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伊·切尔尼亚克:“皮大衣也装进木箱里……”
来自:花花
文 | 伊·切尔尼亚克:“皮大衣也装进木箱里……”
北土 2022-04-20 19:30

伊·切尔尼亚克
Елизавета Черняк

1924年秋,雅沙开始致力于研究描写列宁生平的文艺作品。我已记不起雅沙何以想出从事搜集国外对列宁逝世的反应。但他对这项工作却非常专心致志。雅沙那充满激情极易着迷的天性驱使他醉心于每一项刚迷恋上的新事物,不论是某项事业、某个人或者与现实相距甚远的主张。而且他向来都喜欢将他所有的亲朋好友(而往往并非十分亲密的友人)都吸引到他所热衷的圈子里。他放弃了《刊物与革命》杂志社的工作,全神贯注于研究描写列宁的文艺作品。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需要赚钱谋生,而他精通几门外语。总而言之,“他交了一个有求必应非常卖劲的朋友”,这是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在《斯别克托尔斯基》这首诗里这么评价雅沙的。我记不清是在这一年还是次年冬季的一天,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带来一卷东西。他非常满意地把这卷东西展开了。原来他是把自己的一幅肖像画拿来赠给雅沙,这是他父亲创作的石板画。这幅画像脸孔略微仰起,富有追求向往的神态。雅沙常说,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所说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既像阿拉伯人又像阿拉伯马的这番话完全是针对这幅画像说的。这幅画像一直悬挂在雅沙写字台前的那堵墙上,但它在战争时被毁坏了。这件事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关于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的一位密友尼·尼·威廉--维尔蒙特[1],我还只字未提。自他俩童年时代起两家似乎便已相识。维尔蒙特家德意志文化占主导地位。维尔蒙特精通德语,曾就读过几所德国大学。他是一位热情洋溢学识又十分渊博的哲学家。他那滔滔不绝的哲学术语与他那张红润而完全稚气的圆脸、丰腴的体态极不相称。他非常脱离现实,脱离当时蓬勃的实际生活。只沉浸在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之中。他曾将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译成德文,而把里尔克的诗歌则译为俄文。与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的其他友人相比,他来我们家的次数较少。(我先说明几句,1930年初,我曾在全苏对外文化联络协会与维尔蒙特共过事,也就更便于了解他了。正是在这个时期,他才“下凡人间大地”,也才显示出他实践的才干,尤其后来在最近的那场战争年代,他实践的本领发挥得极为出色。不过,他同帕斯捷尔纳克的友情始终不渝,直至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离世,而且在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艰难困苦的时候,他给予了许多帮助。)
1922年末或者1923年初,钢琴家亨利·涅高兹[2]自基辅迁来莫斯科。在基辅时,我曾同涅高兹有过接触。我极为崇敬这位才华横溢、敏锐细腻的音乐家,是位学识广博的人。他迁来莫斯科以后,我特别想介绍他与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认识。我认为这两位最为杰出的人物应当结为密友。但他们无须我出面介绍便认识了,而且--想来我是对的--他们果真成了好朋友。但后来这种友情却对他们二人都变得非常难堪。不过这事暂且留作后话。涅高兹的妻子及两个儿子是在亨利·古斯塔诺维奇迁居莫斯科一年或是数年之后才迁居莫斯科的。这样,我们在与帕斯捷尔纳克夫妇频繁相聚中度过了1924-1925年的冬天。夏天的时候,我们各自去了别墅。大概是在1925年秋天,这我记不大准确了,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到国外去了。那个时候出国相当简便,签发许可证是很容易的。货币问题似乎也好解决,但究竟如何解决的,我当时并未留心。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的父母和妹妹都住在柏林。有关帕斯捷尔纳克在柏林的情形,爱伦堡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经写过。玛丽娜·茨维塔耶娃也曾写过有关帕斯捷尔纳克的回忆文章。在帕斯捷尔纳克生活的这段时期里,同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结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了。仁尼娅得知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对茨维塔耶娃的态度后,心里十分痛苦。仁尼娅与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的关系本来就不太稳定,甚至有时很紧张。仁尼娅不仅从表面上而且在内心里是个要求极为苛刻的人。只要她认为与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不相称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点差错,她都不能原谅他。我记得有一回我们一大帮人从帕斯捷尔纳克演讲的地方回家,仁尼娅就在大庭广众面前不顾情面地指责他,说他没有这样讲,那样说不对;说他语调不自然等等。然而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并不是个没有自尊心的人。仁尼娅一向就是温柔、随和、谦让不足。还在那个时候我就形成这么一种印象,即仁尼娅深怕自己变成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的附属品,担心丧失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地位。她好像从内心深处一直与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越来越远。这种内心斗争一直持续不断,据我的看法,正是因为她才导致了他们关系的破裂。在日常生活中,仁尼娅总是要求鲍利斯·列昂尼多维奇帮助。春天有一次,我们去他们家时,恰巧碰上他正在餐室的布帘后面往一只大木箱里装冬季服装。因此,“皮大衣也装进木箱里……”(引自《大地》--译者注)这句诗绝不是虚构想象出来的,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注释:
[1]尼·尼·威廉--维尔蒙特(1901-1986)苏联文学史家、 翻译家、歌德研究家。帕斯捷尔纳克的弟弟亚历山大妻子病逝后与维尔蒙特妹妹伊丽娜结婚。
[2]亨·古·涅高兹(1888-1964)苏联杰出钢琴家、苏联钢琴演奏学派创始人。曾任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教授。
选自:回忆帕斯捷尔纳克.[苏]伊·切尔尼亚克,安然、高韧译,载《追寻:帕斯捷尔纳克回忆录》,花城出版社,1998。
北土No.2339
阅读原文可欣赏北土往期内容
本期编辑
文字编辑:九十二
文字校对:夏晓晔
延伸阅读
北土:iWordLiterature
感谢您的支持
加入读者群/加入编辑团队/投稿合作
请联系微信:iRussianPoem
世界文学的集散地,和俄语人一起读诗

特约作者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诗 | 罗斯洛斯:我们站在雪的昏黄里 (花花)
- 诗 | 张政硕:可是巴黎不够极致,它是散乱的咖啡壶 (花花)
- 北土俄语诗译者计划第二十一期译本汇总 (花花)
- 文 | 普罗普:相似产生的滑稽 (花花)
- 文 | 普罗普:关于人的自然 (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