入了另一个剧团,在法国南方巡回演出了十三年。十三年饱受歧视、风餐露宿的民间流浪生涯具有重要意义,它把一个不谙世事的演员莫里哀,变成了富于社会经验和舞台经验的剧团老板莫里哀,变成了熟悉人民并为人民创作的剧作家莫里哀。莫里哀的剧本具有民主主义立场,贴近生活,嘻笑怒骂,颇受观众欢迎,剧团的声誉也随之蒸蒸日上,以致名闻巴黎,并得到国王唯一的弟弟孔蒂亲王的支持。 1658年10月24日 ,应王室邀请,莫里哀剧团凯旋式回到巴黎,在罗浮宫为路易十四演出,他们先献演了高乃依的悲剧《尼高梅特》,然后演出他们在外省很受欢迎的一个小喜剧《恋爱的医生》,后者令路易十四和大臣们忘形地开怀大笑。演出结束,国王命令剧团留在巴黎,特拨给小波旁宫大厅作为演出场地,恩宠有加。从此后,剧团更名为“御弟剧团”,在莫里哀的带领下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历程。
莫里哀从事喜剧创作和演出30年,创作喜剧近30部。他的喜剧可以分为如下类型:
1) 风俗喜剧(1659-1663)
主题: 嘲笑社会浮夸风气,抨击封建道德和夫权思想。
代表作:《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 1658年11月18日 ,剧团上演了莫里哀来巴黎后创作的第一个剧目《可笑的女才子》(Les Precieuses Ridicules)。这出喜剧带有明显的民间闹剧风格,《可笑的女才子》嘲笑巴黎贵族社会故做风雅的浮夸风气。两个从外省来到巴黎的资产阶级女子玛德隆和卡多丝,崇拜贵族社会咬文嚼字,故做风雅的沙龙风习,装腔作势,满口雅语,她们“风雅”成性,将“听差”称为“少不得”,把“镜子”称为“美之顾问”,还拒绝了两个前来求婚的资产阶级青年,原因是他们一点都不懂得高雅之士的“风情”。这两个青年出于报复,便派自己的仆人假扮贵族去同她们大谈风雅。与“侯爵”和“子爵”攀谈令两个女才子心花怒放,而正当她们得意洋洋之时,两个青年赶来说出了真相,马上令她们无地自容、羞愧难当。这部戏的讽刺锋芒直指贵族沙龙文体,因此惹恼了贵族集团。好在路易十四很喜欢这出戏,连看三场,还赏给剧团三千法郎。 莫里哀深知,只有取材现实、针砭时弊才是成功之路,于是再接再厉,以贵族社会的积习为讽刺对象,陆续创作了《斯卡纳赖尔》、《丈夫学堂》、《讨厌鬼》、《太太学堂》等风俗喜剧。这些剧本以家庭生活为主要题材,讨论了爱情、婚姻、教育等社会问题。其中,《太太学堂》是莫里哀用古典主义创作规则所写的一部成功之作,被后世誉为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山之作。剧中的主角阿尔诺尔弗是个夫权主义者,为了培养一个百依百顺的妻子,他买了一个四岁的小女孩阿涅丝,把她送进修道院。在他看来,一个妻子只要懂得祷告上帝、爱丈夫、缝缝纺纺就足够,最好是一个白痴。13年后,阿涅丝被接出了修道院,果然驯服温顺。然而,阿涅丝一旦同社会接触,青春的觉醒就使她爱上了青年贺拉斯。封建桎挡不住爱情的力量,她马上变得聪明起来,最终设法逃出了阿尔诺尔弗的家庭。【《妇人学堂》本剧提出了婚姻问题,妇女地位、女子教育问题,抨击夫权思想。 富商阿诺德向他的养女阿妮斯灌输封建道德,想把她培养成一个百依百顺愚昧无知的理想太太。他说:“但愿她是愚昧无知到极点。只要她会祷告上帝,爱我,织织缝缝也就够了。” 阿妮斯不服,爱上了年轻人贺拉斯,与之结婚。夫权思想破产。】
