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职场|老学姐回来啦,职场建议2.0
来自:渡寒潭
去年年初因为有感于组内姐妹有很多职业困惑是相近的,在组里发过一篇《老学姐的建议,供还在实习、求职的姐妹参考》。当时以为已经囊括了大部分的典型问题及建议,但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好像还有一些新问题,故重新入组开新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跟我一起读三遍:985毕业证不能卖钱
985不行,985本硕也不行,就是top2本硕也不行,说实话就是哈耶牛剑也不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学历具备直接变现的能力,所以无论什么学历找工作难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除非你进行大幅的降维打击,去接受一个显著低于周围同学就业水平的工作,或者去一个相当低线的城市。当然这条路实际上也越来越窄了,因为大家都这么想的,不然哈佛街道办主任怎么来的呢。而且实话实说,术业有专攻,人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我见过知识技能和服务意识超一流的房地产中介小哥,也见过和省部级领导处得亲如一家因而解决了全家问题的司机,甚至有时候听剪头发的Tony老师聊天我真的觉得他是业界翘楚,跟客户的话术是一流的,讲真就是我自己做,也绝对没有人家做得好,而这些跟学历都完全没关系。
既然职场,尤其是非体制内的金融行业,核心就是个人能力给公司变现,那就真的别太把自己的学历当回事儿了。我知道大家寒窗十二年不容易,但现在寒窗十二年给你带来的光环现在只是一个门槛,顶多能帮你过个简历关。就别再讲“G5为什么也这么难啊”“Top2大佬都找不到工作我怎么办啊”这种话了。
我劝大家尤其清醒地想一想自己的学校title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在高考相对容易的省份占了便宜,有没有因为家庭财力雄厚能早早出国留学提升了学校档次,有没有经过高人指点选定了相对容易就业或者分数虽然没那么高但出路好的学校和专业。也就是说你的学校是Top xx%,是否你在同龄人中的能力是否是这个分位值的。
再比对一下自己和,不说远了,就是周围人,GPA, 英语水平,学工社团,实习,这些都是硬指标就不用说了,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办事能力呢?最最简单的,如果你要去一个陌生城市实习,你怎么确定租房预算,通过什么渠道不被骗且能找到好房子,怎么在初期不适应的时候调整好心态,如何在这几个月里除了工作之外有一些相对愉快的个人生活和朋友圈子。这都是实际的生活问题,也是最关乎你切身利益的,如果说这些你就都“呜呜呜,怎么办”“好孤独,没朋友”“带教太push,同组太卷”,一种可能就是工作环境太差,该跑路,另一种可能,尤其是不止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其实就是你安排不好自己,更不要提处置工作,或者领导别人。
而如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最简单的就是多和人,多和事接触,学校的学工社团是个小社会是一种模拟,实习也是一种模拟,不要总抱有临阵磨枪的心态,到了大学仍然觉得“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其他的事情留给大三大四再说,尝试一定要早,如果有精力就要多折腾几下。
2. 早实习,早准备实习
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实习和工作的关系,大概有点儿像谈恋爱和结婚的关系。我觉得本组的当代女性,应该没有哪个希望父母包办,盲婚哑嫁,随便结婚吧,即使这样能保证你“嫁得出去”也不行吧。而且现在好多姐妹也意识到了,初恋就结婚的爱情也不一定值得羡慕,有的时候多谈几次,才能明白什么样的人适合自己。
那为什么大家总是抱怨实习太难找了,实习的竞争太“卷”了,甚至说“现在随便捞个工作上岸就行”呢?如果这样想的话,跟“不想谈恋爱啊好烦啊,帅哥好多人追的,随便找个人结婚得了”,有什么区别呢?
找工作,是一件很大,也很慎重的事情,需要长时间去酝酿、思考和准备。大部分成年人用在工作上的时间是远比和伴侣在一起的时间长的,人生占比这么大的一件事,为什么不能早早准备,好好经营呢?
体制内以及近乎于体制内的工作我真心不了解,但其他大部分工作都需要有实习,很简单的逻辑就是,你实习过,至少懂一点社会现实,了解工作是怎么回事儿;你要是有相关的实习,你会更快速上手,而且很可能对这件事感兴趣,有热情。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主管,面对两位其他条件相近的的候选人,你会怎么想呢?
