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
夜伯(随意随意)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购买的书籍越来越多,阅读量也越来越大。但是,购买的书有多少是读完的,又有多少阅读的内容真正的为我们所用呢?
最近,利用空闲时间读了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颇有些感悟,让我重新开始思考自己读书时的一些习惯以及是否真的有好好利用这些书解决问题。
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以为讲的是如何快速看完一本书并从中找出真正对读者有用的内容。但是并非如此,这本书强调的是如何将读书流程化,并以读书笔记为核心,向大家着重介绍读书笔记的记录方法以及如何加以利用,从而让书本中的知识成为读者自己的知识。
最开始看到书中内容时,是有些诧异的。因为我自己对读书的理解就仅仅是“读”的这个过程,最多再加上之后读有所思的心得罢了,还能有什么流程呢?实际上,本书里介绍的读书流程是从选书开始的,选书->购书->读书->笔记->活用,这就是作者眼里完整的读书流程。以下内容是结合书中的一些内容以及自己平时会遇到的情况,讲述下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选书
提到选书,我其实并没有多少经验,大部分的时候就是看到什么感兴趣的就会买。实际上这也给我带来了不少困扰,因为太过随性了,三分钟热度买回来的书后来也没读,花了许多冤枉钱。还有些书买的时候觉得对自己是有帮助的,比如拓宽眼界的专业书籍,但是买回来后又发现读起来很困难,想过段时间在看,于是放在一旁吃灰,再也没有打开过。
作者在对待选书的这个问题是很谨慎的,他自己备有一个购书清单,而且这个清单会经常维护,会去掉不适合的书和已买的书,最终去买书的时候带上清单按照清单上的书买。这样做确实能解决三分钟热度的问题,特别是在书店里,看到很多书名很有意思,就都想买,但是买了后又不怎么看。而且清单是经过作者精挑细选的,也不怕买到“雷区”的书。可以说,在整个选书过程中,作者是花了很多心思的。这么看来,如果我们也有自己的读书清单,买书的时候或许会有所帮助。
那么这个清单又是哪里来的,随便写出来的吗?其实清单可以从以下部分组成:
1. 随想笔记(原书作者很推荐这一点)。比如今天去滑雪了,对滑雪这项运动感兴趣,那就可以记录下来,等闲下来时再去搜集一些滑雪相关的书,再记录下想看的书名。当然如果平时没有写日记或随手记录生活信息的话可忽略这一点。
2. 正在读的书里提到或推荐的书。读书是读者和作者思想上的交流,如果你认可这本书有可取之处,说明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认可这个作者的思想或者TA在某个领域的水平。而这个作者TA经历过层层筛选,去阅读的相关书籍,想必在这个领域也是本好书,那自然也是值得收藏的。以度过的书为起点,接触更进一步研究的书籍,可以引发连续阅读及思考过程,能让读者的思想更加体系化。
3. 志同道合之人推荐的书。大家都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推荐的相关领域的书自然也有读下去的欲望,翻车概率要小很多。
4. 广告、书评里介绍的书。这些书被大家推荐,说明确实有值得一读的方面,但是这类书籍也会有风险。首先,广告介绍的书,如书店横幅宣传里提到的书。宣传是一种推销方式,有些宣传横幅做的特别漂亮,会让人忍不住想要买。可实际上,你或许并不需要这类型的书,且有时宣传是有一定夸张成分的。另外,就书评来看,这种东西是很具有主观性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你很了解写书评的这个作者,知道TA在这个领域的水平,那么你确实可以从TA的书评中获取到有效的信息,否则,还是谨慎看待为好。所以,广告和书评推荐的书还是仅供参考。
当然,清单也有自己的优缺点。
优点:避免冲动消费;明确购买这本书的意义,是娱乐,职业成长还是拓宽知识面;不断列清单的同时,能从清单中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
缺点:频繁扩张清单导致清单过长会找不到需求重点,反而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定时清理清单和优先级的排序是有必要的。
当然,在列清单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去对这些书做个简单的了解。除了推荐时的介绍,书评和自己上网查询书的大致内容外,如果能看到书的目录就最好了,毕竟目录能详细的了解到书中的内容及知识结构,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购书
在聊完选书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购书。购书无非是实体店和网上购买纸质书,除此以外随着科技发展和生活模式的变更,还衍生出了电子书和有声书。电子书和有声书为大众出行时的阅读提供了便利,有声书在许多阅读类app上都有,至于电子书,除了阅读类app上可看外,市面上还有许多电子书阅读器,如Kindle,文石BOOX,iReader,小米的多看和墨案等等。
购书其实没有太多的类容要谈,主要想聊聊实体书和阅读器上一次性买断类型的书籍在购买时各方面的对比。
1. 价格:网上的书籍往往比实体店中的便宜,电子版书籍价格要比实体书便宜。
2. 正版:实体店的话建议大家去新华书店等正规渠道购买,特别是工具书或者真题等。
3. 内容:实体店购买能先看到书中的内容,这样能更好的确定是否真的需要购买,而网上购买的话看不到内容,在不太了解这本书的情况下可能会踩坑。另外,电子书方面,Kindle是可以先阅读样章的,也能在一定情况下避免踩雷。
4. 便捷性:如果家附近没有实体书店的话,那网上购买或者购买电子书当然更方便。
读书
在开始阅读前,我们其实还有准备工作要做。
1. 明确此次读书的目标。这决定了之后的读书方式,是泛读还是细读,是否需要从书中找出你想知道的答案,如何分配阅读时间和阅读比重。
2. 创造有利于读书的环境。比如,安静的环境;如果是纸质书阅读,最好将电子设备放在手够不到的地方;不要躺在床上看书等等。