在这些剧作中,莫里哀继承了人文主义思想,维护个性自由,抨击封建道德,展现出进步的倾向。而这些戏剧,令贵族集团如芒刺在背,他们想尽办法刁难莫里哀,甚至借故拆除了小波旁宫,企图使莫里哀的剧团失去安身之地,后来又攻击《太太学堂》一剧,指责它轻佻、淫秽、诋毁宗教。在路易十四的授意下,莫里哀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部具有论战色彩的剧作,一方面继续挖苦那些保守的贵族,一方面集中提出了自己的喜剧见解。在莫里哀看来,喜剧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不亚于悲剧,而喜剧的主要任务就是“表现人们的缺点,主要是本世纪人们的缺点。”他还指出,戏剧应该面向广大的“池座观众”,不必刻意迎合上流社会人们的意见。此外,他不赞成用“规律”约束创作。所有这些见解都表明,莫里哀虽然身在宫廷,但思想仍坚持着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立场。 国王路易十四出于同保守势力进行政治斗争的需要,积极支持莫里哀,他不但为莫里哀提供素材,频频奖赏剧团,还亲自粉墨登场扮演角色,并充当了莫里哀新生儿的教父。与专制政权的密切关系,使莫里哀放开手脚,继续反封建反教会,以1664年的《伪君子》为标志,他进入了创作的全盛期。
2、讽刺喜剧(1664-1669)
主题:讽刺宗教伪善和拜金主义。
代表作:《伪君子》、《唐璜》、《恨世者》、《吝啬鬼》(《悭吝人》)。
《伪君子》(1664——1669)莫里哀的代表作,欧洲古典喜剧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从1680年法兰西喜剧院成立起,到1960年止,这出喜剧演出2654场,还不算其他剧团的演出和外国演出。在法国剧作中,它的演出占第一位。剧情:《伪君子》描写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巴黎富商奥尔恭收留了一个假虔徒答尔丢夫在家,把他奉为良心导师。答尔丢夫在奥尔恭家里为所欲为,几乎弄得这个家庭家破人亡,倾家荡产,暴露出伪君子、假虔徒的真面目。《伪君子》是莫里哀最杰出的性格喜剧,莫里哀在剧中全力塑造了一个伪善者的典型形象答尔丢夫。答尔丢夫个性最突出的标志是欺骗和伪装,这是他的主导性格。
1665年,莫里哀的《堂璜》上演,这出五幕诗体剧根据西班牙流传的故事写成,但是有着作家独特的处理方法。剧中主人公堂璜是个大贵族,他荒淫无耻,勾引女人,连连犯罪,最后受到惩罚。此剧对当时腐朽糜烂、胡作非为的贵族阶级做了有力的控诉。但是,莫里哀笔下的堂璜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恶棍,他有一套及时行乐、愤世嫉俗、蔑视宗教的人生哲学,也不无自由思想和反叛性。除了人物的复杂性,这部作品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它不象《伪君子》那样严格遵守三一律,而是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时空限制。在这两个意义上说,《堂璜》是一部富于特色的杰作。 这部剧作没有惯用的插科打诨式的笑料,被理论家们誉为“高级喜剧”的典范。
《恨世者》(又译《愤世嫉俗》)是一部五幕诗体喜剧的杰作,它以整个贵族社会作为讽刺对象,揭露贵族阶层的腐朽、堕落以及贵族社会内部自私虚伪、勾心斗角的情景。男主人公阿尔赛斯特看不惯这一切,却爱上了专好诽谤别人的风骚寡妇色里曼娜。他以为遇到了知己,可以成双配对。但当他要求色里曼娜抛弃这个自私自利、庸俗无聊的社会时,对方却舍不得她所诽谤的社会,两人只好分手。
莫里哀的锋芒不仅指向封建贵族,对当时正在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他也不乏辛辣的讽刺。1688年,莫里哀创作的另一部代表作--五幕散文体喜剧《吝啬鬼》(《悭吝人》)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3、舞剧喜剧与滑稽剧(1670-1673)
主题:嘲笑贵族资产阶级恶习,赞美下层人民的智慧。风格轻松揶揄
代表作:《贵人迷》、《没病找病》、《司卡班的诡计》
《贵人迷》本剧讽刺贵族社会附庸风雅。大富商茹尔丹想当贵族,当不了本国的贵族,就做土耳其的假贵族。他要哲学老师为他写情书造句:
美丽的侯爵夫人,你的美丽的眼睛我爱得要死。