好多姐妹又讲了,实习难找,第一份实习尤其难找,大三大四甚至研一开始的第一份实习更更难找。甚至总有姐妹在组里问,暑期实习这么难找,要不我干脆先复习一下CFA CPA吧,我先找个助研做做吧。从我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非常逃避的想法。表面上看,把你不会的问题“找实习和实习”,转化成了你会的问题“学习和拿高分”。大家都是做题家,学习谁不会啊,但学生和社会人的区别之一,就是“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啊。有证固然好,但并不是金融的每个细分每个公司都认证,或者一定把证作为实习和入职的必要条件,但要实习这条是不变的啊。用证去逃避实习,实际上就是南辕北辙,越跑越远。实习、工作、进入社会,本身就是一件迎难而上,而且不得不上的事情,除非你家里有矿兜底,或者你真的心甘情愿放弃很多追求,不然我还是真诚地劝各位早做准备。
3. 什么才是正确的实习预期?
组里经常有实习offer选择帖,可见大家对于如何选实习也是很纠结的。组里也常有“是否该跑路”求助帖,可见大家对于“实习什么可以忍什么不可以忍”也是很困惑的。然而正如没有一种恋爱是所谓“正常”的,也没有一种实习体验是所谓“正确”的。而且每个人的忍耐底线,真的还挺不一样的。
仅以我个人观点,说一说我觉得什么样的实习体验是“普通的”,什么样的是“幸运的”。
薪资这块,说实话我觉得如果姐妹们家里不是需要尽快反哺支持的话,薪资是最低优先级的考虑因素。固然通常大公司、正规公司还是会给不错的实习补贴,帮你改善一下生活也挺好的。但讲真,十年前MBB的暑期实习哦,三家的月薪分别是多少钱呢,4800,8000和20000(具体哪家对应多少钱我就不说了),这可是有留用的正式实习哦,差价这么大,但影响含金量吗,不影响。在对家庭经济条件没有大影响的情况下,我觉得零薪实习,甚至贴钱实习,真的都不重要。给钱,是单位的良心;白嫖,那就是资本家的本质。
如果学校没有“实习证明才能毕业”的要求,实习证明也完全不重要,有一个靠谱的supervisor支持背调足够了,HR走不走其实也无关紧要。和薪酬的事情一样,有这些固然好,但没有不耽误是一个好实习。所谓“小黑工”“走HR的日常实习”“暑期实习”“有留用的日常实习”,其实这些名头都是流动的,或者说很不确定的。我见过靠谱且优秀的实习生能够从小黑工开始拿到暑期,也见过靠着留用的念头坚持了大半年最后部门没有HC了。一方面这些都不是实习生能决定的,另一方面事在人为,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调整的。不要死守着一纸证明,一个title,要把你一起实习的同学,你的上司,作为未来长期在行业内合作的对象去看待,如果你觉得和他们格格不入,可能你不适合这个行业,如果你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那么就要去适应大家之间的交流。
我觉得正常的实习就是,有事做,当人看。
所谓“有事做”,上司会给你一些活,小到打印装订报发票,无聊到看底稿机械填数记会议纪要,消耗性强到打coldcall,这些都是正常的。并不是上司折磨你,要刻意给你dirty work,而是实习生本来就是因为廉价所以被招来做dirty work的。而更可能的是,你虽然看不起dirty work,但连dirty work都做不好。你的上司肯定是愿意给你更有难度、更重要的事情干的,毕竟这样就能减轻他自己的工作压力,但前提是你得把最基础的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不然是无法进入正反馈循环的。
所谓“当人看”,就是对你给予作为一个“人”或者作为一个“员工”最基础的尊重,可以批评甚至责问,但需要对事不对人,要是人身攻击或是羞辱,那是这个上司自己或者公司的文化有问题,可以果断跑路,但自己最好不要玻璃心,或者重过程不重结果。每天在想“我都通勤三小时了”“我都加班到半夜了”,这样不是公司不把你当人看,而是你自己把自己当公主看。加班,其实是正常的,或者说薪水相对高一些的金融业公司,也没什么所谓定点下班的概念。只能说上司但凡比你下班晚,不是永远在周末时间随机找你,对晚上给你打电话至少还礼貌道歉,那就是个正常人,不是故意要坑你害你的了。
