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读书人的“至爱之书”,你读过吗?

大益文学

来自:大益文学 组长
2022-04-28 15:15:43 已编辑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大益文学

    大益文学 组长 楼主 2022-04-28 15:19:00

    第一位|马 原

    至爱之书|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

    马原:中国著名作家,当代“先锋派”小说开拓者之一。代表作品有《冈底斯的诱惑》《虚构》《上下都很平坦》《纠缠》《牛鬼蛇神》等。大益文学院签约作家。

    我是个职业读书人,一辈子都在读书。我藏了非常多的书,不知道有多少,也许有几千上万册吧。除了读书以外,我还写书,一辈子,大概也写了有三十几本吧。在同行里面,我不是个高产的作家,但是毕竟写书写了一辈子。

    读书节,是我和那些和我一样的读书人的节日。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我最至爱的书是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卡尔维诺在《意大利童话》里边收集了意大利历史上优秀的传统童话,有200幅之多,厚厚的1000多页的一本书,特别了不起,集纳了意大利文学当中最有智慧的那些原始的素材。对我来说,卡尔维诺是一位伟大的同行和前辈,他给我确立了一个非常钦佩的榜样。

    我自己也模仿他,完成了一部这里的童话,《勐海童话》即将出版。勐海是一个多民族的边境小县,这里有非常丰富的各民族的民间故事和童话,一笔非常宝贵的地方资源。我在《勐海童话》这本书里也集纳了有大概一百多个短篇民间故事和童话,我希望能够在卡尔维诺前辈的感召下,完成一部对我新的家乡勐海的历史和文化积存有意义的事情。

  • 大益文学

    大益文学 组长 楼主 2022-04-28 15:20:37

    第二位:何 凯 旋

    至爱之书:卡夫卡的小说、书信集

    何凯旋:出版长篇小说三部,中短篇小说集三部。演出、出版话剧五部。获东北文学奖、黑龙江省文艺奖,《大家》先锋新浪潮年度大奖。大益文学双年奖最佳小说奖。中国戏剧文学奖、田汉戏剧文学奖、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大益文学签约作家。黑龙江文学院院长。

    个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作品还是卡夫卡的小说、书信集。他的书信集都不长,有些作品就寥寥几句,但是他对生活的揭示是非常深刻而犀利的,有时候读来的时候,你会转几个弯才能够回过味来,叫你浑身打个冷战,有这种力量。

    他的虚构性作品,比如说短篇小说,还有长篇小说《城堡》《诉讼》,应该说都是他非虚构作品认识的终点。正是他这种虚构小说的起点,他在小说的谋篇布局正是从他这个认识的终点,开始了他虚构小说的立场,从语言到情节,到故事的完成,以及整个作品呈现出的面貌。

    应该说是他对表象生活的深刻认识,往前更走一步,对虚假生活的透彻认识,到了他的穷尽处之后,这时候生活的本质就使得(他的作品有)巨大的荒谬感,而这种巨大荒谬感之后,完全的那种真实的生活已经无法涵盖,无法丰富生活巨大的荒谬感。所以这时候只有以虚构的作品使它丰富起来、饱满起来。

  • 大益文学

    大益文学 组长 楼主 2022-04-28 15:21:39

    第三位:赵 兰 振

    至爱之书: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

    福克纳《八月之光》

    赵兰振:1964年出生,河南省郸城县人。曾做过医生、文学编辑等。1991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有长篇小说《夜长梦多》《溺水者》,中短篇小说集《草灵》《摸一摸闪电的滋味》。现居北京。

    我给大家推荐几本我喜欢的书,都是文学经典,我觉得经典书是经过时间淘洗留存下来的,有它内在的价值,常读常新,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第一本书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是小说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无论是在语言、在思想性、在真实性上,都均衡地达到一个高度。这可能是跟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状态有关系,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而且这个书的内容跟他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里面两条线其中之一是列文和基蒂,另外是安娜和伏伦斯基。这个列文就是托尔斯泰自身的写实,有点自传的性质,所以说这本书就有一种光辉焕发出来。