我爱得要死,美丽的侯爵夫人,你的美丽的眼睛。
你的美丽的眼睛我爱得,美丽的侯爵夫人,要死。
要死你的美丽的眼睛,美丽的侯爵夫人,我爱得。
爱得你的美丽的眼睛,美丽的侯爵夫人,我要死。】
从1689年以后,莫里哀的创作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为迎合路易十四对芭蕾的新爱好,写了一些充满宫廷趣味的芭蕾舞剧,再者,在艺术上他越来越多地运用民间闹剧手法。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司卡班的诡计》,主人公司卡班是个仆人,但却拥有超出资产者主人的聪明才智,此剧明显的民主主义倾向遭到上层社会的批判,连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也劝告莫里哀“少做人民的朋友”。
《司卡班的诡计》本剧歌颂仆人的聪明才智。在莫里哀的喜剧中,仆人与主人地位平等,他们很有见解,站在正义一边,胜利总是属于他们。司卡班是个仆人,他设计从两个老财迷父亲手里骗到钱,帮助自己的小主人。他是一个平民英雄,比主人高尚、能干,见义勇为。本剧充分体现了莫里哀喜剧的人民性,受到巴黎人民的欢迎。 因为莫里哀的民主倾向和他对民间艺术的偏爱,与当时的主流文化古典主义格格不入,渐渐地,路易十四对他也冷淡起来,不再召他进宫演出。为了剧团生计,莫里哀不顾个人健康,于1673年抱病登台,主演自己创作的《无病呻吟》,结果虽坚持演完,回家后便咳血而死。在教会的阻拦,葬礼十分冷清。 莫里哀一生创作了近 30 部喜剧,其中贯穿着反封建、反教会的战斗精神,以及取材现实、同情人民的民主主义倾向。在艺术方面,他以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为喜剧的宗旨,直面现实生活,并不断从民间戏剧中汲取营养,尤其是他致力于性格喜剧的开拓,把欧洲的喜剧发展到了近代喜剧的新阶段,对后世的欧洲戏剧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吝啬鬼》赏析:《吝啬鬼》又译《悭吝人》,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5幕喜剧。1668年首演 。 1、来源:普劳图斯的《一坛金子》叙述老人欧克里奥发现藏金,失而复得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吝啬鬼患得患失、疑神疑鬼的心理,最后他把金子送人,心里才得安宁。由于吝啬、守财,欧克里奥成为后世守财奴的原型之一。莫里哀根据他塑造了“阿尔巴贡”的形象。
2、剧情梗概:主人公阿尔巴贡是个放高利贷的老鳏夫 ,认为“世上的东西,就数钱可贵”。他老怕别人算计他的钱,就把一万金币埋在花园里。他想娶年轻姑娘玛丽雅娜,但玛丽雅娜前来相亲时,却与阿尔巴公的儿子克莱昂特到花园里去幽会了,原来他俩早已相爱。阿尔巴贡气得暴跳如雷。又发现埋在花园里的钱丢了,顿时痛不欲生。克莱昂特表示,若能得到玛丽雅娜,保证找到丢失的钱。阿尔巴贡一口答应。原来钱是乔装佣人的贵族青年法赖尔偷的,这时他也公开了他与阿尔巴贡女儿艾莉丝的恋情。两对年轻人喜结良缘。
3、赏析:以《吝啬鬼》为例,来欣赏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17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喜剧繁荣的国家。剧坛群星灿烂,人才辈出,我们上一堂课谈到的高乃依、拉辛等一系列光辉的名字,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辉。但是在喜剧方面,只有莫里哀才称得上是泰山北斗。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法兰西民族戏剧事业,他的作品达到了当时欧洲喜剧的最高水平,堪称近代喜剧的典范。