至于大家所关心的“学东西”“写深度”“画PPT”“做模型”,这些既是运气,也是需要靠自己争取的。通常一个实习三四个月,教实习生捋顺基本技能可能一两个月就过去了,自己还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去修改、给反馈,有时候比自己做还累,如果实习生没有展现出足够的靠谱和天分,实习期也不是特别长,这个投入产出比对于上司来说真的是很不划算的。“教学”“培养”从来不算是上司的义务,即使是有留用的暑期实习,顶多也就是“考察”。所谓不教是本分,教了真的是情分。虽然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朋友真的还是挺想多给点儿guidance,但有时候实习生给过来一团糟的东西,也真的就没啥心思了。
当然,每个人最看重的要素不一样,有的人想刷公司title,有的人就是想换赛道,有的人是真心想了解下这个业务的全貌,有的人就想搞一两样拿得出手的技能,这都没关系,关键是自己先想清楚,也不遗余力地跟上司表达一下自己的需要。其他的事情能忍则忍,不能忍就跑,天下之大,没什么好纠结,也没什么大不了。
4. 如何才能了解自己
好多姐妹会被一个经典问题“说说你的三个优点”难住。问就是勤奋诚实正直善良,高级一点儿的能讲讲自己学习能力强,有领导力啥的,反正都是老生常谈了。我最好笑的经历是,面过一个已经工作了三五年的人了,问他觉得自己有啥优势,说出的一条是觉得自己智力优秀,因为高考不错,大学啊,专业啊blabla。我礼貌地听他讲着,一面神游天外地觉得一个工作这么多年的人讲高考,那他这几年真是白混了啊,一面觉得在金融圈如此普通的学校能觉得自己不错,也不知道是说他普信,还是说他见识少比较好。
举这个例子不是为了嘲讽这个候选人,主要是想说,即使是很多已经工作了若干年的人,其实也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更多是在往面试的岗位要求上靠,面咨询就说自己逻辑好,面投行就说自己能吃苦,面VC说自己交友广泛,面投研说自己求知欲极强。不是说这些不对不行,而是面试官作为比你行业经验丰富的人,其实半小时的交流也大概知道你是不是自己讲的那样,伪装也没啥意义。另一方面,其实大家都知道没有完美的候选人,你要是把招聘要求每个√都能打上,你还在这儿干嘛,你早就业界龙头行业翘楚了,你越是披着金身,越显得你不真诚和不清醒。
以我自己为例,我的优势是特别善于提出问题,就是批判性思维强,不会人云亦云,一般能够带着别人指出问题的关键,捋顺问题的框架,提出大致的解决办法。但我的劣势是执行比较弱,不愿意把手弄脏,嫌细节琐碎麻烦,一件事儿弄到后来就不愿意弄了,虽然和别人沟通得来也能团队合作,但拉齐协调这种事儿就内耗特别大。我觉得以上的描述就是一个真人,不是一个人形立牌。辅以适当polish的语言和契合岗位的描述,面试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用不着藏着掖着。
但这些说法也不是凭空编的,而是在学生社团,实习和工作中逐步体会到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教训带来的体会更深刻。一种秉性给工作造成了障碍,那这时候就会思考是调整一下自己的行为和心态,还是干脆换一个工作。有不止一个人反馈说你做事的时候太xxx,要注意一下,那就可以思考一下究竟是他们看人有问题,还是你造成了误解。
简单来说,不做事,不接触人,不反思自己,就不能认识自己。要是每天在宿舍躺着,那只能得出“我喜欢躺着”这样的结论。如果没做过社团干部,甚至没做过小组长,那即使你有领导潜力,那你自己也不知道,别人也更不可能信。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大家常常陷入一种误区,叫做bg决定论。比如清北复交就能去中金中信,我没去是因为我当时差3分没考上。比如金融专业的含金量就是比会计和管理高啊,要是我当年专业课学了公司财务,我也能去做行研实习。甚至有人试图计算,G5和中上流985硕士哪个好,Top2加一段实习是不是比不过Top 10加三段。还有很多姐妹看到经验介绍帖,都“礼貌求bg”,要我说,真的没啥必要,而且把事情想复杂了。
真要是有学历焦虑,非要对bg执着,其实也很简单嘛。海外IP(如何科学上网这样的事情我觉得也不用教了)看Linkedin,搜索你想去的公司,看看里面同类岗位近几年招的人都是什么学校毕业,做过什么样的实习,一般非体制内的金融机构大家还是都会有Linkedin profile的。同样的道理,互联网行业可以搜脉脉。我觉得不超过两个小时,你就能对公司和岗位招聘的中位数简历长什么样有个概念,效率完胜在本组看帖询问。