    第二本书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觉得《包法利夫人》在叙事学上有它的贡献,因为《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写了两年写好的,写好以后在《巴黎评论》上发的时候,因为他开始写的时候是第一人称,发表的时候可能要求考虑到社会有伤风化这方面,就让他改成第三人称。人称改换以后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效果,就是一个叙事者出现了,所以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应该说是小说写作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从此之后一种全新的叙事学开始受到关注。

    第三本书是俄罗斯的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这本书在布尔加科夫生前没有出版,他去世以后才得以出版。他把这种魔幻的、传说的、神话的加以充分想象与现实结合,但是作品并不失真实度,就写的既真实但又是一种很魔幻的东西,所以说我觉得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应该是布尔加科夫。

    第四本书我觉得应该读一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因为我觉得每一个20世纪之后拿起笔来写作的人,都避不开的一个作家就是福克纳。福克纳是穷尽了一切叙事手段,他的技巧是最丰富的、最完备的,值得每一个作家去借鉴。他应该是所有作家的老师,是作家中的作家。《八月之光》和他早期的作品《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还不一样,因为早期叙事手法还是比较单一,到了《八月之光》叙事手法特别丰富、特别复杂,而整体上又不失诗性,对真实度的开拓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 大益文学

    大益文学 组长 楼主 2022-04-28 15:22:39

    第四位:严前海

    至爱之书:索尔·贝娄《赫索格》

    严前海:1963年生于福建厦门,上海戏剧学院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电影学教授,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山大学电影学硕士导师,大益文学签约作家,广东省戏剧影视学类教指委成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有长中短篇小说及舞台剧多部,如《绝美时代》《伤》《欲火》等,指导多篇影像作品,另有《影视文学批评学》《现代欧美文学杰作的电影经验》等学术研究多篇部。

    各位读者,今天我推荐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一本书以一个人为名字,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非常奇特的构成。我第一次读《赫索格》的时候,是县城里一个生活在失望当中的中学教师,这本书带给我长久的快乐,因为它的喜剧性的写法,因为赫索格滚滚的思绪,他落魄的生活,受背叛又背叛别人的情爱,想成为传奇,可是现实和自己并不构成传奇的材料等等,和我有多少有点相似。它迫使我反观我自己,发掘失望当中的喜剧和幽默。

    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还有其他表现上的原因,比如他精妙的词汇,发人深省的思考,疯疯癫癫的叙事,无与伦比的细枝末节……他写作的才华,像太阳光下洒落一地的玻璃片,一路行驶下来闪耀不已。他的故事和情节,在许多人看来啊可能一点也不风暴,但是他的语气却是大气磅礴,因为他在一条模糊的主线前,呈现的是人心灵和智慧的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我们并不注定像《不可承受之轻》当中托马斯医生的朋友们那样面对坎坷,但是我们同样会在可笑、丰富的日常生活当中深受打击,伤痕累累,而且由于心智的格外敏感而承受加倍的折磨,所以如果有艺术的加持、思想的拐杖,我们就不会在跌落之后束手无策、身卧病榻,消失在世俗并无特质追求的洪流当中。如果我们还有迎痛起舞的可能,我们不是应当用自己的方式更好的来回答“为什么活着”,这样一个不容易回答又永远需要回应的话题吗?这本书,既给现代读者带来灵智的愉悦,又能够给作者和他人奉上灵魂的慰藉。

  • 大益文学

    大益文学 组长 楼主 2022-04-28 15:29:53

    职业读书人:易 康

    至爱之书: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易康:江苏兴化人,从事基础教育多年,自2012年起,先后在《上海文学》《花城》《大家》《大益文学》《芙蓉》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恶水之桥》入选2018年中国小说学会颁发的小说排行榜。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我至爱的书,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我最初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是在1982年前后,距今已经有40年的时间。在这40年里,我一直把这本书放在我的手边随时翻阅,其中的一些章节甚至可以倒背如流。

    我之所以迷恋于这本书,倒不一定它是西方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更多的是这本小说反映出了一个特殊时代一群人的特殊的情感,表现了几个畸零人在风雨飘摇之际的那种相濡以沫的情感。

