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洽框架|自洽:矛盾的诞生与瓦解(一.哲学与心理)
momo(呜呼呼呼~)
引言:我们对“自洽”的需要,源于“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当对“自洽”本身的探讨过于斑驳的泛滥时,不妨从“矛盾”的角度来重新理解“自洽”的相干特性途径。因此本人在这里结合自身不断“自洽”的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个“可能”有用的自洽框架。值得提醒的是,本人对于文中提到的相关专业名词,并不一定有专业的了解学习。但本着“自洽”以及“反正大家都在说瞎话”的原则,相信大家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如有不同思考,大可自行深入研究。
内部矛盾:本我、自我、超我
内部矛盾有些“唯心主义”之说,人与人之间差别说不定很大,因此在真正去尝试解决内部矛盾之前,或许更重要的是——“找到矛盾”。
一.哲学
这里我简单将哲学概括为一个人在探究世界和认知自我后,如何去“活着”(或者“离开”)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好像大部分人的“哲学”比较浅。(但是想必各位悲恸于难以自洽,所以大抵会多想一些?)
当然,其实问题不大,哲学不应该是高大上的东西,但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是很关键重要的东西,我在这里列几个提问,然后大概介绍几个“或许有用”的哲学观:
这些矛盾的本质是什么?可以被解决吗?
一定要去解决矛盾吗?为什么呢?
“没有矛盾”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我们为什么要去解决矛盾呢?为什么不去呢?
因为矛盾痛苦还是因为它无法被解决而痛苦?
......
1.“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论》”
想必大家比较熟悉这些什么唯物辩证法之云。不多说,个人觉得,这些看起来“大”的概念,同样能应用到“小”的情况里面。
毕竟一个人也应当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2.“不能老盯着那些不喜欢你的人说的话看了,因为这就是对喜欢的人的不负责。——《陷入姜局》”
生活并非处处充满“矛盾”的吧,就像大抵、应该、或许,我们面对的人都并非只是我们讨厌的人那样。矛盾有时候太过复杂,难免让人看不到解决的希望,索性不如把目光放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面,哪怕它不被世俗所认可,我管它叫“浪漫主义”。
3.“人们如此地执着于自己对他人的憎恨,我猜原因之一便是,他们知道一旦憎恨消失,痛苦就会袭来。——詹姆斯·鲍德温”
在哲学主义与虚无的关系探讨中,我把“象征主义”与“利用虚无”结合了起来。同理在这里其实也是,矛盾给人带来痛苦时,或许也会给人带来“厚重”的力量(虽然大部分人并不想要)。直面矛盾,乃至大动刀戈的去解决矛盾,未尝不是“自洽”的一种选择。(毕竟有时候,“矛盾”不是我和“我”的问题,而是,这个世界的问题。)
4.“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薛定谔 《生命是什么》”
(看到这句话,会不会不明觉厉些?)当我们试图将狭隘的个人矛盾,上升到,生而为人,乃至作为生命与无意志宇宙抗衡的层面的时候,或许就能够认识到“矛盾”带来的作为人的“独特性”。或者换句话来说,“银河系第三悬臂一颗蓝色星球上,一个碳基生物,在自己所在的文明中,感受到了一份属于ta自己的矛盾。”平常心,大家或许都这样。
5.“若是你的快乐感不再那么强烈,那么你的痛苦也一样不再那么揪心。——毛姆”
如果矛盾本身实在难以解决,那么我们或许就要去把幻想中美好的“没有矛盾的世界”变得不再那么美好些。像极了“吃不到葡萄就要说葡萄酸”,只是不同的是,这里的“葡萄”,可能真的是“酸”的。不过固然,能够曲解解构“矛盾”乃至“自洽”本身的属性关系,这并非结束,而是应该重新寻找新的方式去与之和解。恰如“生命没有意义,所以要创造意义。”
二.心理
基于“哲学层面”选择的道路方向,我试图用“心理”来阐释人们可能在同一哲学理念下,不同的感知方式与表达选择。
简单来说,我们通过“哲学思考”来搞明白“我到底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要通过“心理探究”来弄清楚“为什么现在我是一个这样的人”,以及之后第三点要通过“艺术表达”来向世界宣告:“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不过对于心理学的研究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本人同样并未多加研究,只是在这里阐释本人对经典四大流派的理解。
1.精神分析——意识与潜意识
“在过往中,找到矛盾的根。”
在我粗略看来,精神分析所谓的对“潜意识”的分析,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对“过去”的探索。许多过去我们遭受的挫折、情感体验,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反而以“潜意识”的形式藏了起来。结合“矛盾”来说,那便是“现在自己所面临的矛盾,不仅仅是现在的矛盾。它还夹杂着我们过去所缺乏的东西、弥留的遗憾或者一直解不开心结,因此而显得无法战胜”。
2.行为主义——行为与意识
“用身边的小事对抗心中的大事。”
行为主义像是心理领域的“唯物主义”,强调“实干”的重要性。因为人很多的“思考想象”、“快乐烦恼”、“憧憬渴望”可能只是激素调节下的电化学反应?所以不妨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运动”)来调整自己的内心,或者将“矛盾”发泄出来。当然这里面本身就可能会有多次投影的过程,比如“爱与被爱”的矛盾,可以转化为“利己还是利他”的矛盾,然后转化为“选辅助还是选射手”的矛盾,然后转化为“队友这么菜要不要骂”的矛盾。(例子好像不是很恰当。)
3.人本主义——追求美好
“没关系的,你是一个人。”
“积极心理学”可以说这个领域的一大提现,人们不再只是用“心理学”来“治愈不好”,同时也再试图“让人更好”。在这里谈论“心理”,其实是想说“矛盾”有时候好像并非是一件很严重的问题(虽然有时候确实是),我们不一定总要想着去解决它或者逃避它,与之和解的“自洽”,或许才更能提现作为“人”的美好与深层次体验。我们在矛盾中不再压抑自己,而是磨砺自己,并不断发现自己的天赋与能力。
4.认知主义——外界与内在
“认知世界,认知自己。”
认知主义更像是在说“世界本身的模样和你对它的认知两者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你所看到的世界模样。”在矛盾中,体现的便是“矛盾本身存在的客观环境和因素,以及你对它的态度决定了你如何对待它以及它如何影响你。”这与我整体的框架相似,都是从内外两个层面进行研究,这里更强调一个“认知”的过程,去认知自身能力的无力性与可能性,去认知外部环境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当我们真正明白“矛盾”焦灼的原因、机理和过程及相关预测后,那么是否还要继续身处其中,便是自己哲学层面的选择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自洽日记|每天夸夸自己 (R)
- 有偿诚邀组内可爱的豆友参与深度访谈(20r-30r/人) (素馅不吃)
- 讨论&互助|怎么处理这段关系 (K)
- 过情关,放下十几年的感情。回归自我 (Be不功利的卷王)
- 爱自己,熬一熬,就是黎明 (nino)