今天,我们以《吝啬鬼》为例,来一窥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1)、创作的民主倾向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是具体化了的贵族意识,而喜剧则是具体化了的新兴资产阶级意识。莫里哀的喜剧创作不受古典主义的约束,在剧中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充满反封建、反教会的社会批判精神。他代表了古典主义的民主主义路线。
2)、单一性格的艺术形象
莫里哀的喜剧形象与莎士比亚的艺术形象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莫里哀的形象都是单一性格,而莎士比亚的形象是复杂性格。他的人物性格没有发展。
单一的吝啬性格——阿尔巴贡
《吝啬鬼》中的阿尔巴贡是一个被吝啬的绝对情欲所支配的人的生动典型。莎士比亚笔下的吝啬鬼夏洛克在哭喊他的银钱被女儿偷走时,还一口一个“我的女儿,我的银钱”,“我的银钱,我的女儿”,表现出他既心痛银钱又心痛女儿的复杂心理。 阿尔巴贡丢了钱箱的疯狂劲比夏洛克更甚,一口一个“我毁了,我死了”,“我要请求把所有的人都给绞死,如果我不能把我的钱重新找回来,我自己也得去上吊。”不仅没有亲子之情,而且自己也被支配他的金钱欲所压倒。
阿尔巴贡并非没有别的情欲。他有女仆、马夫和厨子,不过为了省钱,他把马夫和厨子用一人担任。请客在酒里掺水,尽量节省点心。他也谈恋爱,当儿子用偷走的钱箱威胁他,他才放弃和儿子争夺情人的打算。这些情欲都被支配他的金钱欲所控制。
阿尔巴贡的典型意义 :莫里哀抓住阿尔巴贡的金钱情欲,进行艺术夸张,比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更加突出和可笑,这是对性格的深化。别林斯基说:“阿尔巴贡自然像名手画的一幅讽刺画那样好。”只要世界上还存在拜金主义,阿尔巴贡就有他的典型意义。
莫里哀塑造人物着重刻画同类人物的共性特征,表现人物的某种情欲,而忽略表现人物多方面的情欲。如单一的伪善性格——答尔丢夫,单一的虚荣性格——茹尔丹,单一的利己性格——阿尔冈,单一的盲从性格——奥尔恭等,这些单一性格是作家经过高度概括塑造出来的,以致他们同样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典型。
3)家庭喜剧的人物模式
古典主义悲剧一向不注意特定环境的描绘,把人物置于幻想的环境之中。莫里哀的喜剧却大多发生在资产阶级家庭之中,从而加强人物的典型性,呈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画面。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父亲—女儿—情人—父亲强加的丈夫—仆人
这个人物关系的设置在莫里哀的很多家庭喜剧中出现,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莫里哀艺术的一大特征。莫里哀最有代表性的五个剧本的人物关系都具有这种模式。
a.父亲:在这个人物关系模式里,父亲往往是老顽固、剥削者,作者的批判对象。他们表现出对钱财的贪婪,全然不顾儿女的幸福,往往为了个人的利益牺牲女儿的利益。比如阿尔巴贡打算把女儿艾丽丝嫁给一个“有经验又谨慎又老成,年纪还没过五十”的老贵族。因为他“有的是家财”,“答应不要陪嫁费”。
b.女儿:女儿是追求自由恋爱、个人幸福的资产阶级小姐,她们在爱情与婚姻问题上与父亲对立,反对父亲的包办婚姻。但性格软弱,斗志不强,面对专横的父亲顾虑重重,束手无策。比如艾丽丝:那不是叫人看出我已经选中了对象并且热爱着这个对象吗?不管瓦赖尔是怎样人才出众,我能为了他就不顾女孩的脸面和子女的孝道吗?你莫非要我把我的爱情和盘托出让全世界……?