    《喧哗与骚动》的译者李文俊先生曾经这样形容福克纳,他说福克纳是一位诗人,离开抒情他就不存在了。在福克纳的长篇小说里面,我认为《喧哗与骚动》是他写的最通俗、最易懂、最明晰、最富有诗意的作品,所以今天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愿与大家共享奇文共欣赏的乐趣。

  • 大益文学

    大益文学 组长 楼主 2022-04-28 15:31:52

    职业读书人之曹 明 霞

    至爱之书: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

    曹明霞:祖藉云南,现工作在河北。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高研班学员。有小说集《这个女人不寻常》获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长篇小说《呼兰儿女》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日落呼兰》获梁斌长篇小说一等奖等。

    我向大家推荐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写的《乱世佳人》。我最初接触这本书是30多年前,1987年夏天读一个不太好的大学,虽然那个专业跟文学都没有关系,但是当时不单是我,周围的许多人都喜欢读书。这本书在那个时候译过来是三大本,上、中、下,那个时候的译名叫《飘》,随风而逝。

    那个时候太年轻,竟然把这么伟大的一部作品当一个爱情小说看。当我再一次从书橱里把这本书拿出来的时候,是2008年的秋天,它那种思想性、深刻性、艺术感染力,真的深深震撼了我。

    这本书当我再一次读完,我就去搜了一下这个作者她还那么年轻,她的生命就终止了,当时我看到这个信息,心里是很哀伤的,不由得也想到了那样两句话,“人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这部伟大的书永远地留在了人间。读这部书我还有一个感触,就是斯嘉丽的父亲,奥哈拉家的这个庄园主,他说“没有什么是比土地更重要的了,土地他等同于我们的生命,甚至胜过我们的生命”。我没有土地,但是家园很重要,它能栖息我们的肉身、灵魂、精神、情感,可以让我们安静地读书。

  • 大益文学

    大益文学 组长 楼主 2022-04-28 15:32:19

    第五位:学 群

    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学群:湖南岳阳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自由写作者。主要作品有:小说《坏孩子》系列,《好孩子》系列,《西西弗斯走了》《水来了》等,散文集《生命的海拔》《两栖》《牛粪本纪》等。

    人跟书,也像人跟人一样,是有缘分的。上个世纪末,我第一次看到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一下被他镇住。不光是“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更主要的是他所呈现的那种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

    二战时候,在地中海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上,一切都是那样荒诞,不一定的飞行次数,你永远也无法完成。你刚要完成,它又增加了,一个活着的人突然被宣布死了,一下没有了番号,没有了名姓,他出现在哪里,人们都视而不见。与此同时,一些死去的人依旧活在军方的名册上,在那里参战,在那里领薪。开会的时候,只有从来不提问的人才能提问,只有疯子才能停飞。疯子要停飞,先得由他自己提出来,他一提出来,就说明他不是疯子。所以沙伊斯科普夫将军疯狂地迷上了军训和阅兵,不分白天黑夜,直到把生活生生的人变成白衣士兵和机器人。布莱克上尉动不动就朝人吼,难道你不愿意为祖国而战?难道你不愿意为上校和我献出生命?这一切都是22条军规规定好了的,它无处不在。

    正是从这本书里,我好像一下明白,世界并不是人们告诉我的那样,也不是我曾经以为的那样。进入21世纪,回头再看这本书,好些事,好像是在给它当注脚。

  • 大益文学

    大益文学 组长 楼主 2022-04-28 15:34:03

    职业读书人之吴 文 君

    至爱之书:科尔姆·托宾《母与子》

    吴文君:大益文学院第四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收获》《上海文学》《作家》等刊,出版小说集《红马》《去圣伯多禄的路上》等。

    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推荐一本我正在读的书,也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托宾的《母与子》。托宾是爱尔兰当代作家,被誉为“英语文学中的语言大师”。

    这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看书名就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母亲与儿子的。书中收的九个短篇,写尽了母子间的微妙关系。我比较喜欢其中的一篇叫《一首歌》,写的是19年没有见面的母子,偶然在酒吧演唱会上遇到,却没有相认。全篇写的都是儿子矛盾忐忑的心情。《长冬》写的是儿子寻找离家出走的母亲直到终于意识到母亲已经葬身冰雪之下,再也不会回来。托宾笔下的《母与子》总是在亲密和疏远之间游离变化,读的过程当中我也总是被人物暗藏的情绪所震动。

