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会饮篇》第一次 从【道听途说】到【阿里斯托芬打嗝】
来自:汤:):
道听途说
因为阿伽通的戏得奖而举行了庆典,一群人会饮,讨论爱若斯(爱欲之神),这件事变得很有名。阿波罗多洛斯作为苏格拉底的亲近弟子,被人大厅当时的情形。阿波罗多洛斯于是讲了阿里斯托德莫斯对他讲的会饮是的情形。(两层转述)
开头的情形
苏格拉底本来与阿里斯托德莫斯一同前来,可中途想是,以至于会饮到了一半才到场
追求关系
有情人(年长)追求情伴(少年):
- 阿里斯托德莫斯喜欢苏格拉底
- 苏格拉底喜欢阿伽通
- 泡塞尼阿斯喜欢阿伽通
涉及的神
- 爱若斯/阿弗洛狄忒 爱欲之神
- 狄奥尼索斯 酒神/戏剧之神
厄里克希马库斯 医生
阿里斯托芬 喜剧作家 《云》——讽刺苏格拉底
斐德若的讲辞
阿喀琉斯与帕特洛克罗斯的故事
关于特洛伊战争,《伊利亚特》截取了其中的片段进行描写,书中的开头阿喀琉斯就与阿伽门农发生了争执,起因是阿伽门农夺走了阿喀琉斯的女奴布里塞伊斯,这种行为和对以往自身待遇的不满使阿喀琉斯感到荣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于是愤然离营,如果阿伽门农不当众道歉就绝不再参加战斗。希腊军的战况时好时坏,宙斯给予士兵们胜利,却从不让他们有真正的信心,后来,希腊联军节节败退,一度被赫克托耳带领的特洛伊军打回岸边。即使阿伽门农派人前来请求阿喀琉斯的原谅,他仍然不为所动。最后阿喀琉斯的挚友帕特罗克洛斯不忍看见希腊军死伤惨重,穿上阿喀琉斯的铠甲,假扮成他的模样出战,局势曾一度逆转,但最后他却被赫克托耳所杀,这才改变了阿喀琉斯的心意。后来阿喀琉斯一路打到特洛伊城下,并与赫克托耳决战,在决战中阿喀琉斯杀死了赫克托耳。其后在神的指引下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来到阿喀琉斯的帐中,经过苦苦哀求,普里阿摩斯赎回了儿子的尸体,故事结束于赫克托耳的葬礼
说了敢为情死和不敢为情死的例子
有情人——年长的,有智慧的
情伴——少年,美丽的
讨论
Mon:例子都举了异性的了,为什么讨论的是同性爱
郜:例子里有男男也有男女的
泡塞尼阿斯的讲辞
定义怎样的情伴和有情人的关系是好的
阿里斯托芬打嗝
小插曲,本来应该是阿里斯托芬接着讲,可是因为他打嗝所以跟厄里克希马库斯换了下次序
讨论
汤:爱若斯和阿弗洛狄忒的关系是什么?
郜:爱若斯是阿弗洛狄忒和战神的私生子
汤:对少年和年长者恋爱以现代视角看总有种权利不对等的感觉,但是泡塞尼阿斯的讲辞中他也说少年如果年纪太小,追求他也是不允许的,那么怎么样的年纪算太小呢?
郜:在另一本里记载14岁以下是不允许的
郜:当时为了维护家庭,还是会有老婆孩子的。但对少年的爱在当时人看来才是更重要的。
汤:情伴长大了之后会变成有情人去追求自己的情伴,那么泡塞尼阿斯的讲辞里说的专一偕老不就冲突了么?
郜:白头偕老也只是理想化的观点。每个人的观点都是对前一个的刷新
郜:都在诡辩,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不惜改变愿意
郜:当时剧作家都是诗人,而诗人的词根与创造者相同。在苏格拉底的眼中,创造者并不是最高的人,最高的是哲人(哲人王)。
奕:少年爱是贵族之间比较流行的么?
郜:是的,有点像传帮带
汤:传帮带+职权性骚扰!
奕:这些人职业各不相同时故意设计出来的么?
郜:这件事据说时真实发生的,但每个人写下来这件事都不一样
奕:感觉老的也挺瘆人,想汲取年轻人身上的青春。
Mon:吸取年轻人的朝气!
郜:当时人看来年轻人冲着钱去交往是有问题的,但冲着智慧去就算吃点亏也是没问题的
瓜: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两个发言里那种阶层感,那种站在年长者、既得利益者的角度去维护的感觉很难受,在把摧残美少年这件事合理化。
汤:这种情伴被有情人搞,然后长大之后成了有情人又去搞新的情伴的这种循环好可怕。
瓜:很像六七十年代的艺术家对于性、女人这类问题的看法——艺术家跟一个年轻人(不论男女)在一起,就有一种优越感。
瓜:爱若斯给人以力量这一点恰恰是我们这个年代所丧失的一个东西
郜:它能激发人神性的状态,让人变成半神。
瓜:泡塞尼阿斯的理论里爱若斯属民属天的论调是否有些太过精英主义
郜:这跟当时的宗教环境有关,阿弗洛狄忒有两个版本的说法,所以有两种神庙,一个就是属民的一个属天的。所以以他的逻辑,爱若斯是阿弗洛狄忒的女儿那么也会有两个版本
奕:这里讨论的男男关系,延伸到男女关系是成立的么?
郜:因为我们才读了一半,到后面阿里斯托芬、苏格拉底的讲辞里是不分男男还是男女等这些的。但当时还是对女性有偏见,觉得女性更弱。
奕:那这些少年爱的讨论放到现在是成立的么?
郜:放到现在,就是西瓜之前讲的那种艺术家对年轻人的提携的感觉——温和一点的例子,像余秀华和90后的青年结婚的例子
Mon:想想就气愤!我过了这种对权威的人爱慕的阶段吧,我会对他们保持距离。
郜:我们现在其实这种情况还是很多的,但是放在中国是不会放在台面上讨论的。但在人家那里,这些东西可以被讨论,甚至是被奉为经典。
郜:会饮篇需要整体来看,我们现在还只是读了前面两个人的讲辞,其实阿里斯托芬的和苏格拉底的两篇会比较重要。苏格拉底的讨论被认为是带坏了当时的少年人。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雅典人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022/12/17-18《笙诗3:此刻》首演@思南文学之家,歌《诗》踊... (郜晓琴)
- 2022.11.5《笙诗3》排练笔记—施暴,反抗,及物不及物,盯,... (maya...)
- 《笙诗3》11/3排练笔记 (汤:):)
- 《笙诗3》 20221027 肢体训练笔记 (青色的以太)
- 10月22日排练—关于声音的讨论 (妖妖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