c.情人:情人多是有才学的落魄的资产阶级青年,他们和未婚妻山盟海誓,可是面对强大的封建家长,也同样是束手无策,畏首畏尾。比如瓦赖尔为了接近未婚妻,隐瞒身世给阿巴公当管家,在阿尔巴贡强逼女儿嫁给老贵族的婚姻问题上,阿尔巴贡找瓦赖尔当中间人评评他们父女俩谁有理,瓦赖尔虽然心里惊异,但表面却要附和他。 虽然他们比他们的未婚妻坚强些,但同样没有力量推翻封建家长的绝对权威。
d.强加的丈夫:强加的丈夫往往是有钱的老贵族、骗子、傻子。他们仅凭自己的钱财,伪科学和骗术与封建家长做婚姻交易。
f.仆人:仆人是家庭中最聪明、机智、勇敢的人。他们在家庭发生矛盾时,总是站在新生力量一边,帮助小姐少爷反抗封建家长,反抗封建婚姻。喜剧中,年轻人追求自由婚姻的最后胜利全靠仆人的力量才取得。 比如《吝啬鬼》中的拉弗赉史设法偷了阿尔巴贡看得比生命还宝贵的钱箱,交给少爷,以钱箱作为交换条件,成全少爷小姐的婚姻。这些仆人是作者歌颂的对象,体现了作者的民主性、人民性。
人物关系网:《吝啬鬼》中的人物关系网以阿尔巴贡为中心。在这个人物关系模式中设置的人物关系网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使舞台上的表演十分活跃,围绕中心人物的动作,人物活动满台转,增强了演出的喜剧效果。
4)、喜剧动作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戏剧是动作的艺术。黑格尔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的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美学》第一卷,270)。 任何剧本都有很多外部动作。作为以讽刺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为其主要内容的喜剧艺术则更需要喜剧性的外部动作。
a.喜剧性的敬礼动作
在《吝啬鬼》里,阿尔巴贡要强迫女儿嫁老贵族,艾丽丝不同意,就尊敬地给父亲行鞠躬礼,阿尔巴贡也很尊敬女儿还礼,父女两人每说一句就互相行个礼很有喜剧性,表现出女儿对父亲不满又不好发作,反而用表示尊敬的礼数来回答父亲。阿尔巴贡对女儿的不服从也不满意,但他为了不给陪嫁就把女儿嫁出去,所以耐心很好,耍赖皮似的用表示尊敬的礼数来回答女儿。
艾丽丝:(行礼)对不起,我的爸爸,我还丝毫没有结婚的意思。
阿尔巴贡:(行礼)我呢,我的女儿,我的宝贝,我偏要你结婚,对不起。
艾:我请您原谅,我的爸爸。
阿:我请你原谅,我的女儿。
艾:我对昂赛末老爷,有很崇高的敬意,不过请您同意,我决不嫁他。 阿:我对您有很崇高的敬意,不过请你同意就在今天晚上您必须嫁他。
——一幕四场
父女行礼下面掩盖着强迫婚姻与反抗封建婚姻的斗争,激烈地冲突通过温和的礼仪表现出来,这是喜剧性的。
b.喜剧性的变脸动作
爱钱如命的阿尔巴贡听见媒婆想向他借钱就不高兴,脸色变得像个酸茄子一样难看,一听媒婆给他介绍媳妇就高兴,喜上眉梢。短短几分钟,脸上的表情变来变去,时阴时晴。
福劳辛:先生,我有一点小小要求你帮个忙:(阿尔巴贡脸色突然严肃起来)我正打着官司,眼看要输,因为缺少钱,您如果肯帮我一点忙……那位姑娘看见了您就多么高兴,您是才想不到的(阿尔巴贡脸色又和善起来)哎哟,她一定会十分喜爱您的……实实在在,先生,这场官司对我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阿尔巴贡又摆出严肃的面孔),我真愿意您看见那位姑娘听我谈起你的时候那种快活及受不得的样子(阿尔巴贡又摆出和善的神气)……先生,请您帮我那个小忙,(阿尔巴贡又摆出严肃的面孔)……