    译者说托宾的写作是一种内向型的写作,要求读者全新的阅读和敏感的感受力,就是相对而言,读这样的作品所得也会更多,这也是托宾的语言魅力所在。这本书是我的一个责编推荐的,他收到我的一篇投稿后问我,你读过托宾的《母与子》吗?这本书是藉由这样的一个机缘来到我的书桌上的。

    托宾在一个访谈里说过,作家早就想到,读者可以通过文学直接联通到别的国家人心里。书就是这样,连接着看似不太可能连接的世界,这也是我们阅读的意义所在吧。

  • 大益文学

    大益文学 组长 楼主 2022-04-28 15:34:57

    职业读书人之李 达 伟

    至爱之书: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李达伟:1986年生,现居大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益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暗世界》《大河》和《记忆宫殿》。曾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三毛散文奖、云南文学奖特别荣誉奖、云南文学奖、云南省年度作家奖、滇池文学奖、《黄河文学》双年奖、孙犁散文奖等。

    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是茨威格写的《昨日的世界》,因为特别喜欢,我还买了好几个版本来读。

    《昨日的世界》是一部回忆录,是一个知识分子流亡异国他乡,在痛苦与绝望中写下的心灵史。在这部书中,茨威格回忆着青年时代对文学艺术的狂热追求,与一些大师们的交集与友谊,感受着和平年代的自由与快乐。但同时作家也见证着战争的发生、经济的崩溃、和平年代的一去不复返所带来的精神的滑落、理性的丧失、独立性的瓦解以及自由的消散等等。

    所以说,这又是一部悲情的时代挽歌,它又是一部沉重的抗拒遗忘之书。所以我觉得这部书值得我们反复去阅读,每一次阅读都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

  • 大益文学

    大益文学 组长 楼主 2022-04-28 15:37:38

    之夜读书人之熊 生 庆

    至爱之书:《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

    熊生庆:笔名哑马,1994年生,现居贵州六盘水,写过诗歌,近年来主要写小说,作品散见于《山花》《大益文学》《诗刊》《星星》《山东文学》等刊。

    给大家推荐一本这两年我一直在反复阅读的书《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这本集子收录了素有“纽约城郊的契诃夫”之称的短篇小说巨匠约翰·契弗1951-1972年创作的61篇短篇小说,其中既有像《离婚的季节》《巨型收音机》《感伤恋歌》等经典篇目,也有《金酒之恸》《青春和美》《梦断之城》等动人篇章。

    契弗在后记中说,在年近七旬的时候出一本短篇小说集,对他而言是一个传统而又庄重的时刻。读完这本集子,我们对契弗说的这种“传统而又庄重的时刻”会有切身体会,这是一本凝结了他毕生创作精华的集子。

    契弗一生致力于描写美国战后纽约郊区的中产阶级,这些人大多过着端庄体面的生活,但因为一些寻常小事或某个偶然事件,光鲜的外衣被彻底撕开,生活的辛酸、感情的破裂、家庭的危机、个人的迷茫和灵魂的空虚被推到前台来,与长时间建立起来的趋于平衡和谐的日常,不一样的另一个横切面被赤裸裸地呈现出来,生活由此展现出复杂、琐碎,特别是残酷的一面。

    但是这一切远不是契弗想要告诉我们的,正如他本人那样,尽管他一生挣扎于酒精与性爱之中,但是他一直在致力于寻找照进生活的那一束光。所以,契弗往往善于给读者一个挽歌式的结尾,他深谙此道,甜咸无限、百般滋味。

    哈罗德·布鲁姆说契弗的故事沉着而完美,他与纳博科夫比肩,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中,这个集子里的短篇洗练稳定,却又不失锋利与准确,充满了夏日黄昏时分香樟树叶的光泽与质地,氤氲着带有绵长的苦涩与暗香混合的迷人气息,值得反复阅读。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