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国富论》
来自:把风拥入怀
第一篇:论劳动成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分配给各阶级人们的顺序 第一章:论分工 总结: ●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就是分工 ●分工提升生产力,原因有三: ❶每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技能得到提升 ❷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损耗的时间 ❸大量精简劳动的机械的发明,是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 ●但是分工提升生产力在农业上表现不明显 ●原文说因为农业无法采用制造业中那种分工,所以农业劳动生产力始终落后于制造业 贫国的耕作,尽管不及富国,课贫国生产的谷物,在品质优良及售价低廉方面,却能在相当程度上与富国竞争,但是,在制造业上,贫国就明显不敌富国了。 ●个人理解:因为农业不是像流水线,流水线的特点是人多,基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农业不同,同样一亩地,100个人干和1个人干的成果基本一致,因为播种的季节时间足以一个人干完,即便100个人用了1天时间干完了播种的事情,剩下的播种的时间依然只能浪费。 第二章:论分工的起因 总结: ●人-->掌握技能-->职业化-->职业产物-->产物交换-->得到利益-->确定分工 ●是人性中的某种必然倾向导致了分工的出现,这种互通有无,以物易物,互相交易的倾向形成缓慢,而且获得了利益。 ●正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契约、交换和购买来满足自己的绝大部分需求(发现自己生产的物品可以在市场上换取很多东西,如果自己专门生产一种东西,我觉得就是职业的产生,比如木匠,铁匠等),所以才从这种相互交换的倾向中产生了分工。 ●与动物相比,人类完全不同,人们之间即使是最不相同的才能也能相互引用。人们依着互通有无、以物易物和互相交易的一般倾向,吧各种才能所能创造出的不同产物,组合成一个共同的资源体系,就像是一种共同财富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各取所需,随意的交换别人生产的任何物品。 ●这个资源体系,每个人都可以去交换东西,当人发现即使自己每次拿相同的物品也可以换取不同的东西时,就是确定分工的时候。 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总结: ●分工的目的-->市场,市场有变-->分工也会变,明显的就是:沿海、内陆、航运都会变化市场 ●因为交换引起了分工,所以分工的程度势必要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收到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 ●有些职业,哪怕是最低级的职业,也只能存在于大城市,例如搬运工 ●由于水运开拓出了比单一陆运更为广泛的市场,因此各行各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地最先出现于沿海一代,这种改良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在内陆地区普及推广开来。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效用 总结: ●货币的起源:为了更方便的交换 ●货币效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分工一旦形成并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的劳动产物便只能满足欲望中极微小的一部分,这样每个人都要靠交换生活,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所有人都成了商人,而社会也渐渐成为所谓的商业社会。 ●为了避免交换的不变,人们自然会想到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这种物品并非自己劳动产物,却可以拿去和任何人的劳动产物进行交换而不被拒绝(货币)。 ●金属耐磨,不仅能够持久保存,还能被毫无损失的人已分割,分割后也可以再熔成原样。金属的这一特性,使之成为最适宜的商业流通媒介。 ●为了消除弊端、方便交易,进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进步国家达成了共识:将商品交易中流通广泛的某种特定金属定量分割并打上官方印记。于是,铸币技术和被称为铸币局的国家机构就出现了。 ●人们在进行物物交换和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时要遵循什么样的法则决定了商品的相对价值和交换价值,这里的“价值”一词含义有二: ❶使用价值,表示某种特定物品的效用 ❷交换价值,由于占有某物而具有的对其他物品的购买力
●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交换价值很小,甚至没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广泛,但是我们用水几乎买不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去交换水。
●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使用价值很小,甚至没有,例如:钻石虽然谈不上什么使用价值,但是得持有大量其他物品放足以与之交换。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书友组队|找一起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搭子 (肥喵很开心)
- 书友组队|春不语质量读书群 (略懂先生)
- 书友组队|读书群招募书友啦!群内氛围超级好 欢迎大家加入~ (奥兰多Ruthburg)
- 明朝那些事朱祁镇之后事 (Cage)
- 书友组队|氛围轻松的读书群,随意分享,没有规定,不卖课不... (沈秋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