——二幕五场
阿尔巴贡的脸色几阴几晴暴露了他的压倒一切的金钱欲在支配他的行动,以致支配他的脸色。这是喜剧性的。
莫里哀的喜剧大多有引人发笑,推动剧情发展,让观众以此窥见人物内心活动的外部动作。这是他的喜剧艺术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与莎士比亚的喜剧不同。莎士比亚的喜剧动作强调的是人物的语言,通过人物精美、幽默的语言取胜,莫里哀的喜剧动作强调的是外部动作,通过人物的形体动作表演获得喜剧性效果。
c.喜剧性的小动作
在莫里哀的喜剧中,喜剧性的小动作俯拾即是,这些外部小动作的设计好似文学作品中的神来之笔,既精炼又惊人,干净利落。比如答尔丢夫出场时摸出手帕假惺惺要桃丽娜遮住袒露的胸口。 吝啬鬼阿尔巴贡也有很多戏剧性小动作。其中“搜裤脚”“捂嘴巴”“掏手帕”都是突出表现他的吝啬性格的喜剧动作。他一出场就去搜仆人的裤脚,看偷没偷他的东西。他边摸边说:“这么肥大的灯笼裤天生就是隐匿贼赃的好地方,我恨不得让人绞死他们几个才痛快。”(一幕三场)
捂嘴巴:阿尔巴贡要请客,叫厨师说说打算准备些什么菜。雅克师傅刚说了打算准备四大盆汤五大盘菜,阿尔巴贡就心疼地叫了起来,好像这些东西已被吃掉似的。慌忙去捂雅克师傅的嘴巴企图阻住财源,不要他再说下去:“唉!你这吃里扒外的奸细,你把我的全部财产都吃光了”(三幕一场)正确地说,他怕厨师把他的财产全“说光了”,所以要去捂厨师的嘴巴,既不准再吃,也不准再说。是个双关的喜剧小动作。
5)、喜剧夸张
夸张是喜剧艺术必须采取的手段之一。莫里哀在塑造形象时,在细节上尽量渲染,大肆铺张,从而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例如对于阿尔巴贡吝啬的细节描写也很夸张。阿尔巴贡出场时系的裤带只有一根细绳,在当时人们的裤带通常是由6根细绳合成的,阿尔巴贡出于吝啬,竟连6根细绳的裤带也舍不得用,从中抽出一根来充当裤带,这种描写是极度夸张的。
6)、喜剧场面
莫里哀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把人物关系的各种矛盾巧妙纠结在一起,造成富有喜剧性的滑稽场面,在引人发笑中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吝啬鬼》中阿尔巴贡向儿子放债的细节就是一个富有喜剧性的滑稽场面。
阿尔巴贡的儿子克雷昂特谈恋爱要用钱,吝啬的父亲阿尔巴贡一个钱也不给他,他只有通过中间人西蒙借款,不知道他的债主就是自己的父亲,而他用来担保他的借款的恰好就是他未到手的父亲的遗产。西蒙介绍他们两人会面的一幕十分有趣。
西蒙:这位先生就是我对你说过要跟你借那一万五千法郎的人。
阿尔巴贡:怎么,你这个该死的东西,甘心走这种万恶的绝路的就是你。
克雷昂特:怎么,我的父亲!干这种丢脸的事情的就是你。
阿尔巴贡:借这种违法的债来败家的就是你?
克雷昂特:想用这种罪恶滔天的高利贷来发财的就是你?
阿尔巴贡:干了这种事之后你还敢站在我面前?
克雷昂特:干了这种事之后你还有脸见人?
——二幕二场
父子争情人
阿尔巴贡:怎么,你这个杀胚?你竟敢来抢夺我嘴里的肉?
克雷昂特:是你抢了我嘴里的肉,按日子算我还在你以前。
阿尔巴贡:我不是你父亲吗?你不应该尊敬我吗?
