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为什么我理解有的人评分不是一星就是五星
来自:江湖momo
刚看到了个帖子,吐槽了一个人的豆瓣电影评分只有1星或者5星。我想聊聊这件事,希望大家能心平气和的谈。
虽然我和他对电影的喜好十分不同,而且他标记还未上映的电影这是不能接受的,但抛开这些,我有点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
(注:以下不讨论他理性与否,也不根据评分记录来猜测他的观点,只是探讨一下他选择的评分方式是否合理)
我看了他的主页,他标记了1900多部电影,全是1星和5星,各占900多部。这证明他的评分标准只有两档:喜欢或不喜欢。这类似烂番茄和知乎的规则,而不是豆瓣官方规定的五档。
我非常理解大家喜欢的电影被打一星是什么心情。但我思考了一下,如果我也按他的两档标准去评,那不少我平时觉得还可以的3星电影都会被归为1星。这么想是不是就有点理解他了。
之前有一些人觉得五档太少,要求变成10档,那就一定有人觉得五档太多,认为两档或三档自己评的更舒服。加档是不可能的,减档却在豆瓣标准内,我觉得也是合理的。
所以理论上,我认为用户没必要遵循豆瓣的设定,观众可以按五档以内的所有标准去评分,三档也可以,四档也可以。
为什么不必苛求所有人按五档评呢?因为即使是占大多数的五档评分者,每个人评分尺度差异依然巨大。
例如我的五档数量曲线是3星最多,然后2、4星少一些,其次是1、5。我看的电影也不少,都是斟酌过再评分的,相对比较平均。
但我看很多人都是把评分集中在4和5星,也有的人3、4星多,1、2、5很少。也有1、3、5多,2、4很少的(有点像上面的3档评分法),真的什么样的都有。
有的人不吝啬手中的4星5星,对电影比较宽容。而有的人很少给高分,对电影比较苛刻,都是可以理解的。
甚至只要大家的动机都是理性且“主观”的,什么奇葩标准都可以接受,因为这就是豆瓣评分的意义,即“大众对电影的平均看法”,既然是平均,你就必须要把极少数也考虑进来。
所以那个人的评分标准很正常,全是1星5星无非是相当于把整体评分向下拉低了一丁点,效果就和很多对电影苛刻不愿给高分的人类似,当然这要建立在评分人尽量理性的基础上。
大家明白了吗,每个人的评分标准都不一样,相当于大家用的不是同一把“尺子”。要求所有人按同一个尺度评分是不现实的,如果非要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同样指责以上提到的那几类人不严谨呢?
希望带给大家思考。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好问|蛮荒故事上映,正好讨论下其250有争议吗? (有鱼刺!)
- 好问|《好东西》什么时候进top250? (6/9前不改昵称)
- 下榜|25.3.17《哪吒之魔童降世》被踢 (forgive forget)
- 进宝|未来最有可能进Top250并且之前没上过榜的电影 (ZX)
- 好问|《驴得水》当初为什么被挤出了TOP250? (诡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