但我更想说的还是,不要执着于bg,bg的弹性是非常非常大的。即使北大光华和清华经管,也有人一毕业去做了公务员,有人去了Mega Fund,这里不是评论好坏和个人偏好,只说表面工资可能在数目上是10倍之差,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这两个学院毕业等于投行咨询。
所以从来就没有某个bg应该冲啥,某个bg就不能去哪儿。留学大家都了解吧,就这么学业成绩升学导向的申请,大家虽然讲标化,那也还是要看推荐信,看PS,看科研成果,甚至看运气啊。一个人根本上还是要了解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在网上问大家这个bg该咋办。
5. 用心体会行业的本质
什么是行业的本质,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咨询,它的特点是最好的公司都是外资(至少目前),学历门槛比较高,起薪中等偏高(没有前几年有吸引力),劳动强度中等偏高(乙方,常出差,但弱于投行),比较看重实习、英语。但以上这些都是表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进入较难(HC少),进入后比较大锅饭(想做top performer难,但轻易也不会被开除),有稳定的晋升路径(至少前三级2-3年可晋升,不需要等坑),上限一般(合伙人的薪水和投行PE的MD,二级的基金经理不可比),exit尚可(除了投资和创业,基本是去当红行业做战略,十年前的地产,五年前的互联网,现在的硬科技),体验感不错(sponsor MBA,高端医疗,五星酒店,少有歧视)。
比如卖方行研,和咨询相对应的,它的进入就容易一些(学历门槛相对低,全市场的HC多),进入后方差极大(既有30岁不到年入几百万的首席,也有小40的老研究员),晋升路径差别很大(虽然有title,但实际就看推票、销售、派点)。
咨询是个平台型生意,笼罩在龙头公司的光环下,个人没有明确变现KPI,虽然累脑劳身但不劳心,也相对体面。行研虽然有所谓“头部中部颈部”平台的说法,但实际比较狼性,非常看个人能力和拼劲,明星分析师过得顺风顺水,普通研究员苦逼兮兮。所以表面上大家都在倒腾PPT和Excel,但工作的本质可谓迥然不同。
再比如大家经常讨论的买卖方之别。大部分投行小伙伴入职2-3年都想的是转买方,一朝翻身做主人,不再忍受被人抽小鞭子还要跪舔客户的痛苦。但买方是不是一定好呢?为什么有人最后一直留在卖方呢?其实卖方相对于买方,在ED MD之前,执行大于sourcing,虽然活干得辛苦而无聊,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倒也没那么高,又有很明确的上升路径,甚至单从赚钱的角度来说,只有少数Mega Fund和一线PE是显著高于投行的,大部分PE不如一线投行,更不要提VC。而简单粗暴地讲,买方只分两种人,能给fund募钱/赚钱的人,和不能的人,对有资源、有野心的人来说,上限其实更高。但对于更擅长执行的人来说,卖方大公司打工其实也挺好。
行业甚至公司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别,都只关乎个人选择,但希望姐妹们不要“看年薪百万真的狠狠心动了,007也认了”,也没必要通过几篇不太专业的公众号就判断“xx行业不行了”“xxx才是近期的大势所趋”。任何工作都是一个综合的判断,而每个人的岗位职级也都往往有其存在的确凿理由,选择无对错,也无意义嘲讽其他人的“不思进取”“消极怠工”。只能说世道不易,每个人各有各的不易。但通过了解行业,认识自己,还是能做到不出大错。
但一切的一切的前提,你从今天就开始行动呀!
以上,仓促写就,难免错漏,所涉行业情况未必完全准确,且纯系个人看法,也欢迎在评论区礼貌讨论、指教。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闲聊/其它|越干越讨厌金融怎么办… (suikbfrkm)
- 学生/新人|🐑妈or大厂? (AE Mindful)
- 风险策略/风控相关思考和疑问 (momo)
- 2+年职场|外资非欧美小券商应该跑路吗? (打工人)
- 学生/新人|提问:银行很劝退吗 (hcou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