克雷昂特:这种事并不是儿子必须让父亲抢先的事,爱情是六亲不认。
阿尔巴贡:我会拿着大棍子揍着叫你认识我是谁。
克雷昂特:你怎么恫吓我也没用。
阿尔巴贡:你必须放弃玛丽亚娜。
克雷昂特:决不放弃。
——四幕三场
7)喜剧风格
莫里哀的喜剧风格突破古典主义束缚,善于把各种戏剧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a.民间闹剧的因素:民间闹剧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插科打诨。莫里哀的喜剧在舞台表演过程中,都有满台乱跑、打耳光、摸口袋、藏在桌子下偷听等动作。这些动作都是民间闹剧所特有的动作,它是不符合古典主义的典雅性的。闹剧因素增加了戏剧的滑稽戏谑的情趣。
b.传奇喜剧因素:在剧情发展过程中莫里哀比较喜欢设置一些关系人物命运的贯穿道具,如《伪君子》中的秘密文件匣子,《吝啬鬼》中阿尔巴贡的小钱箱,同时还安排一些情人之间的无端争吵与和解的情节,这些都是传奇喜剧的因素,它加强了戏剧的偶合性和紧张性。
c.风俗喜剧的因素:莫里哀的喜剧大都是家庭喜剧,充分反映人情世态。如《伪君子》中老夫人和子孙们的争闹。奥尔恭的专横,玛丽亚娜的解释,达米斯的反抗及其被撵出家门等,都是风俗喜剧的因素。这种因素渲染、浓化了戏剧的生活气息。
d.悲剧因素:这一点在《伪君子》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伪君子》结尾时玛丽亚娜和瓦赖尔之间的爱情几乎酿成悲剧,奥尔恭几乎被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些都是悲剧因素,只是由于作者要忠于古典主义为王权服务的宗旨,才在结尾安排了大团圆结局,让英明的国王派使臣出面,拘捕了答尔丢夫,才使戏剧转悲为喜。这种悲剧因素使剧情发展更为紧张,矛盾更为尖锐,从而使反面人物的丑恶本质和作品的社会批判性显露得更加突出。 19世纪的一位评论家曾经指出:“莫里哀知识努力以悲哀来娱乐我们,他的每一个疯狂的细节都是其苦涩的哲学思索的产物,毋庸置疑,人们可以坦率地说,他的作品常常叫你笑得泪水夺眶而出。”这一语道破了莫里哀的喜剧中包容着相当深刻的悲剧性意蕴。
莫里哀对喜剧艺术的贡献,就是改革传统的喜剧观念和改革喜剧艺术。
古典主义的传统观念是把悲剧看成高级艺术,喜剧贬为低级艺术。为了改变轻视喜剧的传统观念,提高喜剧在文艺上和社会上的地位,莫里哀解决了喜剧的两个问题,一是使新型喜剧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二是让喜剧具有严肃的教育意义。
莫里哀的改革,使法国喜剧面目一新,继文艺复兴英国的莎士比亚之后,莫里哀的喜剧也成为西方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推荐书目: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亲和力》、《浮士德》
《亲和力》(杨武能、朱雁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是歌德又一部以爱情婚恋为主题的小说。“亲和力”本是化学概念,用以描述某些化学元素的特性,当它们接近其他元素时,会突然瓦解彼此既有的结合关系,从新来的元素中重新选择更加有吸引力的结合在一起。熟悉自然科学的歌德,借来说明小说里几对男女复杂的爱情关系。小说于1809年印行后被贬为“不道德”,但二十世纪的大作家罗曼罗兰和批评家本雅明等人都给予高度肯定,今天推荐大家阅读,不妨可以做出我们自己的评价。
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汪耀进、武佩荣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这本书很难读。作者所属的解构主义批评流派,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有不少初看让人莫名其妙的地方。“恋人絮语”是中译者的漂亮措辞,原文法语意思为“碎片”。翻开此书,读到的确实是按字母顺序编排的话语碎片,但它们却是罗兰巴特教授1975年在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举办的关于《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讨论班的成果。有意思的是,这样一本天书似的东西,在法国畅销,在中国也有好几个译本。由此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歌德这本名著的魅力。虽然大家不一定看得懂,翻翻也好,能够开阔视野。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朱静宇.学文学到底有什么用 (王绩五)
- 东方文学|近古汉文化圈 (王绩五)
- 东方文学|近古东方文学: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 (王绩五)
- 东方文学|近古东方文学概述 (王绩五)
- 东方文学|中古汉文化圈——日本、朝鲜和越南文学 (王绩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