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Fall传播学PhD三国混申经验分享(一):选校篇
来自:草莓喵大王🍓
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开学前把“申请回顾”系列更新完。
最近在读《A Field Guide to Grad School: Uncovering the Hidden Curriculum》,里面提到grad school从申请阶段开始就充斥着各种“信息不对称”。我也算是来自systematically marginalised groups,自然有义务去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主要是教训)。
高亮重点:
- 不建议找留学中介 PhD申请者人数比Master少,PhD申请需要的准备工作更多,PhD每个subfield的申请状况都有所不同——以上三个原因,注定了留学中介会更看重Master的市场。 不过我依然建议你花一点钱去找proofread(这个我会放到申请材料准备篇里去讲),比起很多留学中介的狮子大开口,proofread的费用还是相对affordable一点。
- 多申请,分梯队申请 在豆瓣小组里看到的大部分全聚德案例都是“死”于两个问题:要么申请的学校太少了,要么申请的全是top-tier.
- 我的经验之谈是:当你自己都觉得这个学校不太适合你的时候,那么大概率他也不会录取你了。
那就从选校开始吧。
如果让现在的我给自己的选校策略打一个分数,那我会打80/100,算是我整个申请过程中做得比较好的一个部分,当然还有提升空间,以及感谢我的RA supervisor始终建议我多申请几所,我最后拿到offer的学校都是后程加申的,如果按照最初的计划来走,大概是要“全聚德”了。
首先建立一个表格,可以是Excel, Google Form, Numbers, Notion or whatever. 这个表格就是我们的选校数据库,后续还可以作为申请进度追踪表。个人比较推荐Notion。

选校的思路,第一步划定位置。我的理想去向是亚洲以外(划掉新加坡和香港)的英语地区(划掉欧陆),如果想看这些地区博士申请经验的朋友们,抱歉了(除了香港,我有一些失败的教训)。这样一来我可以接受的地区就是:美国,英国,澳洲,加拿大。 注意,这些国家的博士培养体系差异相当之大。当我决定英、美混申之后,我就要同时准备research proposal和statement of purpose两样东西。如果时间足够的话,我倒是建议不妨都准备一下,不仅是多一些机会,其实这两份材料并不是孤立的,我会放到“申请材料准备篇”里细讲。这两年应该是混申的最佳时机,因为大量的美国博士项目豁免了GRE要求。但是随着美国的各项疫情期间特殊政策结束,明年是否还能免考GRE,现在还很难说。如果精力有限的话,就需要在location划范围的时候再细化一点。再具体一些的话,还要考量学校的所在地,气候、环境、交通、治安,城市还是农村。我在选校的时候没有很考虑这些因素。如果你有强烈的个人倾向,选校的时候要多考虑一下。总之,不要为一个“即使录取也不会去”的学校浪费时间和钱。 还有一个考虑是申请什么项目,我的研究方向可以去Communication, Sociology, Cultural Studies, East Asian Studies, Gender Studies,出于就业考虑和经历匹配,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Comm. 下一步,我从两个方向走。 第一条线是根据专业排名筛学校,在目标地区的高排名学校里,搜索该项目是否cover我的研究方向,是否有老师能指导我的研究。Comm Department能做的研究很多,我的两个主要兴趣点是media activism和critical media studies, 并不是每个CommDepartment都能提供支持。
第二条线是根据有意向的导师锁定学校,非常幸运的是我的RA工作和研究兴趣高度相关,所以在阅读文献、参加会议时就多留了一个心眼,注意一下同领域内活跃的学者,记下他们的名字,然后搜索他们的profile。如果他们的affiliation在我目标范围内且他们有意招收博士生,那就可以收录进database了。 还有两个渠道是:
- 我搜了一下相关领域内这几年香港八大院校的新人AP,看看他们的PhD学校,有些CV上直接标注了thesis committee members,这些人里可能会有目标导师。
- 和RA supervisor聊过,她给我推荐了几个学校,她在美国读了本科和博士,虽然不是media major,但至少对那边的环境有一些了解。
资料库的信息整理:
- 基本信息:项目名称,学校名称,所在地区,存一个How to Apply的链接,之后你会无数次翻阅;
- 时间信息:什么时候开放申请,什么时候截止;
- 导师信息:导师名称,研究兴趣,联系方式(email address),导师的profile网页链接;
- 财政信息:学费多少钱,生活费预算多少,funding怎么说;
- Info session时间:我知道大部分北美的info session对于在东八区的大家来说都是阴间时间,但是请大家务必克服一下,尽可能去参加自己感兴趣项目的线上info session,无论是出于提问还是刷脸的目的。
- 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大同小异,但是要把“小异”标示出来,部分学校会对推荐信或是SOP的篇幅有特定要求。如果网站上有文书guidelines,务必保存链接。
我的资料库最开始会多搜罗一些项目,如果后面有不可抗力(e.g., 目标导师跳槽)或者深入了解后觉得不合适,我再挪到“abandon”的类别去。
选导师的部分请注意:
- 通常美国是委员会制(一个chair若干members),英国是导师制(可能有两位导师co-supervise,可以查看该项目在读学生主页上的导师信息)。
- 选择美国项目时请注意:如果该department只有一个老师能指导你的研究,务必三思。
- 了解意向导师是否会长期留在该项目。资深的老师可能因为计划退休而停止招生,年轻的老师可能在计划跳槽、或者面临“非升即走”的“走”的风险(如果对方的title是assistant proferssor,务必看一下是哪一年入职)。
- 以team-building的思路去选择导师:谁熟悉你的研究话题?谁熟悉你的研究语境(做中国区域研究的同学需要注意)?谁能提供研究方法的指导?如果其中一个导师离开了,我的研究还能做下去吗?
- 更多team-building相关的思路,参考《A Field Guide to Grad School》第二章。
是否联系有意向的导师? 我的意见是:联系,除非网站上明确要求“不联系”(LSE的media and comm department就要求申请者不要直接联系导师,直接递交申请)。
- 我联系的英国、澳洲的老师:必要环节;带CV、proposal,后续交流围绕proposal和funding,有可能会约virtual meeting,好好准备。
- 我联系的美国的老师:非必要,但我还是这么做了;带CV,文书可带可不带,反正大概率是不会给修改意见的。主要目的是确认对方目前有招生计划,顺便混个脸熟。我收到的回复大多数是:“欢迎你来申请,欢迎来听info session;申请阶段不需要确认导师,如果想跟我做研究,可以写在sop里。”
如果在这个阶段沟通的体验很差,就要小心了。我对第一印象差的人,不太容易改观。当然,注意邮件的专业度,不然就是自杀行为。
申请几所才算“足够”?《Field Guide》的建议是:2-3所低概率录取(所谓“彩票校”),3-5所中等概率录取,1-2所大概率录取(所谓“保底校”)。考虑到这两年海外文科博士项目的预算削减以及竞争越发激烈,建议每个梯队多申请1所,合计至少要10所。
祝大家都能申请到心仪的项目。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AMA/分享|【书单分享】博士期间可阅读的工具书目(含英文原... (么么家的小喵喵)
- 请问有研究者做教育学中AI相关的研究吗? (7even4u4ever)
- 搜后求助|量化社科美研选offer (還是摩曼港🪐)
- AMA/分享|助力实习|心理学市场媒体短视频 (发一个结局)
- 圆桌讨论|寻找同做性别研究方向的姐妹(谢谢姐妹们支持!...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