这些准备工作能帮助我们进入一个更好的阅读状态,并且更好的吸收阅读中所了解到的知识。
想必大家读书时都会有做标记的习惯,觉得这句话说的有道理或者是知识重点便在下方画上波浪线等等。记得以前上学时,大家都会这样去标记书中的一些重点段落或句子,有的同学一个学期下来满书都是波浪线,重点部分甚至比非重点还要多上许多,让人不禁怀疑这本书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重点内容。如果你也深受这种重点太多的困扰,或许下面的方法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1. 标记要点:只标记会动摇自己认知的内容。当书中某些内容是你认同的,说明这些观点已经在你脑海里了,是你对世界认知的一部分。既然已经属于自己的认知,就不必再多做标记。
2. 过滤后再标记:如果阅读时发现这一页的内容中有想要标记的,先不要忙着下笔,现将书页的右上角折叠起来。当整本书阅读完后,可再次阅读被折叠的页面,如果仍然觉得需要标记,则将该页面的右下角折叠起来,觉得不需要标记的,将折角抹平即可。等所有折角页都阅读过一遍后,再对两角都折叠的页面进行阅读,如果此次觉得确实有必要做标记,再做标记也不迟。
为什么会有反复阅读再做标记的必要呢?其实一本书的阅读时间跨度可能是很大的,在这段时间内,你的认知,对事物的看法或许会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之前觉得需要标记的内容,现在看来不一定需要了。另外,即使阅读时间跨度不大,整本书阅读完后,或许会发现原本觉得需要标记的内容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之前标记的内容只是核心内容的一个辅助切入点罢了。
除了能帮助提高阅读效率的事前准备以及抓重点的标记注意外,平时的阅读中大家是否有遇到过阅读途中觉得有些困难,难以继续读下去了呢?这种阅读困难基本是由于本书的阅读疲劳和内容难以理解两方面原因导致的。
本书阅读疲劳有许多方式解决,如换本其它的书看,还可以翻回到之前的折叠页,过滤是否有标记的必要,又或者将确认标记的内容仔细做好读书笔记。
书中内容难以理解的话,可以暂时换成同类型的入门书籍阅读,帮助打好基础。或者试着先跳过难以理解的地方继续往后看,也许配合后续的内容,就容易理解了。还可以去找些视频,演讲,别人的读书心得看看,也许能找到答案。
笔记
关于笔记这部分,有两点需要注意的。
1. 做笔记时最好用“原文+感想”的方式进行,将书中标记的部分摘抄下来,然后写上自己的感想。为什么不直接些感想呢?因为当下读到这些内容时,你的感悟可能是这样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在看原文,或许感想是那样的。不同境况下,同一段话,理解上有可能会出现偏差。有些读者可能会疑惑了,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写上感想似乎也没什么意义,毕竟下一次的感想可能不一样。其实不然,每一次,你的感想都可以记录下来,感想不同说明你的思想有所变化,而这种变化或许就是因为成长带来的。记录下不同的感想,就是在记录自己的变化,这个过程可以让你自己有个更清楚的认知。
2. 做笔记摘抄时,一切从简,避免大篇幅的书写,长时间书写会产生一定的疲劳,重点在于记录自己的感想。
笔记是读书结果的输出,是整本书经过阅读后提炼出的精华,这些精华可以让你在放下这些书本后在往后的日子里继续为你所用。
其实记录笔记也有许多乐趣,每个人都可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笔记。比如我自己就会把读书笔记做成手账的模式,这样即能很好的记录,也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闲暇的时候也喜欢翻翻笔记,可以不断加深笔记的印象。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笔记也会越来越多,想起什么内容想要翻找的话会有些困难。所以,大家可以将笔记或者笔记索引数字化。
笔记数字化很好理解,文档式输出,全文搜索也很方便。但是如果你更喜欢手写笔记的话,不妨为笔记做好数字化的索引,这样的话,以后只需要在索引里寻找关键字词就能知道笔记的具体位置了。
活用
活用其实主要是对读书笔记的利用和利用同类型书籍观点差异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读书笔记不是做完了就不用管了,而是需要一遍遍翻看思考的,只有加深理解,深入思考其与生活的关联性,让这些内容与自己生活深深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己所用。而且读书笔记其实在内容上是碎片,这也更适合当下人的生活,利用碎片时间去看看这些笔记,随时可以开始,也随时可以结束。
至于同类型书籍观点差异,这其实是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方法,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作者曾同时阅读三本书籍:
A. 倡导保持工作与生活平衡的书,作者是一位女性管理者(已婚)
B. 讲解如何与异性交流的书,作者是一位大学教授
C. 提倡“让婚姻为工作提供助力”的书,作者是一对会计师夫妇
作者先从这三本书中找出有用的部分以后,以C书来解决A书与B书相对立的部分产生的问题,再以A书的眼光来观察B书和C书中的事例,在这个过程中,三本书的观点在相互的碰撞,作者做的就是在这些观点碰撞的过程中以自己的角度来做出思考与评判,去寻找想要的答案。
最后,希望所有人都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也能有所成长。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组建阿拉善悦读圈第二分群,活跃的来 (孤勇者)
- 成长两年的读书群,专注读书找搭子。 (孤勇者)
- 读书分享会|氛围轻松的读书群,找读书搭子啦,期待有缘的书... (沈秋筠)
- 读书分享会|宁波读书会 (豆友tq6H4La_Ho)
- 读书分享会|想组建关于《被讨厌的勇气》线上读书交流会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